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外科学正文

早期置入PICC对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的影响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1-29
  • 阅读量23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探讨在早期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对促进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康复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就医的42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输液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常规置入留置针,观察组早期置入PICC实施静脉输液。统计组间并发症发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以PICC置管实施静脉输液,可有效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同时,还能缩短其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适宜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出血;神经外科;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近年来,慢性疾病已成为对机体健康造成威胁的常见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等[1]。脑出血作为高血压疾病常见并发症,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主要由脑内小动脉破裂或者动脉硬化所造成,具有预后差、病死率高、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临床表现以失语、偏瘫、头晕头痛、嗜睡等为主,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昏迷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目前,临床在治疗脑出血患者时,以降低颅内压及控制脑水肿为主,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输入肠外营养液与高渗药物,且用药次数较多,静滴时间较长,若以普通的留置针进行穿刺,虽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但无法长期保留,再加上反复穿刺易刺激患者血管,增加其发生静脉炎的风险,增加患者治疗费用及痛苦。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操作简单以及易护理等优点,不仅能够减轻患者多次穿刺痛苦,还能够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其生活质量,是临床常用治疗方法,适用于长期接受静滴治疗的患者[2]。本研究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就医的42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对脑出血患者置入PICC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神经外科就医的42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输液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60.75±8.20)岁。观察组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60.09±8.1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确诊。(2)满足《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诊断要求。(3)患者知情且自愿同意参与。(4)有完善临床资料。(5)无言语障碍或精神障碍。

排除标准:(1)血小板计数存在异常者。(2)凝血时间存在异常者。(3)存在双上肢损伤、低蛋白水肿或烧伤者。(4)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者。(5)存在精神疾病者。(6)陷入深度昏迷者。(7)研究中途退出者。(8)依从性不高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放置留置针经静脉输液,在治疗期间提供留置针及输液护理。

观察组在早期置入PICC静脉输液,内容为:(1)在患者入院第2 d,借助B超为其置入PICC,予以静脉输液治疗。(2)选取4Fr双腔瓣膜式PICC置管(美国巴德公司生产),插管部位以患者右侧肘上部为主,即在贵要静脉及肘正中静脉推至上腔静脉1/3处,接近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位置;借助B超找到血管,严格按照无菌要求实施穿刺操作,佩戴口罩、无菌手套,穿隔离衣,且置管护士需具备PICC置管资质。(3)在定位进针点时,长度应在穿刺点至右侧锁骨中线至第三肋骨处,具体长度要求需参考测量长度。常规对局部进行消毒、铺洞巾等操作,完善各项物品的准备工作,于B超机下实施穿刺;待成功穿刺后,将穿刺针退出,由插管鞘处将导管置入并送至血管10~15 cm后,将患者头部偏向穿刺方位,将导管轻柔推至所需长度后,撤出支撑导丝与插管鞘,待见回血后以脉冲式正压使血液充至体内,并用施乐扣固定导管,以无菌透明敷贴(3 cm)固定导管表面,最后以弹力绷带实施加压止血处理。术后密切查看患者穿刺部位情况,观察是否有渗液、液体输入等,常规予以X线进行定位。

1.3 观察指标

(1)统计患者住院时间与满意度,其中满意度以调查问卷方式评价,内容包括选择穿刺部位、选择输液工具、固定穿刺部位、输液工具所造成的影响(如影响如厕、翻身或者休息)、输液宫颈所造成的不适(如皮肤瘙痒、肿胀或者疼痛)、穿刺技术及输液完成后皮肤或者血管受损情况等,总分值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2)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血栓性静脉炎、感染及穿刺部位渗血。(3)统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满意度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最佳时间为发病早期,因为发病早期患者脑组织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较低,存在一定可逆性,在此期间予以有效干预措施,可增强脑细胞自我修复能力,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患者发病后,未及时得到治疗与护理干预,易加重其病情,还有可能导致其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危及其生命安全。临床研究显示,脑出血患者病情较为危重,且该疾病具有较高病死率及致残率,需立刻为患者输注相关药物施治,如丙戊酸钠、白蛋白及甘露醇等,以控制疾病发展,改善患者预后[3]。在临床中,静脉治疗属于常用的一种辅助治疗方式,但考虑到一些慢性病症患者接受静脉治疗所需的时间较长,再加上传统的输液治疗需要多次实施穿刺操作,会严重影响患者血管与皮肤组织,不仅会增加不良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同时还会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影响[4]。

近年来,基于临床医学事业逐渐发展的背景,PICC静脉输液治疗方式得到广泛应用,PICC具有安全、便捷、保存时间较长等特点,通过对人体的外周静脉进行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便于药物与营养物质的输注,与传统的输液方式相比,其能够减少穿刺次数,有利于临床顺利开展治疗[5]。值得注意的是,在置管过程中患者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易出现一些并发症,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再加上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较少,受疾病因素影响,易导致呼吸功能受限、头晕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进而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不愿意配合治护工作开展,依从性降低,最终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6,7]。因此,在开展PICC置管期间,还需重视护理干预服务,主要包括:(1)实施健康宣教。将疾病特点、发生机制、治疗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讲解,使其了解疾病知识,提升其治疗依从性。(2)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主动与其交流,以安慰、鼓励性言语,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促使其产生安全感[8];在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需轻柔,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与不适感;对于患者的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以帮助患者建立起治疗信心,进而以积极心态来面对治疗,确保后续治护工作顺利开展。(3)密切观察患者肢体表现,若存在肢体痉挛情况,需指导患者开展患肢被动训练,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合理调整护理方案;指导患者穿纯棉衣物,定期协助其转换体位,促进血液循环与静脉回流;在饮食方面,叮嘱患者食用富含高维生素、纤维类食物,合理控制脂肪与糖分摄入量,若患者出现便秘症状,可按医嘱使用缓泻剂[9]。(4)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合理控制光线强度、病房温湿度;定期对病房展开消毒与杀菌处理,开窗通风;定期更换床上用品,促使其处于干净整洁状态;在巡视病房时,需放轻脚步,尽量减少噪声,避免影响到患者休息[10]。(5)了解患者肢体康复情况,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指导其借助辅助器开展下肢被动运动,如股四头肌收缩锻炼等;按摩患者下肢腿部肌肉,握住其踝部与足尖,开展内翻与外翻踝部运动,每组练习20次,5组/日[11,12]。

本研究比较了常规放置留置针与PICC置管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价值,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21.94±2.02)d、满意度评分(84.80±3.04)分,优于对照组的(26.47±3.18)d、(79.12±4.53)分,可见PICC置管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其治疗费用,还能提升其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一次性成功穿刺率达100.00%,高于对照组的80.59%;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8.57%。这表明与常规置入留置针相比,应用PICC置管既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穿刺风险,而且能降低患者在置管期间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有利于预后[13]。

综上所述,临床在治疗脑出血患者时,以PICC置管方式实施输液治疗,可强化临床治疗效果,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对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其预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