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前 李丽萍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眼科,云南玉溪 653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外路显微手术在治疗视网膜脱离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来该院治疗的8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根据来该院进行手术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在进行一般检查后进行外路手术,实验组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显微外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1.9±12.6)min多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41.3±10.3)min;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0.6±5.2)mL、切口大小为(20.9±1.1)mm、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为(2.6±0.4)d且患者手术后并发症为(1(2.5%))这些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35例一次复位成功,占87.5%,3例患者二次复位成功,占7.5%,其复位成功率为95%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临床上采用外路显微手术治疗网膜脱离患者效果较好,复位成功率比较高,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外路显微手术;视网膜脱离;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085-02
[作者简介] 陈前(1967.12-),女,云南玉溪人,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临床眼科,邮箱:yxcq123@sina.com 。
视网膜脱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眼科疾病,这种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它属于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致盲性眼病。患者发病时,临床症状也比较多,如:闪光感、飞蚊症、视野缺损等,严重患者将造成视力下降,甚至永久失明[1]。目前,对于这种眼科疾病医学界还没有发现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视力,但是效果并不好,部分患者虽然手术取得成功但是由于患者视网膜脱离时间过久,造成永久失明等。目前,外路显微手术在治疗视网膜脱离中使用较多[2]。为了探讨外路显微手术在治疗视网膜脱离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对2013年12月—2014年2月来该院治疗的8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该院治疗的8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根据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中,男性47名,女性33例,患者年龄在49~84岁,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8.41.5岁。患者中,29例单个裂孔,6例2个裂孔,4眼患者3个裂孔。该实验中所有患者对自己的手术方案、治疗效果等都知晓并且都同意,此外,该实验均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患者来该院后,为了进一步对患者确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检查,对于不能确诊的患者可以进行辅助检查,如:心肺功能、体温等。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进行一般检查后进行外路手术,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普通照明下完成全部手术过程,并且根据情况选择患者视网膜下积液最高处进行穿刺,放去残余的液体。患者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采用吸收缝线进行定位,并在检眼镜下确认患者的裂孔位置。然后帮助患者放入硅胶块,并采用手术缝合线进行固定,对于歪斜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3]。
1.2.2 实验组手术方法 实验组采用显微外路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实验组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医护人员在患者视网膜脱离范围内约13 mm地方进行穿刺,处进行穿刺,放去残余的液体,在放去残余液体时可以进行慢慢推压,保证能够排除充分。此外,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可以使用冷凝头在患者视网膜脱落巩膜外找裂孔,并且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直至网膜发白为止。然后帮助患者放入硅胶块,并采用手术缝合线进行固定。而在缝合时,医护人员要在显微镜下找准患者的裂孔位置。对于裂孔边缘贴合效果不好的患者,医护人员可以在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过滤空气。所有患者手术后可以让患者使用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4]。
1.3 统计方法
全部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中,实验组手术时间为(71.9±12.6)min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41.3±10.3)min;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20.6±5.2)mL、切口大小为(20.9±1.1)mm、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为(2.6±0.4)d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实验中,实验组35例一次复位成功,占87.5%,3例患者二次复位成功,占7.5%,其复位成功率为95%高于对照组(21例一次复位成功、7例二次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实验中,患者手术后有1例发生并发症,占2.5%低于对照组(3例发生并发症,占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视网膜脱离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眼科疾病,这种疾病诱因比较多。根据临床上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可以分为两种,即: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发病率较高,比较常见)和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这种疾病临床上的诱因也比多,一般和视网膜的裂孔、液体流通等关系比较密切。目前,对于这种眼科疾病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见方法有:冷凝、手术治疗等,但是这种方法效果不好,且治疗后并发症较多,给患者很大痛苦[5]。
临床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诱因比较多,主要是由于一些原因造成患者视网膜形成裂孔,从而导致色素上皮层与神经上皮层分离,从而对患者视力产生很大的影响。患者发病后,其感光细胞层的营养代谢会受到损害,并且产生损伤修复反应,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如:眼压降低等,严重患者将造成继发性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视力[6]。因此,患者一旦视网膜脱离要及时到附近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而永久性失明。此外,对于一些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的患者,即使手术能够帮助患者视网膜复位,其视力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刘文等[2]曾采用显微镜的光线照明,完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裂孔定位及冷凝,是一种易于操作及普及的手术方法。因此,临床上探讨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等,对于患者恢复视力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从手术角度来说可以分为内路手术和外路手术两种。但是,这两种手术各有优缺点。内路手术是过去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种手术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缺点比较多。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外路显微手术在视网膜脱离患者中使用较多,这种手术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手术后的感染,且对眼球破坏较轻,对眼内环境干扰较小[7]。
此外,外路手术在进行治疗时,医护人员多依靠自己的经验进行操作,并在非直视条件下冷凝裂孔,这样会造成冷凝部位和冷凝程度出现很大的误差,并且患者手术后还要进行激光光凝或药物脱水治疗,容易造成过度冷凝现象,从而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而显微外路手术则不存在这种情况,患者手术时,医护人员在显微镜下直视视网膜冷凝反应,能够控制冷凝部位和程度。实验中,实验组35例一次复位成功,占87.5%,3例患者二次复位成功,占7.5%,其复位成功率为95%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看出这种手术方法的优势。此外,这种方式还有以下优势,具体如下:①裂孔的定位效果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容易查找出术前未发现的新的裂孔;②显微镜的调焦是通过脚踏进行易于掌握;③术中避免反复取戴,减少污染发生率;④易于推广。
与传统外路手术比较,显微外路手术优点较多,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整个手术过程视野都比较清晰,患者手术时的一些操作比不负责,并且手术后患者复位效果较好。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采用显微对患者裂孔进行定位,这样能够保证手术成功率。此外,患者整个手术过程都是在显微镜下完成,避免了医护人员手术过程中反复取、戴检眼镜。最后,患者手术后在进行积液排除时也在显微镜下进行穿刺等动作,有效的降低了脉络膜出血发生率[8]。实验中,实验组手术时间为(71.9±12.6)min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41.3±10.3)min;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20.6±5.2)mL、切口大小为(20.9±1.1)mm、患者治疗后住院时间为(2.6±0.4)d且患者手术后并发症为[1(2.5%)]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看出这种手术具有术野清晰、步骤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综上所述,对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外路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复位成功率比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万光明,梁申芝,张效房.无手持聚光透镜间接检眼镜下视网膜脱离手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1,28(8):590-591.
[2] 刘文,李春芳,黄素英,等.视网膜脱离外路显微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3,20(6):369-373.
[3] 张君敏,李虹霓.视网膜脱离显微外路手术与传统外路手术对比研究[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2,32(2):108-111.
[4] 赵长霖,杨冠.泪道阻塞治疗致反复眼心反射一例[J].临床眼科杂志,2013(19):271.
[5] 袁红宜.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手术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2, 27(3):407-408.
[6] 戈伟中,李小东,张矛.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冷凝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11,28(9):690-691.
[7] 袁从虎.术前心理干预对全麻患者复苏期间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3):102-103.
[8] 张珑俐,陈松,赵秉水,等.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眼底血流的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图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24(10):1051-1054.
(收稿日期:201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