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医学护理中医学正文

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50例的影响

  • 投稿第三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542次
  • 评分4
  • 70
  • 0

杨艳华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目的:观察行为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行为护理。采用Furl-Meyer评定法(FMA)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升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护理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脑梗死;行为护理;运动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4-0125-02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于脑组织动脉血流部分或完全阻塞,导致脑组织灌注不足,供血区的部分脑组织受到破坏,从而使得患者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学习[1] 。研究发现[2],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实施行为干预以及行为矫正,可以改善患者各种对于疾病康复不利的行为影响,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后期的运动功能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5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了行为护理,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全部病例的诊断均经颅脑CT或MIR检查证实,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3] 。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4.3±4.9)岁,平均病程(6.3±1.4)个月;右侧瘫24例,左侧瘫26例;治疗前平均FMA评分(28.4±7.7)分。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4.1±5.2)岁,平均病程(6.2±1.6)个月;右侧瘫26例,左侧瘫24例;治疗前平均FMA评分(27.9±6.1)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瘫痪肢体以及治疗前FMA评分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应用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的药物,降低颅内压,视病人情况给予一定的促运动功能恢复方案,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行为护理,具体如下。

①首先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保持病房环境的整洁、卫生,保持环境安静,将室温控制在20℃左右;②在患者脑梗死后3d,生命体征逐新平稳的情况下,给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穴位按摩和被动体位锻炼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每次30min,2次/d。保持良好功能位:康复治疗开始时,尽量缩短患者上肢屈曲、下肢处于伸展状态以及足下垂内翻姿势的时间;给予患者选择舒适的床垫,采用“丁”字鞋固定等方法将患肢处于良好的功能位[4] 。穴位按摩:包括上肢按摩及下肢按摩。上肢按摩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对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按摩,包括合谷穴、曲池穴、少海穴以及内关穴等,在按摩的同时,可指导患者做一些适当的上肢运动,以提高按摩的效果,如肩关节以及手臂活动等。按摩下肢的穴位时,患者应采取仰卧位,对患肢的穴位进行按摩,包括内外昆仑穴、膝眼穴、照海穴、承山穴以及涌泉穴等,按摩的同时也可指导患者适当的活动下肢,进行肢体的屈伸、外展、内收运动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饮食,多食用豆制品、新鲜蔬菜及水果等,戒烟酒,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鼓励患者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正视自己的病情,积极的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5]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采用自行制定的调查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服务质量、护理效果等。总分为100分,>80分为满意,60~79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检测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升高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如表2所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发生脑梗死后,由于局部脑组织长时间的缺血缺氧导致脑部神经不可挽回的损伤,即使经过及时的治疗患者能够存活下来,但神经功能仍遗留有一定的损害,导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只有对患者进行长期、有效的康复训练,才能使患者的一些运动功能得到部分的恢复[6]。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发病因素是脑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局部神经功能不全或者缺失,尤其是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工作等[7]。查革霞[8]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取行为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缺乏活力以及思维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干预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环境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本次笔者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了行为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及医院的形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娥.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健康之路,2013,12(6):45-46.

[2]沈爱媛.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61-3662.

[3]谬鸿行.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156.

[4]李慧萍,李惠琳.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31-32.

[5]桑德春,纪树荣,张缨,等.Fugl-Meyer量表在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64-265.

[6]周洪梅.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1):84-86.

[7]冯皓.行为护理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J].医学信息,2014,27(2):87.

[8]查革霞.行为护理改善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1):198-199.

(收稿日期:201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