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药效及药理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7月于本院门诊就诊的82例急性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安全性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红肿、皮损以及瘙痒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急性湿疹患者使用中药黄芩外用治疗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治疗安全性较高,能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
关键词:急性湿疹;中药黄芩;药理作用;
急性湿疹属于皮肤科的常见疾病,起病突然,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致病因素复杂,包括神经、体质、环境、遗传等[1]。该疾病发生后,患者会出现多形性皮疹的临床表现,并伴有渗出倾向,轻者瘙痒难忍,严重者会产生剧烈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2]。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案为西医用药,虽可暂缓临床表现,但多数患者在停药后会出现疾病复发的情况,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中医在该疾病中的优势逐渐被临床认识。黄芩又称山茶根,凭借其消肿止痛、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的功效被中医临床广泛应用[3]。为探究该药物是否适用于急性湿疹治疗,特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7月于本院门诊就诊的82例该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7月于本院门诊就诊的82例急性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5.23±3.02)岁;病程2~14 d,平均病程(6.03±0.35)d。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5.45±3.03)岁;病程2~14 d,平均病程(6.05±0.36)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1)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研究,并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2)体征、临床症状等综合诊断与该疾病诊断标准相符。(3)积极配合随访调研及回院复诊。
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涉及用药不耐受者。(2)合并精神疾病、沟通障碍、意识障碍疾病者。(3)处于哺乳期、妊娠期女性。(4)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5)参与研究前1个月内接受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口服盐酸西替利嗪胶囊(北京康蒂尼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331)治疗,10 mg/次,1次/d;每日早、中、晚各口服1次维生素C片(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614)治疗,0.2 g/次;每日早、晚各在患处涂抹1次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优乐洁)(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397)治疗。皮损消退后停止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黄芩外用治疗。取30 g黄芩,将其研磨成细粉状,再加入适量食醋调成糊状,涂抹在患处。皮损消退后停止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1周后回院复查,由门诊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效:皮损消退面积超过75%,瘙痒、皮疹等临床表现消失;有效:皮损消退面积30%~75%,相关临床表现显著好转;无效:未到达上述治疗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对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定,评定指标为红肿、皮损、瘙痒3项主证,每项给予1~4分评分,分值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腹痛、恶心、头晕)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红肿、皮损以及瘙痒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红肿、皮损以及瘙痒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急性湿疹的主要患病部位为腋窝、小腿以及手足,以瘙痒、红肿、皮损为典型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4]。以往临床多以口服抗组胺药物以及外用抑菌药物联合对该疾病进行治疗,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相关症状,但总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长期口服抗组胺药物易诱发多种胃肠道不适反应[5]。探寻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势在必行。
本研究表明,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增加黄芩外用药物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中医学认为,该疾病属于“浸淫疮”范畴,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因素与先天性禀赋不足有关,因脾胃失和、湿热内生、皮肤受风寒湿邪入侵,加之患者后天饮食异常、喜食辛辣刺激食物而诱发疾病[6]。基于此,中医认为应以凉血、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为其治疗路径[7]。黄芩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在现代药理学上,还对肝脏以及免疫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并具备一定的抗感染作用[8]。对该药物的药理具体分析如下:(1)抗脂质过氧化。黄芩中的黄芩苷铜以及黄芩苷锌能够有效清除机体内的超氧自由基,进而保护各类器官。(2)抗变态反应。黄芩中的黄芩苷能够强化体内的巨噬细胞,增强机体细胞免疫作用,并不会对体液免疫系统造成过多影响[9]。(3)抗肿瘤。黄芩中的黄芩苷以及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对肿瘤细胞活性起到抑制作用[10]。(4)解痉、清热。黄芩能够抑制DNA以及蛋白质的合成,进而阻碍致热原的合成;黄芩粗粉提取物能对肌肉张力起到松弛效果,进而有平喘、降压的作用[11]。(5)抗感染。黄芩能够抑制12-羟基二十四碳四烯酸、白三烯以及前列腺素E2,进而起到抗感染作用[12]。(6)其他作用。黄芩黄酮类物质能够对机体表皮细胞醋酸的合成起到抑制作用,进而阻碍疼痛信号的传递,产生镇痛效果。本研究将该药物外用,结合其药理可以得出,黄芩外涂后,能对机体燥热之气进行调节,进而产生解痉、凉血效果[13],同时具有一定的止痒作用,能够减少患者抓挠情况,降低皮损加重风险。此外,该药物不会通过胃肠代谢,可降低胃肠道不适发生的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本研究还得出,观察组患者红肿(0.12±0.02)分、皮损(0.28±0.08)分以及瘙痒(0.38±0.0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红肿(0.59±0.06)分、皮损(0.98±0.12)分及瘙痒(1.09±0.14)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观点与刘宁宁[14]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上发表的《黄芩在急性湿疹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药理作用分析》一文中提到的“治疗后,观察组红肿(0.1±0.1)分、皮损(0.3±0.1)分以及瘙痒(0.4±0.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红肿(0.6±0.2)分、皮损(1.0±0.2)分以及瘙痒(1.1±0.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提示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急性湿疹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各中医证候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