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医患关系正文

医患关系的作用意义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1-07
  • 阅读量381次
  • 评分0
  • 0
  • 0

  医患关系它是医方以及患者之间由于一些原因发生的医疗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最近几年来,医患纠纷事件频发,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医患关系让医务工作者如履薄冰。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医患关系的论文范文,一起来欣赏吧。


  第1篇: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路绪锋、张珊: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重庆400038


  [摘要]由于医生掌握了丰富专业知识和关于医疗方案的大量信息,而普通患者由于缺乏医学专业知识而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医疗领域存在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对医患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也是造成医患矛盾的重要根源。在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的诸多原因中,卫生决策中公民参与的缺失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因素:普通公民没有深入了解卫生决策信息的机会,在具体诊疗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研究得出的对策是,为了消减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负面影响,必须从这几个方面着力:一要构建开放的卫生决策参与机制,二要构建医患沟通基础上的共同诊疗决策模式,三要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生薪酬体系,四要加强疾病知识的宣讲。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医患关系;公民参与;卫生决策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JamesMirleees)和威廉·维克瑞(WilliamVickery)提出来的,最初主要是指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得多一些,由此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下的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随后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到包括医学在内的其他领域,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对医患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1信息不对称在医疗领域的体现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1.1医疗领域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由于医学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体不仅具有生理上的复杂性、个体性,而且人的健康还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医学的这种特点要求付出大量的时间进行持续学习和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因此这种特点造成了医生和患者在获取医学信息方面的意愿和能力严重分化。医生要胜任工作,必须坚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历练,因此其掌握的医学知识愈加丰富,基础更加扎实,这可以大大降低其获取该领域信息的机会成本,使其具有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同时也能够使其在自身领域取得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医学信息。由于医学知识的多寡、职称的高低和医生的薪酬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因此,医生除了自身发展成长的驱动之外,还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医学知识和信息具有更为强烈持久的获取动力和意愿,在这种良性循环基础上,医生会成为信息不对称关系中的优势一方。与之相反的是,普通患者对医学知识和信息不会像医生那样具有强烈持久的获取愿望,而往往是在生病就医的时候才会有对特定医学知识的短暂需求,而且即使普通患者想要获取医疗信息,也存在着学习能力不足、医学知识素养匮乏、获取途径受限等主客观障碍,从而大大提升了获取医学知识的机会成本,因此普通患者往往成为信息不对称中的劣势一方。医患双方之间存在的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决定了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先天的不平等地位。除了医学专业信息的不对称,医患双方之间还存在着医生医德、患者健康状况以及医疗商业利益等非专业信息不对称,这些都会对医患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1.2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在专业和非专业信息方面的综合优势地位,从而在开具处方和做出诊疗决策时掌握主导权,因此,医生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存在“逆向选择”“诱导需求”、服务态度恶劣、知情权尊重不够等伦理风险问题。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患者的正当权益,很容易出现医患纠纷和医患冲突,加深医患之间的矛盾程度,减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1]。


  逆向选择主要是指,医生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责任、保护自身利益、防治医疗纠纷的发生,凭借掌握的信息优势,在诸多可能的治疗方案中,不是首先选择风险较大、治疗效果最好的方案,而是首先选择选择医疗风险更小、患者更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案。虽然风险较小的保护性治疗方案并不会对患者利益形成直接伤害,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医学伦理学的有利原则,长期来看,也不利于医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而且一旦患者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医生诊疗方案背后的考虑,势必加深医患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在医院市场化改革的体制因素影响下,医生的工资和其为医院创造的经济效益挂钩,加之监管机制的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少医务人员在选择治疗方案、开处方等方面受到经济因素的干扰,在保证医疗效果的前提下,会对患者提供“诱导需求”。也就是说,可能会提供超过患者需求而不必要的医疗服务,比如乱开大处方、开具不必要的检查等,从而追求医院和医生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对患者的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


  当前的医患关系中,医生占据长期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一方,绝大多数患者对医学知识掌握不多,医生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即患者不理解医学知识,没必要就诊疗方案向患者进行讲解和告知,而且由于大医院的门诊量大,医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告知。长此以往,就导致很多医生缺乏与患者进行沟通意识,患者有时候想多了解一些自己的病情和相关治疗方案,也被医生搪塞和敷衍过去。由此造成的伦理风险就是对患者的知情权尊重不够,导致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诊疗、检查、用药和治疗费用是否合理等情况没有全面的掌握,从而很难做到真正的知情同意[2]。


  以上这些因素最终都会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下降,有统计数据表明,9.32%患者对医生完全不信任,超过一半的患者对医生半信半疑,仅36.58%患者对医生完全信任[3]。但是,这只是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影响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患者在一定条件下同样也存在伦理风险,比如在医疗保险、交通意外等第三方付费的情况下,为了利用保险牟取私利而刻意隐瞒个人健康状况和病史,不仅增加了国家医保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的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对患者做出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4]。此外,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有些患者不顾事实,否定医生的正常治疗效果,甚至为了获取更多赔偿,打砸医院、殴打医护人员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冲突。


  2公民参与缺失是医患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从外部环境来讲,新的医疗技术的出现,以及个别媒体和网络广告的虚假宣传会导致患者对医疗结果的期待值过高,导致信息不对称趋势。从医患双方的来讲,以往我们更多地从医学知识和医务工作的专业性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这只关注到了占据优势地位的医生一方,对处在信息不对称弱势地位的患者一方的情形分析还不够。而患者一方之所以长期处在信息弱势地位,主要是因为具体医疗决策和卫生政策决策中的参与不足,这就是从患者一方来看,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5]。


  2.1从微观层面来讲


  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泛家长主义观念导致医生成为医疗活动的主导者,患者更多地作为治疗方案的接受者,从而对具体诊疗决策的参与缺失。尽管随着患者权利的觉醒,医患共同决策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响应,但是真正的共同决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可以说泛家长主义观念既是信息不对称的后果同时也是加剧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2.2从宏观层面来讲


  卫生科技政策和健康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缺失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因素。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的分工更加细化,不仅在人类社会领域出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撕裂的“斯诺难题”,而且在自然科学内部的各个学科自身也呈现出专业化不断增强的趋势。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指出的:“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大多是专门化的,普通公众凭借常识无法参与,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的专家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公共卫生、公共健康……诸如此类。[6]”这就要求主导决策的政府主管部门不断适应决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趋势,打破以往单纯依靠行政人员决策的模式,逐渐引入相关专家参与到卫生决策程序之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的“政府-科学家”二元决策主体之决策模式。虽然在这种决策模式下,掌握专业知识的专家主导科技决策的过程可以很好地满足科技决策的专业化要求,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使卫生政策的可靠性得到一定保障,但是却在决策的民主化方面存在诸多缺陷,最终导致普通公民对卫生政策相关信息不够了解,成为卫生决策的被动接受者[7]。


  一方面,卫生专家决策中的利益因素影响,使得普通公民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这样一来,在政策推开实施时,作为患者的公民可能因为对政策的不了解而产生不满。这种情况的存在主要是决策专家很多时候不能真正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专家处在社会的中间位置,连接政策主管部门和普通公民,从理想状态上看,专家要从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决策建议,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一是因为专家的决策的评定机制等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而非普通公民进行评判,这就决定了专家的决策会受到精英阶层的深刻影响,因此他可能将管理系统或精英的需求强加给公众而已。二是因为专家作为政治经济活动的主体,实际上符合经济学假设的“经济人”特点,个别专家会在自利动机的驱使下,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利话语和决策的自由空间尽可能地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如其标榜的那样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因此,专家的绝对中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8]。


  另一方面,作为卫生政策利益相关方的普通公民被排除在卫生决策程序之外,进而成为信息不对称中的劣势一方。诚然,随着公民参与意识的高涨,世界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在科技决策中引入公民参与的机制,但是公民参与真正发挥作用了吗,信息不对称趋势缓解了吗?答案是否定,罗伯特·默顿指出,专业人士和科学家拥有一种“认知权威”[9],虽然允许公民对认知权威进行质疑,也可以自主决定接受或拒斥专家意见,但是实际上因为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不断升级,专家所拥有的知识大大超出了公众的理解范围,这就造成了一幅虚假的民主图景:卫生决策被专家所控制引领,而公民参与科技决策的所谓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民主。


  3消除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影响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具有重要影响,而信息不对称的形成主要有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因此,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着力:


  3.1要构建开放的卫生决策参与机制,增强公民对卫生决策的理解


  上文提到,专家在卫生政策决策中的中立性不断受到挑战,科学决策的合法性也受到更多质疑。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日益意识到真正的知识和责任感不是产生于客观的事实,而是产生于不同的人为了达到更透彻的理解水平而相互影响,这就逐渐形成一种参与形式的决策过程。10]”[说明民主参与运动推动了决策过程的民主化转向,专家决策需要在公众参与中获得合法性,而不是脱离公众进行纯技术的闭门造车。但是另一方面,在卫生决策日益专业化、科学化的背景下,不掌握专业知识的普通公民参与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这就涉及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矛盾问题和两难困境:追求科学化会导致民主化的丧失,而不诉求科学化的民主化将失去可靠性的保障[11]。如果不解决这个难题,公民的决策参与将成为空谈。


  要破解此难题,首先要澄清关于公民参与的概念。公民参与并非是指普通公民在决策中发挥专家那样的作用,而是指在决策中公民与专家根据各自角色进行合理分工,即普通公民表达关于卫生决策所达成目标的意见,而专家更多地从专业知识角度论证决策是否科学、能否达成目标等。比如基因治疗技术等前沿技术是否应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是否能够广泛使用、在什么条件下能够使用等社会和伦理问题,仅靠掌握基因技术的专家是不能解决的,而在以往的卫生决策中,虽然也有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查,但是很少有普通公民的意见参与[12]。这样一来,公民虽然不具备专业知识,也同样能够参与到卫生政策的决策之中,而原本只是工具理性发挥主导作用的决策过程也因为公民参与而变得更加完备。专家与公民因在决策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并在相互协商的过程中建立起固定机制,完美解决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之间的两难困境。这里面有一个需要解决的理念问题,就是以往个别专家对技术的迷信和对普通公民参与能力的偏见,而这也需要“公民在手段层面的参与,需要公民为专家知识设定方向和补充内容。事实上,历史的经验表明公民的能力比传统所假设的更能处理复杂的社会和技术问题”[13]。


  3.2要构建医患沟通基础上的共同诊疗决策模式


  很多疾病的临床治疗都有多种选择,比如扁桃体炎可以做手术也可以不做等等,这就需要做出诊疗决策。当前的诊疗决策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家长主义的,即医生主导、患者服从;二是“患者做主,医生服从”;三是医患双方充分沟通基础上的共同决策[14]。但是实际上,第一种占绝大多数,第二种随着知情同意权意识的觉醒有所增加,第三种所占比例最低。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医疗体制下,医生特别是大医院的医生每天经治的患者很多,确实在时间上很难保证每个患者的治疗决策都有充分的协商时间;另一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普通患者的医疗知识欠缺,在诊疗决策方面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恰恰会导致患者对医生的高度依赖,使患者更加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患者就医之前先通过网络查询和了解相关疾病知识,这就要求医生把决策权共同分享,把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医生向患者告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潜在利弊,而患者专家则告知医生自身的真实情况以及对于疾病和风险的态度、价值观和选择倾向,更多地彰显患者对健康和疾病的话语权,真正做到双方共享信息,共同承担决策的责任[15]。在这种充分参与之后,患者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治疗信息,提高对自我的疾病管理的信心,患者的医从性也会明显改善,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医疗共同决策的机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医患双方的道德素养提升,还要借助法治的约束力,同时也需要医疗体制改革和医药生态的改良作为强大支撑[16]。


  3.3要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生薪酬体系


  医疗费用和医患沟通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17]。随着医改的深入,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全民覆盖,患者的医疗费用由国家医保基金和商业保险机构“共同负担”,经济负担大大减轻。但是,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不够完善的环节为医患双方提供了滋生道德风险的土壤,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因此要消除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保险制度对医患关系可能造成的影响[18]。实际上,就是医保机构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要不断堵住可能的漏洞以来制约医生的道德行为。实际上,也是医保机构与医院、患者之间进行的多次重复博弈的过程。为此,医保机构可以发挥低成本地获得信息的优势,成立专门的信息搜集和分析中心,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定期检查医院和医生的用药情况、大型诊疗设备的使用情况、转诊情况、处方张数等。医保机构拥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博弈形势[19]。医保机构的引入,使医患双方的信息拥有量更加趋向对称和平等,同时也为医疗机构建立了一种“标尺竞争”,事前决定的付费标准将使得医疗机构有很强的激励将其成本下降到标尺之下,有效地抑制开大处方、开贵药的诱导消费行为,从而保障患者的权益,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20]。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不合理的工资薪酬体系可能会对医生的诊疗产生经济因素的干扰。医院在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医生的薪酬体系也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个别医生开大处方、收受红包和药品回扣[21]。这些现象虽然和个别医生的职业道德有关,但是根本上来说,是薪酬体系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体现医生职业特点的薪酬体系,一方面要改变当前把奖金与医生给医院带来的收入挂钩的状况,降低医生开大处方、做过多检查的激励,使医生的收入和业务水平、服务态度和患者满意度挂钩;另一方面,要大幅度提高医生的工资标准,使医生的付出和回报能够等价,从而促使医患关系的和谐。


  3.4加强疾病知识的宣讲,增进患者对信息的了解


  对疾病的了解不能只靠患者自己,医院、医生也要承担起宣传的任务。当前,很多的慢性疾病的病友纷纷形成组织,相互之间围绕疾病治疗、护理以及预后等等互相交流,既能排解心理压力,又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作为医疗机构的医院也应主动总结成熟经验和做法,加强疾病宣传力度。可以在医院内部设立疾病分级宣传制度,贯穿患者就诊全过程:最初级的是医院的导医宣传,除了对患者就医进行引导,还要根据患者就诊的疾病做概括性的介绍,以促进患者对相关疾病的初步认识[22];第二层次是各个科室分诊员宣传,根据患者挂号的具体科室,对该疾病的治疗做简要介绍,使得患者对所患疾病有感性认识;最后是在就诊阶段的医生宣传,结合相关检查就诊断结果做重点宣教,使患者能清楚所患疾病的具体情况,以便很好地配合治疗。这样的宣讲工作,不仅有利于解决患者求医过程中的困惑,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医从性[23]。


  第2篇:浅谈护理行为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康凤雪(解放军第81集团军医院心内二科,河北张家口075000)


  护理行为是指护士为护理对象提供服务的一切活动,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的活动,其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年龄不一、性格各异的人群,因此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风险因素[1]。医患关系是人们在医疗护理活动中形成的特殊关系。在医疗体制尚待完善的今天,医患双方的价值观、需求观不断发生着变化。护理行为与医患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护理实践中产生护理纠纷的原因分为有过失纠纷和无过失纠纷,而无过失纠纷是护理工作中防范的重点,原因主要是行为语言不当,沟通不畅,服务态度问题,引发护患纠纷。面对日趋复杂的护理工作环境,规范护理行为、提升护理质量对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护理工作是技术性强、高风险的职业。医务人员的职责是维护和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患者到医院求医,医师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治疗护理方案,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需要“被动、无奈地服从治疗、护理”,医务人员主动“控制”的观念已成为习惯。因此,产生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现象。同时,也由于医疗体制的限制,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医护人员不但要面对职业风险,还要面临着法律、社会舆论的挑战,使其对从事职业的神圣感、崇高感、社会价值感产生怀疑,也渐渐加深了社会对护理职业的负面印象。其结果是医患关系变得日趋紧张。


  那么该如何通过引导规范护理行为预防医患纠纷进而改善医患关系呢?个人认为医护人员须做到以下几点:


  1保护病人隐私


  在医疗过程中所谓患者的隐私权指患者拥有保护自身包括身体的隐秘部位、某些疾病、病史、生理缺陷、特殊经历、遭遇等隐私,不受任何形式的外来侵犯的权利。由于医护人员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而患者的各种疾病又常常涉及其隐私。在医疗活动中,医务工作者既是患者隐私权的义务实施者,同时也是患者隐私的保护者,这也是患者的强烈要求[2]。但在目前有些工作流程中,医护人员保护病人隐私的意识不强,如有些医院科室的化验单、病理报告单放在一个盒子里或用夹子夹起来,病人来取化验单时随便翻阅,此种情况一是容易导致报告单丢失,二是易导致病人的个人病情公开暴露。在护理工作中,每个护士都应该认识到患者并不是简单的由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组成的临床活标本,而是有尊严和隐私权的活生生的人,精神创伤可能比肉体创伤更严重。因此,在对患者的隐私进行深入了解的同时,必须对患者的隐私权进行保护,否则可能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医患纠纷[3]。


  2增强服务意识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具有高度思维能力的人,不能简单地只看“病”,必须重视生物、生理、社会方面的诸多复杂因素对人的作用。要充分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既要重视疾病,又要重视心理。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规范语言及行为举止,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安慰、体谅,以实际行动感召他们,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使护患纠纷消灭在萌芽中。


  3加强护患沟通


  沟通是实施护理行为的基础,贯穿于日常护理工作每一个环节。但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拿出大块时间来与患者交流是不切实际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利用每次给患者做处置或巡视病房以及交接班时,对患者进行短暂交流,可以是生活上的关怀,更多的则是对疾病相关的治疗及护理方面的健康教育。这种通过短时、多次的接触交流,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其病情的了解很深,对其健康十分关注,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亲切感和信任感。护患之间良好的协作关系,使患者及家属感受到护理工作是积极的、有效的、值得信赖的,从而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4增强护理操作的严谨性


  护士每日工作琐碎繁忙。这就要求护士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准确、及时、无误地观察病情;严格查对和执行医嘱;正规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能积极、主动、果断、及时地应对紧急情况,避免因护理操作过程的疏忽而引起医疗纠纷。护理人员还应及时、准确、详细地记录,如书写呼吸困难时,要写明缺氧的症状、呼吸频率、面部及指甲床有无紫绀、意识、吸氧浓度等,书写时不得涂改;对外出的病人应如实地记录“外出”,对离院的危重病人应该签有“自动离院,后果自负”等字样;抢救危重病人结束后6h内据实补写;注意护理文件与医疗文件的同步性,加强文件保管工作。


  5加强法律意识


  护士要规范执业行为,不断提高用法律衡量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学会从法律角度审视日常护理服务工作,合法执行医嘱,严格遵守护理常规。众所周知,护理记录是护理工作的原始记录,包括体温单、医嘱记录单、特护记录单以及患者入院评估单、护理计划等。它不仅是衡量护理质量高低的标准,也是观察诊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有效依据,更是举证责任倒置的重要依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不认真记录或漏记、错记等均可能导致误诊、误治,引起医疗纠纷。护士在工作中应熟知护理文书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如当患者拒绝治疗时,要明确告知可能产生的后果,落实告知制度、签字制度。


  总之,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严谨性决定了护理行为的高风险。往往护士只重视“疾病”,而忽视了潜在的职业风险,这就可能引发护患纠纷。因此,作为以医学为终身职业的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遵守法律、法规和护理操作规程的同时,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使患者产生亲切感;以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使患者感受到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使医患关系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3篇:探析思想政治工作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


  季嘉富(建湖县第二人民医院江苏盐城2247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随之提高,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对医务人员提供的服务有了新的变化。这与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价值观、技能、及时性和团结协作等息息相关,这也使得医务人员在医院完成服务健康使命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当医方供给和患方需求有了主观上的落差,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纠纷,医患矛盾就出现了。如何解决,就医方方来讲,加强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十分重要。


  【关键词】医疗;医务人员;医患关系;思想政治工作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人口趋于老龄化,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医疗服务供给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就逐渐突出起来,加上公民依法维权意识的提高,医患纠纷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医院各项工作中的最缠人烦心之事,也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上述现象医院管理者已高度重视,并提出许多好办法,取得了一定效果。笔者认作为为医院管理者,在不断完善制度的基础上,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可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中各项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发挥服务理念导向作用,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医院具有比较强的服务属性。目前,在基层医院,由于诸多原因,医患之间缺少信任和了解,医生认为许多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医生带有偏见,遇到不如意不顺心时,吹毛求疵,甚至恶纠缠投诉。而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由于求医心切,加之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冷静理智行事的,采取不积极维权方式的大有人在。当工作中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医务人员来说不可能全部能做到排除一切干扰,心无杂念,这就有可能让医务人员产生厌烦情绪,必然影响到患者的服务,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这就需要医务人员,要把习总书记“敬估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教导牢记在心,把“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付诸行动。


  要做到“以人为本”,光靠制度的约束是不能完全达到的,必须辅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此,应当把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导向列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针对地分层分类进行学习教育。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要“真”,以情为先,理要“透”,以理服人;这样才能进入医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心灵的交流,才能医生让心悦诚服。其次要正确的引导医务人员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医务人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会理解、关心、尊重患者,才会把“以病人为中心”落到实处,耐心、细心、温馨对待每位病人,才会急他人之急,想他人所想,才会提供让人满意的服务。满意了你的服务,自然不会有人找你的麻烦了。


  二、发挥思想品德引领作用,树立正确价值观


  我国医疗的事业正在发展壮大中,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目前还相对薄弱。一些基层医院的少数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相对偏低,不思进取、信念缺失,价值取向也有些扭曲,存有收取“红包”“回扣”,以医谋私等现象。此外,有些医疗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淡化了医院的公益性,医生为了完成所谓的业绩指标,过度医疗,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所有这些,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现象,让部分患者认为医生唯利是图,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其中一些医患冲突甚至走向了极端,出现一定的不良事件,这十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应当维护,但不能损害患者利益,以医肥谋私虽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发现,但法规与纪律所不容,一经查实,轻则受罚,重则会毁掉医务人员的大好前途。从关心爱护医务人员出发,需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引领作用。


  作为医院管理者,一是要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唱响主旋律,有效引导医务人员在纷飞复杂的社会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运用正反两方面事例,开展学习教育,让医务人员认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辨是非善恶,把握好生活的方向。三是引导医务人员立确的事业发展目标,拥有深远的发展境界,清心寡欲,少近俗人,这样才能提洁身自好,才能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三、发挥营造凝心聚力作用,形成团队合力


  医疗纠纷往往发生在医生个人和患者之间,但在起初矛盾未激化时,医生所在团队的处理方法很重要,处理得当,萌芽之初就可化解,反之,就会激化演变。建立一支凝心聚力的团队,就会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拥有一支凝心聚力的团队,离不开医院文化建设。而医院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培植。第一,对医院来说,只有加思想政治思想工作,通过有计划开展一系主题教育活动,让先进文化根植于心,才能让医院文化与时俱进,与群众要求相适应,才能把医院的公益性和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宗旨体现出来。第二,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医院管理者可通过多渠了解每个医疗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思想动态,密切关注与医务人员息息相关的正当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医务人员实现业务技术发展的愿望,让大家拥有更多的幸福感、成就感。当医务人员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工作中,就会善待患者,尽心服务,减少纠纷。第三,团队中每个成员要相互的信任、真诚相待,彼此帮助,形成一种默契的共赢意识,这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引导和营造。当团队具有了凝聚力,在接待处置病人时,团员一旦出现言语不妥,安排不当,旁边的团员就会主动及时地提醒和纠偏,这样就不会发生纠纷;当发现团队成员与患者发生纠纷,就不会事不关己,冷眼看待,无动于衷。在关键时刻,只要团队的每个成员主动迎上,耐心热情地和患者沟通,帮助解释,说明情况,在第一时间内赢得患者的理解,就会淡化纠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净化医疗服务、缓解医患矛盾上,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观,发挥团队协作,这样就会使医务人员带着真情去维护医患关系,就会更好地适应实际的工作需要,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第4篇:加强病历档案管理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意义


  盘锦市中心医院:房静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性难题,而由此引发的日益增多的矛盾纠纷,更成为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病历档案管理不当,丢失损毁,最终酿成的患者与医生或医院之间不信任的后果,成为较重要的因素之一。


  病历档案的安全完整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必要条件。病历档案是一种高效证明材料,它记载着医院对患者医学治疗全过程,在医疗纠纷法律案件中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证据。医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牵涉着医患双方最合法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必须从医院档案管理的齐全完整做起。医护人员只有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及时规范医疗档案的书写,才能在发生医疗纠纷的时候,将记载治疗护理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诊等全过程的原始记录准确呈现出来,不会使相关医护人员在“举证倒置”中遭遇举证不力甚至败诉的后果,病历档案是医护人员保护自己的有力法律武器。同时,病历档案也是患者在行使投诉权力时,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病人可以在病历档案中查到整个医师治疗的过程,从而查找出医疗事故出现的环节。医患双方都可以通过病历档案从源头的问诊,到中间的诊疗诊断,及最后的施救过程,详细了解相关记录,记录翔实,书写清楚,医疗纠纷就可以得到公正有效的处理。管理好病历档案,对医院正确处理医疗纠纷,加强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以病历档案促进医疗质量,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保障。在一起医疗纠纷案例中,有没有一份完整的病历档案做依据,对后续医疗纠纷档案的完善和医患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病历档案产生的一系列文字的清楚完整度,可以呈现出医师在接诊时的全历程,它也是法制人员在接待、处理、调查医疗纠纷过程中需要的一些相关凭证,整个病历档案由收集、整理、分类到组成医院档案重要部分,都是取决于各医护人员的努力,保障病历档案的质量,不仅保障了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的有效性,更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医疗纠纷档案,一旦在病案中出现纠纷,整个病案的起因、经过、结案等环节,就需要依靠病历档案所呈现出的系列过程,所以管理好病历档案,公正处理医疗机构中产生的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安全,也成为医患关系的重要一环。医护人员在处理病人出院后,要及时把病历档案按照规定时间归档,防止病案堆积,容易丢失,病历档案及时归档,也是医护人员维护自己法律权益的保障,同时,也是患者维权的有力保障。


  加强病历档案管理,保护患者隐私权利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病历档案记录着患者从入院、诊治到出院的全部过程,医护人员做好病历档案的收集、整理,及时归档是重要工作职责之一,患者在对整个诊治过程中产生疑议,提出诉求,都需要借助病历档案来完成。当然,保护病历档案,也就是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权利,更是每位医护人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因为患者的个人病历上往往会记载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客观情况,这些也被称为客观病历资料,除了这些客观病历资料,更重要的是患者还有许多主观病历资料,更涉及病人的隐私权,如医务人员通过对患者病情发展、治疗过程、特殊检查等治疗过程时,取得的医学文书资料。所以作为病人“隐私”的医疗档案,只有病人自己或取得病人委托,才可为其办理复印或复制手续。医护人员或医疗机构其他人员都要保护好患者的隐私权,医护人员有对其疾病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知情权,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有告知的义务,患者也有权获得记录其客观疾病状况相关信息的病人资料。所以,医疗机构对患者病历档案的复印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设有档案专门管理人员,切实把病历档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病历档案管理的努力方向。自古以来,医生都是受到尊重的。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应该是伴随着医疗产业化改革出现的弊病,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或者是家属,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理解对方,尊重对方,体谅对方,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保持真诚和善意。患者的病历档案是正确诊断疾病和决定治疗方案所不可缺乏的重要依据,也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历档案是进行临床科研和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资料,更是处理医疗纠纷、鉴定伤残等的重要法律依据。病历档案的齐全完整对于医患关系的和谐相处起到很重要的根基作用。通过完善病历档案,维护患者权益,既体现医护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也是对患者负责、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于人于己都是有益无害的。要想加强医疗档案质量管理,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不断提高医疗档案质量管理的规范性,提升病案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基础建设的先进性,是做好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石,也对维护好患者的权益和医院的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新形势的时代要求,病历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必须依法管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患者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病历档案的举证作用就越来越明显,要让病历档案有效服务于医院管理,在改善医患关系中,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