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烜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胸外科,云南楚雄 675000
[摘 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措施和治疗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2年8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12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严密监测患者治疗期间的各项临床症状和生命指标,总结其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治疗后3年的生存率为35.7%,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为28.6%。结论 采用手术方式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良好的临床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在治疗期间进行淋巴结清扫十分重要,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生存率
[中图分类号] R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c)-0073-02
[作者简介]詹烜(1977-),男,云南楚雄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胸心外科诊治方面的工作。
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肿瘤病症,在临床治疗期间是否对患者进行主动的纵膈淋巴结清扫对手术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1]。为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如何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重点课题。近年来,该院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患者获得较好的长期生存效果。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2年8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12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探究手术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措施都和治疗效果,为其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该院收治的112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36例;最大年龄66岁,最小年龄27岁,平均年龄(51.23±4.02)岁;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严格的临床检查,经临床诊断发现48例中心型肺癌,64例周围型肺癌;术后经病理检查诊断发现82例鳞癌,22例腺癌,8例鳞腺混合型癌;依据肺癌的国际分期标准分类其中T1N2MO型患者8例,占7.1%,T2N2MO型患者68例,占60.7%,T3N2MO型患者36例,占23.2%,T4N2MO型患者10例。占8.9%。手术治疗期间均施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
1.2 治疗方法
该组研究中84例患者行肺叶切除手术治疗,10例患者行1侧肺切除治疗,18例患者采用袖式肺叶治疗或袖式肺动脉切除治疗[2]。切除治疗后对同侧的肺门、叶间和纵膈淋巴结进行廓清治疗,分别标记所清除的淋巴结,经病理证实后一句UICC1997中规定的肺癌TNM分期标准进行TNM分期治疗[3]。针对每位患者的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和组织学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后均采用化疗治疗。对于支气管残存肿瘤患者先进行放射性化疗[4]治疗,后再进行常规化疗治疗。
1.3 临床观察
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加强对患者进行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指标的监测,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情况,及时复查床旁胸片[5],一旦发现不良情况要给及及时的针对性处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经临床治疗和观察发现,清除肺门和纵膈淋巴结的临床并发症主要表现为:6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气管膜部损伤和1例术中出血、该组研究中患者术后1个月内有2例死亡病例发生,主要是由于术后肺部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而导致的。术后3年的总生存率为35.7%,其中鳞癌患者占41.5%,腺癌患者占27.3%,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为28.6%,其中鳞癌患者占31.7%,腺癌患者占18.2%,见表1。
3 讨论
3.1 淋巴结和纵膈清除的意义
在临床治疗期间是否进行主动的淋巴结清扫对于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为26.8%。王昆等亚牛报道425例患者治疗期间主动清除纵膈淋巴结与不清除患者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5.6%和6.8%[6]。臧爱华[7]等研究叨叨179N2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为24.5%,为了有效的提高N2肺癌的生存率,在术前检查中,无论是否发现淋巴结肿大,都应在手术治疗期间将肺门和纵膈淋巴结彻底清除,肺癌手术患者治疗期间主动清除纵膈淋巴结是其手术治疗的关键。但是在清除淋巴结的过程中应注意将可疑的淋巴结全部清除,由于临床中常见<1 cm的淋巴结但病理为肿瘤转移的现象,所以在临床治疗期间要尽可能将肉眼所见的淋巴结全部清除。对于淋巴结肿大明显,高度怀疑为肿瘤转移或者经过病理检查证实为肿瘤转移的要将淋巴结周围的脂肪组织和一部分胸膜都清除掉。将整个纵膈范围清楚,上部到达胸膜顶部。此外,要注意防止淋巴结清楚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做好双侧喉返神经以及迷走神经的保护措施。对于淋巴金转移侵以及大血管不能够进行彻底清除的患者可以使用银夹进行标记,以便于术后的放射治疗。
3.2 清楚纵膈淋巴手术的体会
在肺癌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清除纵膈淋巴结的关键是不但要将淋巴结彻底清除,还应预防清除治疗的并发症。首先,应将纵膈中的可疑淋巴结全部清除,因为常见的<1.0 cm的淋巴结为肿瘤转移,故应将肉眼可见的淋巴结做好清除处理。对于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和融合,怀疑为转移或者快速病理结果证实为肿瘤转移的应将淋巴结周围的部分胸膜和周围组织清除。主要清除范围为整个纵膈、上方达到胸膜顶。此外,应注意防止纵膈气管膜损伤或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注意加强对双侧喉返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保护。该研究中6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的患者是在进行清除主动脉弓淋巴结时损伤,2例患者的隆突下淋巴结与隆突之间连接紧密,进行淋巴结清除工作时,损伤隆突膜部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宝森,关鹏.Tze-Chen Hsieeh,Joseeph M.Wu.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p53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C]//2011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2011,18(7):109-110.
[2]Funatsu T,Matsubara Y,Ikede S,et al.Preoprative mediastinoscopic assessment of N factors and the need for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T1 lung cancer[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12,13(4):198-199.
[3]陈衍智,李萍萍,杨丽芳,等.生脉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减毒作用的疗效分析[C]//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2,15(14):106-107.
[4]林凤武.伊林特肯(CPT-11)对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药物疗效预测及羧酸酯酶同工酶对伊林特肯增效作用的探讨[D].吉林大学,2012,20(17):120-121.
[5]Graham AN,Chan KJ,Pastorino U,et al.Systematic nodal dissection in the introthoracic staging of patients with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J].Thorac Cardiovasc Surg,2011,11(22):195-196.
[6]王昆.18FDG-PET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和GLUT1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相关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12,50(12):132-133.
[7]臧爱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现状与展望——第十届国际肺癌会议会后感[C]//2012年度国内外重要肿瘤学术会议报告会资料论文集,2012,18(14):116-117.
(收稿日期:201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