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实施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纳入对照组,未实施药学干预。选取2019年1-12月实施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纳入研究组,实施药学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不合理用药问题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抗菌药物治疗总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药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菌药物治疗中,药学干预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用药不合理问题的发生,缩短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减少抗菌药物治疗费用,提高患者用药满意度。
关键词:药学干预;抗菌药物;合理性;满意度;
抗菌药物是指具备抑菌活性或杀菌作用的药物,在临床中使用频率比较高,对细菌感染治疗效果显著。有研究指出,长时间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容易出现耐药性问题,这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还影响进一步治疗,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
近些年,伴随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大范围应用,如何保证用药安全性、避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始终作为药剂科以及医院管理研究的重点。因此,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应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准选用适合的抗菌药物,并严格限制其使用剂量,确保配伍准确,用药途径正确,这样才能保障临床效果,避免不合理用药问题的出现[2]。
本文选取100例实施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在抗菌药物治疗中实施药学干预对其应用合理性的影响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实施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纳入对照组;选取2019年1-12月实施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纳入研究组。对照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18~75岁,平均(46.89±5.78)岁;病程15 d~30年,平均(13.89±2.10)年;疾病类型:泌尿系统感染40例,呼吸道感染35例,肺部感染25例。研究组男57例,女43例;年龄19~76岁,平均(36.93±15.82)岁;病程18 d~30年,平均(10.79±5.11)年;疾病类型:泌尿系统感染42例,呼吸道感染34例,肺部感染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对本次研究知晓且同意参与;(2)意识清楚;(3)精神状态正常。
排除标准:(1)沟通障碍者;(2)精神疾病者;(3)恶性肿瘤疾病者;(4)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5)过敏体质。
方法:对照组用药期间未实施药学干预。研究组用药期间实施药学干预:(1)以《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中相关规范要求指导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并对其合理应用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抗菌药物使用的紧迫性、合理性进行重点宣传。(2)动员所有药师参与药学干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处方、病历进行定时抽查,并仔细点评,详细记录其中不合理用药问题,包括使用方法不当、用药剂量不当、用药指征不准确、联合用药不合理等,一旦发现不合理用药问题,则需要及时反馈并上报,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3)对临床医生和药师开展定期培训,以教学参观、学术研讨会及讲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点以及注意事项进行宣传,并对抗菌药物特点、分类、选药依据及耐药问题等予以重点讲解,使其建立规范用药理念。在培训期间,可以根据国内外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予以分析和探讨,并向每位药师进行普及。定期组织考核,只有通过考核者才能上岗。另外,需要将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与科室、个人绩效考核挂钩,使其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以便于更好地贯彻与执行规范用药。(4)以抗菌药物特点为依据,并结合医院实际用药情况,对抗菌药物进行等级划分,对其使用规范与权限予以明确要求,一级以患者病情为准,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使用,二级除一级要求之外,还需要主治医生审核并签字后才能使用,三级则除一二级要求之外,还需要>3名主治医生或副主任及以上级别医生审核签字后才能使用。同时在管理期间需要结合实际状况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5)结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对出院病历予以实时考评,包括抗菌药物使用依据、原则,还涉及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落实状况,并总结、分析药物实际应用情况,据此对各科室予以奖惩机制。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不合理情况:涉及盲目联合用药、用药剂量不当、无指征用药、用药途径不当等;(2)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与抗菌药物治疗总费用;(3)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满意度:经自制问卷调查,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3个选项,满意度=(一般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分析系统展开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不合理情况比较:研究组盲目联合用药、用药剂量不当、无指征用药及用药途径不当等不合理用药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不合理情况比较[n(%)]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总费用比较:研究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抗菌药物治疗总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总费用比较
两组患者用药满意度比较:研究组用药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用药满意度比较[n(%)]
讨论
抗菌药物通过化学半合成法予以制造,并且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法予以合成,药物的实质是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在培养处理后获得一些产物。在细菌感染患者治疗中,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在临床中,抗菌药物应用广泛,但随着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增加,不合理用药问题也愈加明显,当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受到广泛关注[3]。如果抗菌药物未合理应用,则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还会影响用药效果,对患者健康及安全产生威胁,同时也影响临床医疗质量,另外还会造成药物资源浪费问题[4]。抗菌药物的滥用会使机体内产生大量耐药菌数,造成机体内菌群性失调,甚至还可能会导致机体内二重感染,特别是重症患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对于此则需要予以重视,通过有效措施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使医疗水平得到提升,促进患者康复[5]。在我国,对于药品的分类管理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人们经常自行去药店购买抗菌药物,在临床中临床医师的失误也会导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问题,如无适应证用药、药品种类选择不当、药品使用过程中频繁更换、用药剂量不当、用药方法不准确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不合理等,这些因素均会导致临床用药不合理问题[6,7]。在临床药物应用管理中,药学干预占据重要地位。临床药学干预是将患者作为服务中心,以提高用药质量为最终服务目的,使临床学干预方案更加完善,对不合理用药事件进行有效避免,使患者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进而使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8]。药学干预的实施可以使药物治疗学水平提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性[9]。针对抗菌药物的应用,通过药学干预可以及时发现其中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同时可以让临床药师和医生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理念有深刻印象,使其积极参与抗菌药方点评中,使医疗质量得到提升[10,11]。本次研究中,实施药学干预的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情况的发生率(7.0%),明显低于未实施药学干预的对照组的发生率(24.0%),同时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更短,抗菌药物治疗费用更少,患者对用药满意度(98.0%)高于对照组(91.0%),由此可见药学干预在抗菌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以保证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提高其治疗有效性,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使抗菌药物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药学干预作为药品使用以及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其对药物治疗学水平提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临床用药安全性得到保障[12,13]。药学干预尽可能发现或寻找用药期间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已经发生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干预和处理,为各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监督和指导作用,使临床用药经济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得到明显提升[14,15,16]。
综上所述,在抗菌药物治疗中,药学干预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用药不合理问题的发生,缩短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减少抗菌药物治疗费用,使患者用药满意度提高,临床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