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外科学正文

儿童全麻斜视手术中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的应用研究分析

  • 投稿李成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486次
  • 评分4
  • 61
  • 0

熊凤枝 李 琰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儿童全麻斜视手术中悬背式调整缝线的应用。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10月收治的儿童86例(143眼)作为研究对象。男48例(78眼),女38例(65眼)。年龄3.3~13.6岁,平均(8.5±1.4)岁。包括共同性内斜视35例、共同性外斜视51例。在全麻下进行斜视矫正术,术中采用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术后随访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成功率。 结果 86例斜视手术59例全麻清醒后眼位正位,无需再次调整。27例需再次调整,术中调整率为31.40%。27例调整患者中18例达到理想眼位,治愈率由未调整前的68.60%提高到89.5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治愈率为89.53%、88.37%、87.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背式缝线后徙术适用于儿童全麻斜视矫正术,使斜视手术成功率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斜视手术;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全麻

[中图分类号] R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a)-0099-02

The application of adjustable hanging back suture recession in strabismus surger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of children

XIONG Fengzhi LI Yan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 ,Zhengzhou,Henan 45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anging back suture recession in strabismus surger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of children.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the 86(143 eyes) patients who has intraoperative from 2013.1 to 2013.10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35 cases of the patients had esotropia and 51 had exotropia. The patients were all children aged 3.3~13.6, the mean age was (8.5±1.4). All cases of strabismus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treated by hanging back suture recession. Postoperative follow-up of 1 week,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 were completed. Results 59 caese obtained satisfactory eye position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awake,don’t need to adjust again .27 cases need to adjust again, adjusted the rate of 31.40%. 18 patients obtained satisfactory eye position in 27 patients with adjustment.The cure rate increased to 89.53% from 68.60% before adjustment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 the cure rate was 89.53%, 88.37%, 87.21%.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adjustable hanging back suture recession in strabismus surger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of children has good surgery effect. It improve the strabismus surgery success rate.

[Key words] Strabismus Surgery; Suture adjustable hanging back; Muscle recession ; General anesthesia;

[作者简介] 熊凤枝(1964.7-),女,河南郑州人,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斜弱视。

[通讯作者] 李琰(1982.7-),女,河南郑州人,硕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儿童斜弱视,Email:liyanbbobbc@126.com。

临床矫正斜视的目的不仅为了获得良好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可以恢复双眼视功能,斜视矫正术有多种方式,但国内大部分的术者还是采取传统的手术方式,将肌肉截断后缝合于浅层巩膜上。这种传统的手术方式并发症多,术中过度牵拉眼球引起的恶心、呕吐、疼痛及眼球穿孔等,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研究改良的手术方式。目前研究较多的就是调整缝线技术,调整缝线术并不是一个新技术,是由Jampolsky[1]将它改良后并重新应用于斜视手术。最初主要应用于复杂性斜视手术,主要是为了避免再次手术[2]。对斜视患者也采用改良术式,即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在局麻斜视手术中采用此法取得了良好的手术疗效,但是对全麻病人采用调整缝线技术比较困难,尤其是全麻下儿童斜视手术,患儿清醒后配合较成人差。2013年1—10月,为了提高儿童斜视矫正术的成功率,对需全麻配合手术的斜视矫正术也采用悬背式调整缝线术,目的是防止手术后过矫或欠矫,以便在手术后全麻完全清醒之后进行眼位调节,提高一次性手术的成功率,避免再次手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进行的儿童全麻斜视手术86例(143眼)作为研究对象。男48例(78眼),女38例(65眼)。年龄3.3~13.6岁,平均(8.5±1.4)岁。包括共同性内斜视35例、共同性外斜视51例。手术前斜视度:外斜视20Δ~90Δ,平均54.5Δ;内斜视17Δ~50Δ,平均29.4Δ。术前均行视力、屈光状态,三棱镜及同视机检查。在肌肉后徙术时均采用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

1.2 手术方法

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从角膜缘做梯形切口打开球结膜,分离球结膜下组织,暴露要后徙的肌肉附着点,切断节制韧带。斜视勾勾出直肌,双铲针6-0可吸收缝线在邻近肌肉附着点约2 mm处穿过肌肉,圈套锁住肌肉两边;留下足够的空间,用剪刀安全地从巩膜上剪断肌肉,不剪断缝线,然后将双针相距4 mm从肌肉附着点残端的中央部分穿出。用线镊向上拉紧缝线,使肌肉断端对齐,按预期手术量悬背肌肉,从缝线穿出处量取手术量,助手在此位置用线镊固定做标志点,然后用一个双圈加一个单蝴蝶结暂时固定于此点,松开线镊使缝线跟随肌肉后退滑行,结膜瓣保持开放。全麻的患者当时不能配合术中的眼位调整,可以一次手术后不缝合结膜切口,暂时包眼垫,在恢复室留观。患者苏醒后去除眼垫,滴表麻剂。在恢复室内观察眼位,如有过矫或欠娇,预计手术调整量,麻醉师给予静脉滴注再次麻醉后,调整缝线位置后将活结打紧,缝线回退,缝合球结膜。

1.3 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记录眼位及三棱镜度数,评价斜视手术治愈的标准为眼位在-8△~+8△[3]。并总结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段治愈率比较

一次手术治愈59例,27例经术中调整1周后治愈18例,调整后治愈率由未调整前的68.60%提高到89.5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治愈率分别为89.53%、88.37%、87.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所有患者术后无眼痛、恶心等不适,患者无一例巩膜穿孔或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此种手术方式后徙肌肉时缝针仍从肌肉附着处穿出,不造成对眼球过度牵拉。

3 讨论

斜视手术的目的是通过手术治疗矫正眼位,不仅是为了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纠正异常视网膜对应和视觉抑制,从而有利于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4]。国内大部分手术还是传统的手术方式,将肌肉截断后缝合于浅层巩膜上。这种传统的手术方式并发症多,术中病人恶心呕吐、疼痛及眼球穿孔等。近年来,调整缝线技术应用于斜视手术已经在国内陆续开展[5-6] 。调整缝线技术的应用给手术者提供了一个进一步调整的机会,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过矫、欠矫和二次手术率。由于调整缝线技术在眼肌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该院对斜视也采用改良术式,即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7]。此手术方式对大部分的局麻患者术中能配合缝线调整的获得了较理想的眼位,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报道[8],但对于全麻儿童调整缝线术式仅见少量相关报道[9-10]。目前国内报道的斜视矫正术大部分术者使用的调整缝线技术主要在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调整[11-12],术后几个小时或第二天,或者更长时间。术后第2天或某一时间调整等于使手术过程延长,且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研究者在斜视手术尤其是全麻下儿童斜视手术,采用悬背式调整缝线术,目的是防止手术后过矫或欠矫,以便在手术后全麻完全清醒之后进行眼位调节,提高一次性手术的成功率,避免多次手术。此方式提高了儿童全麻斜视手术的成功率。悬背式调整缝线只打一个蝴蝶结,结膜切口不缝,可以让病人短时间内完成第2次麻醉,即使眼位非常完美,也能将活结打死并缝合结膜。悬背式调整缝线法在手术台上一次性完成调整,结束手术,避免了第2天患者再次打开切口调整缝线,减少了感染的几率。86例斜视手术59例全麻清醒后眼位正位,无需再次调整。2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过矫或欠矫需再次调整,调整率31.40%。说明全麻病人很有必要进行再次调整。调整后治愈率由未调整前的68.60%提高到89.53%,证明了悬背式调整缝线技术的先进性及可靠性,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技术。由于全麻过程中麻药的反复使用会拖延手术时间,为了避免反复麻醉对患儿身体造成影响,研究者只调整一次即结束手术,故86例患者中仍有9例未达到理想眼位。由于此方式操作简单,由缝线为媒介减少了对肌肉的骚扰,缝合的部位在肌肉附着点,而不是在靠后的巩膜壁上,故大大减少眼球穿孔的几率。悬背式缝线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可行性高的改良斜视矫正术,术后成功率高,无严重并发症,能有效降低斜视手术的二次矫正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Jampolsky A.Current techniques of adjustable strabismus surgery[J].Am J Ophthalmol,1979,88(3Pt1):406-418.

[2] Strominger MB,Richards R. Adjustable sutures in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J].Pediat Ophthalmol Strabism,1999:112-117.

[3] 甘晓玲.斜视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4):145.

[4] 漆雅,于刚,吴倩.调整缝线术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0(1):5-8.

[5] 熊凤枝,张晓利,李琰,等.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3,35(8):604-606.

[6] 冯珂,熊凤枝. 局麻下术中调整缝线在斜视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2012(2):24-26.

[7] 赵德宣. 直肌后退可调整缝线在儿童全麻斜视术中应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5):346.

[8] 张晓,李镜海. 改良眼外肌悬挂后徙术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8):865-866.

[9] 樊云葳,吴倩,于刚,等. 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在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应用[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2,20(2):I0001-I0005.

[10] 吴夕,牛兰俊.共同性水平斜视的再次手术[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12):1348-1351.

[11] 刘艳,刘红,刘睿,等.球后麻醉在非定量斜视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2,14(1):56-58.

[12] 李翔骥,孙强,贺翔鸽,等.斜视手术初学者两种结膜切口及术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1,19(1):29-30,33.

(收稿日期:2014-10-04)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1.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方法、手术等,人名可以译成汉语,但人名后不加“氏”字;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不写成Babinski′s征,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m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西文缩略语不宜拆开转行。不要使用临床口头简称(例如将“人工流产”简称“人流”)。凡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HBsAb、PCR、CT、DI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