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外科学正文

外科学发展应用的贡献论文(共2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12-22
  • 阅读量128次
  • 评分0
  • 0
  • 0

  外科学教学的主要要求就是带教老师进行热爱临床教学,并且也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增加学生的一个实践机会。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外科学论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微课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张峰,姚红兵,苏述平,李雪蕾,汪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庆400014)


  【提要】当今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多种教育系统应运而生,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被广泛认可。将耳鼻咽喉科学的部分内容采取微课形式教学可取得不错的效果。在引入微课的部分课程中发现,微课可使学生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感兴趣,让学生对一些本来很深奥难懂的问题瞬间变得简单易懂,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因此,应积极开展微课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耳鼻咽喉科学/教育;外科学/教育;教学方法;微课


  在21世纪新时代,信息化发展飞速,大数据时代已悄然而至,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系统。微课是一种最近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因其有“主题鲜明、短小精悍、目的性强、应用广泛”等特点,很快被大家认可,该授课形式在各种教育领域中传播很快,一些相关的实践和应用也快速展开[1]。本院对本科生耳鼻咽喉科学部分教学内容采取了微课形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微课的特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微课的讲授内容呈“知识点”散在布局,具有碎片化的特征,这些内容包括知识点解读、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要点归纳和重点难点的突破;除以上内容外,微课也可在一些学习方法或生活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度讲解。微课不仅可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及深度学习的需求,且非常适合当前移动学习时代的知识传播和资源共享,个别还可提供个性化定制[2]。


  仅向学习者提供一些学习内容不能有效促进主动学习的发生,微课不仅支持传递学习内容,还支持更加完整的学习流程和教学结构体系的构建。所以,要实现参与学习者与微课的双向互动,一些必要的学习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是,微课是可以支持移动学习的微型课程,除可提供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外,还同时应包括能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的学习评价方式,其中包括教学效果评价、师生互评和融入课程的整体评价[3]。通过这些评价,可反馈微课的教学效果,更加完善微课的内容和形式,使师生沟通更多,教学效果更好。


  2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引入微课的必要性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是一门研究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颈部的一些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内容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近年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业领域不断扩大,促进了一些边缘学科的发展,如颅底外科学、嗓音学、鼻眼相关学和临床听力学等[4]。因此,将该学科的教学工作做好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一门临床二级学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在课程安排方面课时数较其他学科偏少,学习者大部分无法系统、全面地掌握其课程内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包括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深在的、不容易直视的腔隙结构,耳鼻咽喉的解剖结构复杂多变,神经和血管多,需借助内镜显示器、影像学检查及显微镜等辅助检查完成临床诊疗过程,复杂、多变的解剖结构特点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教学难度增大。


  一直以来,学科教学的课件少,辅助仪器少,缺乏一些高质量的课件,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抽出很多的精力去完善教学的课件,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应用在教学当中的疾病诊断和解剖等方面的影视资料少,学生很难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导致对相关内容的认知和掌握水平相对局限,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对大部分本科生而言,如何能让该课程更加有吸引力,如何让学生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且牢固掌握,而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微课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需要做出更好的微课课件上传到MOOC教学平台或微信平台,将该课程讲出特色,讲出新意,且可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互评,就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引入微课取得的效果及体会


  在传统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中教学过程不能重复,大部分学生只能依靠课堂上的一些记忆故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5]。面对这一现状,将课程做成有趣的微课,并将其做成在线课程,使其更加多元化,更加有特点,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且可反复观看学习。这样既可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可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有效规避了传统教学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灌注”多而启发少的弊端,有利于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国内的一些医学院校已初步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和推广应用的[6-10]。


  以“喉阻塞”为例,将课程名称拟定为“你知道什么是四凹征吗?”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做一些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吸气性呼吸困难的分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且易于掌握。这样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深受学生喜欢的,这些新的尝试让学生对该课程很感兴趣。对像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这样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2个不可分割的环节是“教”与“练”。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均会配以一些相应的实验课和实践作业,用以督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的重点,从而使学生加强及加深对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课后的练习题同样是围绕应用问题展开的,这样反复学习和练习,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可通过微课围绕实际的临床病例,以可视化的形式将课本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提高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在遇见学科重点难题时学生可通过微课资源平台搜索相关视频自主学习,并可在视频下留言提问,供所有学生及任课教师共同探讨解疑,这种互动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11]。还可通过手机微信进行辅助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和互动环境,为学生真正掌握并应用知识打下坚实基础[12]。


  教学效果和用户的正确评价是评判微课建设质量的唯一标准,所以,注重应用和完善评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13]。不同种类的微课需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科学、准确的评价是促进微课质量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引入微课的部分课程中发现,微课可使学生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感兴趣,让学生对一些本来很深奥难懂的问题瞬间变得简单易懂,让学生收获多多,兴趣多多,且很有成就感,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且学生一致反映通过这样的方式掌握的知识非常的形象和牢固,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将这种教学方式及形式扩展开来,希望更多的课程均应用这种方式,从而使上课不再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易于掌握。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对教师来说是非常欣慰的,不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需投入更多的心血,做出更好的课件,更好的微课,以满足学生更大的需求,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学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4对微课未来发展的展望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学科发展很快,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如颅底外科学、听力言语学、鼻眼相关学等。对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为能更好地适应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基本教学要求,教师需对这些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要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教学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解决好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教学的关系。在理论教学中提高和改良教学方法,并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临床常见疾病的内容,同时应用一些新颖的教学仪器和新鲜的微课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微课教学,教师需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微课课件,提高教学质量,用微课的可视化及互动性等优势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14]。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在未来可带给学生更加有趣、更加实用的学习形式,所以,要积极发挥微课随时性、可反复学习的优势,学生可通过微课移动学习知识,教师间可通过微课教学互通,教师与学生可通过微课教学互动,很适合当前移动学习时代的知识传播和资源共享,并通过教学反馈完善微课的发展,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第2篇:论旴江医学对中医外科学发展的贡献


  王萍、何晓晖、杨光华;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330004)


  摘要:旴江医学是中医重要学术流派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医家和著作,其在内外儿妇等临床各科均有较大贡献。本文从几位主要旴江医家的著作入手,重点关注了他们对痈疽疾病病因、诊断、辨证、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成就,以窥旴江医家在中医外科学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旴江医学学术流派中医外科


  学界公认,中医外科起源于商周,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隋唐骨伤与外科学分道扬镳各自独立发展,至宋元时期中医外科理论与临床技术日渐成熟,重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辨证论治原则开始广泛应用到外科领域[1]。其中,江西旴江流域的医学名家对中医外科理论发展和临床技术体系完善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尤以宋元时期的陈自明、龚居中、龚廷贤等最为突出。


  本文以宋元及后世旴江流域著名医家陈自明《外科精要》和龚居中《外科活人定本》、《外科百效全书》以及龚廷贤《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书》、万全《万氏秘传外科心法》、邹岳《外科真诠》等存世医著为研究对象,以旴江流域历代医家的外科理论创新和技术、方药等治疗特色的挖掘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整理和系统研究充分证明:宋元时期江西旴江流域中医外科临床实践是中医外科学理论成熟与完善的实践基础之一,旴江流域历代中医外科著书立说、名家辈出是中医外科理论体系成熟的显著标志,旴江医学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重要影响。


  明言“毒”是痈疽的重要病因


  陈自明(1190-1272年,江西临川人)《外科精要》一书对于痈疽的发病原因,认为除了外在病因,内在火热之外,“毒”更能说明痈疽产生的原因。其根据有三:其一,痈疽多生于膏粱之人。此类人多食荤腥,多服用补药,热毒之气熏蒸五脏六腑,致血败肉腐,化脓生痈。其二,古人所用宣热拔毒药物,虽没有直言病因为毒,但其用药之意自明。其三,华佗《中藏经》所言是毒,“夫痈疽疮肿之作者,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皆有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


  然而从陈氏对于背疽的病因论述中也发现,其虽强调“毒”的作用,也不会拘泥于“毒”。陈氏认为背疽需从五个因素考虑,即天行一,瘦弱气滞二,怒气三,肾气虚四,饮法酒、食炙煿物、服丹药热毒五。其治疗不可只是考虑热毒,上述原因要详细辨识[2]。


  注重诊脉在外科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龚廷贤(1522-1619年,江西金溪人)的《万病回春》主要有几个特点,如四诊以辨脉为先、辨证注重气血为本、治疗重视调理脾胃。其第八卷专论外科病证,与内科等病证类似,在痈疽一处,龚氏开篇即论脉象,通过脉象大致判断痈疽的治法预后。其言:“痈疽脉数,浮阳沉阴;浮数不热,但恶寒侵;若知痛处,急灸或针;洪数病进,将有脓淫;滑实紧促,内消可禁;宜脱里者,脉虚濡迟,或芤涩微,溃后亦宜;长缓易治,短散则危;结促代见,必死无疑。”[3]


  明末清初的龚居中(今江西金溪人),著有《外科百效全书》,尽管本书的内容多引述他人,但从本书龚氏的编撰思路来看,其认为首先要把握脉象,然后进行辨证论治[4]。


  丰富了中医外科经络辨证的内容


  邹岳(清,江西南城人),清代外科名医,其洞晓针药,精习经方。其因认为外科书籍卷帙浩繁,真诠隐晦,遂博采外科诸书,删繁就简,分门别类,将师授之心法,既效之秘方,可法之医案,于1838年撰成《外科真诠》一书。近代名医秦伯未赞其“分析之细,罗列之富,为外科书籍所仅有;而处处以经验为依归,辅以相当之理论,使学者得收切实效果,尤觉难能而可贵”。《外科真诠》中详经络辨证,含全生医学观念。其书中专载有《经络图注》一论。根据疮疡所生部位判断病变所属经络,进而决定用药。其认为疮疡生于头顶中间,属督脉经之病;生于头项两边,属足太阳膀胱经之病;生于面、乳,属足阳明胃经之病;生于耳前后,属足少阳胆经之病;生于肋,属足厥阴肝经之病;生于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络之病;生于足心,属足少阴肾经之病。邹氏用药亦按经络而行,其在书中言:“凡治毒必须按经加引经药,方能奏效。”大概来说,上身之毒常用当归、川芎,忌用白术;下肢之毒用当归不用川芎;头部用藁本;手部用桂枝;胸前用桔梗;腰部用杜仲;小腿用牛膝;耳内用石菖蒲;耳后用柴胡、夏枯草;鼻部用辛夷、桔梗;唇口用栀子、白果;项背用羌活;腰部用独活;肛门用枳壳;颧骨和乳房用蒲公英;有儿吃乳者用漏芦或穿山甲等。另邹氏专设“十二经补泻温凉药品大略”一论,将常用药物按归经等分类,为临证按经络用药提供参考。[5,6]


  提倡灸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陈自明《外科精要》开篇“疗痈疽发背灸法用药要诀第一”即强调“凡有此病,未要辨问是痈是疽,是疮是疖,是虚是实,是冷是热,首先便服内托散五七服,次服五香连翘汤,宣泄毒气,便以骑竹马取穴法灸之,或隔蒜灸之,庶使毒气有路而出,不攻于内,更灸足三里,引热就下,此皆良法”。《外科精要》中详细引用论述了灸法在宣泄毒气外出中的作用,主要列举了两种有效灸法,如①骑竹马取穴灸法。陈氏认为不论何种痈疽,不问男女,皆可用此法灸之,无不安愈。②隔蒜灸。即以蒜饼贴于疽顶尖上,以热艾柱安于蒜饼上灸之。此法能使疮不开大、内肉不坏、疮口易合,一举三得。陈氏在论灸法的同时,就痈疽未有尖顶的寻灸穴法、蒜饼施用分轻重、灼艾当识痛痒、脑疽禁用蒜灸等进行了论述[2]。


  危亦林(1277-1347年,江西南丰人)《世医得效方》治疗疮肿首重外在敷药、洗剂和掺药,但同样也重视应用灸法。如其在总论中也说道:“导以针石,灼以艾柱,破毒攻坚,以平为期。”其在乳痈、便毒、癣疮、瘰疬、疔疮、项瘿等病证中均介绍配合了灸法[7]。


  龚廷贤《万病回春》[3]中外治之法主要是灸法和敷贴法。如在痈疽初发之时即提出采用灸法,累试累效。龚氏在《寿世保元》[8]中提出了较为规范的痈疽治疗方法。即初起内服飞腾神骏膏;若无此膏,则服槐花酒或千金消毒散,患处并用灸法灸之,若不灸,则外贴葱蜜膏或金蟾膏或芙蓉膏;痈疽作脓后,用替针丸频点疮头,自然皮破出脓,并同服真人活命饮,使泻下脓血;若疮溃烂,用猪蹄汤洗,以三神膏搽之,内服千金内托散,间服蜡矾丸。并嘱咐以上治法,俱要依次第而行,未有不奏效者,皆为百发百中之良法。


  内服药物方面强调调理脾胃


  陈自明善从内脏论治痈疽,提出“大凡疮疽,当调脾胃”的新治则。《外科精要·调节饮食当平胃气论篇》曰:“大凡疮疽,当调脾胃,盖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促进饮食,以生气血。”这种“调脾胃、促饮食、生气血、愈疮疽”的学术观点,是《伤寒论》“胃气和则愈”思想在外科病治疗中的应用,对后世中医外科学内治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补录了肠痈的外科手法方法


  龚廷贤在其著作中补录了肠痈一证,除了介绍前人的病因病机和有效方药外,还特别记载了一个手术方法:用铁打一尺长三棱针,将鸭肠一条,贯针在内。将鸭肠曲转,轻轻送入粪门内,送到痛处,方是疮痈之处。即将鸭肠扯动,针尖出,刺破其毒,脓随针而出,用手重按痛处。脓出尽而愈。此秘法也。


  综上所述,上述旴江医家主要业医于宋元及以后时期,正处于中医外科的发展成熟期。其外科内容多集合了前人的宝贵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理论认识和临床经验,对中医外科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中医外科发展至今,无论从理论认识还是技术方药均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一些难治性外科疾病仍然困扰着中医临床。从前人的经验中挖掘一些有用的方法,将有助于解决现实的困境。旴江医家众多,当前仍然可以见到的著作也很多,其外科学内容也很丰富,从中可以汲取一些卓有疗效的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