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外科学正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结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7-06
  • 阅读量27次
  • 评分0

摘    要:目的:分析对胆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胆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方案具有更佳的应用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疗效,缩短康复时间,值得进一步推广且加以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结石;胃肠道功能;

作者:采虹 昆山市精神卫生中心


胆结石是临床外科常见疾病,主要分为胆囊结石及胆管结石,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复发率。患者在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及伴有胆绞痛等,通常好发于饮食不规律及肥胖者等。需在早期进行针对性干预治疗,以促进症状的改善[1]。对于胆结石患者,可根据患者结石严重程度以及部位,选择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在既往的手术治疗中,以开腹胆囊切除术为主,但由于开腹手术对患者机体损害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后期康复效果不佳[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创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运用逐渐广泛。通过微小切口进行胆囊切除,可降低术区的感染率,同时加快患者后期康复[3]。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的干预治疗方式对胆结石患者的具体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7年3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疾病类型:60例为单发性胆结石,20例为多发性胆结石。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胆结石的临床诊断标准[4],并在入院时有恶心、呕吐及胆绞痛等临床表现,且在入院完善CT及超声等相关检查后排除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有手术相关禁忌证、凝血功能障碍史、既往手术大出血疾病史,处于妊娠期以及存在精神异常无法配合。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基础检查,并对基础疾病进行诊治。对于合并高血压患者,需及时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并调整降压药治疗方案;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调整患者胰岛素或者降糖药的治疗方案,以降低术中的应激反应。

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具体操作: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完善术前准备,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实施手术操作。首先运用超声辅助探查胆囊以及结石位置,并进行准确定位。在定位完成后于患者右肋缘或者右上腹部作一5~6 cm切口,并将腹壁逐层切开,根据胆囊以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将胆囊充分暴露。然后依据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操作标准将胆囊顺行式分离及切除,并在切除完成后进行结扎,观察是否有出血点,在确定无出血点且清理完成后,将创面逐层缝合,置入引流管。最后进行术区消毒,采用敷贴包扎术区。术后需给予抗感染治疗以及监测引流液情况。

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方案。具体操作: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完善术前准备,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实施手术操作。在超声定位完成后,采用三孔法腹腔镜手术操作。首先建立人工气腹,通常选择脐部下缘作1 cm切口,将腹压保持在10~12 mmHg,并作为观察孔[5]。置入腹腔镜,并在麦氏点及其对称点置入套管,约3 mm,作2个操作孔;将电凝钩、胆囊固定器等置入操作孔内;探查胆囊以及结石位置,暴露胆囊以及胆管;分离处理胆囊三角区粘连位置,夹闭断离胆囊管以及胆囊动脉,切除胆囊,经操作孔取出。在切除完成后需检查腹腔,观察是否有出血点以及胆囊残端遗留,然后置入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清洗,采用吸引器吸出,并置入引流管。最后进行术区消毒,采用敷贴包扎术区。术后需给予抗感染治疗以及监测引流液情况。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6]。

评判两组疗效。显效:经诊治,患者术区恢复良好,无明显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且日常生活正常;好转:经诊治,患者术区恢复一般,无明显的症状,术后出现轻微的并发症,且日常生活一般;无效:经诊治,患者术区出现轻微感染,且术后出现不同的并发症,恢复时间较长,日常生活较差[7]。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区感染、皮下气肿以及肠粘连[8]。并发症总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胆结石是临床普外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患者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且部分患者伴随发热等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巨大。该病的治疗周期较短,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9]。对于手术治疗患者,可根据其胆结石情况并结合个人意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需开腹诊治,术区暴露较大,具有清晰的视野,在手术操作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易导致患者感染风险上升;同时操作过程中易损伤周围血管以及组织,导致出血量持续增加,患者在术后出现继发性出血以及感染的概率上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10,11]。本研究采用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属于新型微创手术[12],与常规的开腹手术比较,具有术区切口较小、患者创伤程度低、术中出血量小且术后恢复较快的特点,可作为胆结石患者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案[13]。对胆结石患者进行微创的腹腔镜手术治疗,可在腹腔镜直视下分离病变组织,对周围组织以及血管的损害程度较低,有利于保护周围组织。同时通过腹腔镜手术诊治,有利于保持腹腔内器官以及组织位置,对胃肠道功能损害较小,患者在术后短时间内可恢复胃肠道功能,以保证正常饮食,维持营养均衡,有利于后期康复。

在进行不同的手术干预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运用在胆结石患者中,通过微小术区的操作,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胆囊切除,可减少对患者腹腔内组织的损害[14],并且可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同时腹腔镜手术治疗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区的感染率,有效保障术后的康复,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5]。但需结合患者病情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运用在胆结石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可显著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后期的康复,值得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