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璟
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药剂科,江苏阜宁 224400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钙片对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还有生物等效性。方法 将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之后确认为健康的成年男性共20例,以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在根据自身对照单次口服了瑞舒伐他汀钙片20mg过后对受试者的瑞舒伐他汀的血浆浓度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是UPLC-MS-MS,对受试者不同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以非房事模型法进行,以方差的方法进行分析还有对生物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 瑞舒伐他汀片以及胶囊这两者达到巅峰的时间经过验证分别是(3.34±0.98)h以及(3.01±1.16)h,浓度达到巅峰的时候分别是(21.58±15.43)ng/mL还有(16.85±11.02)ng/mL;经过检验之后得到t1/2分别是(11.89±4.33)h以及(11.26±3.86)h,而两者的AUC0-96则分别是(173.31±118.19)ng·h/mL还有(151.87±95.77)ng·h/mL。2组受试者在各种数据上面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研究是由中国浙江京心药液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瑞舒伐他汀钙片和从阿斯利康公司的进口的瑞舒伐他汀钙片,在制剂生物上两者等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瑞舒伐他汀;药代动力学;生物等效性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62-02
瑞舒伐他汀钙,是一种HMG-CoA还原酶选择性的竞争抑制剂,主要是针对于高血脂症还有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人群。首先是在日本开发出来,在1998年的时候将这种药物转给了英国,而美国的FDA也在2003年的时候准许英国开发公司将瑞舒伐他汀钙以CrestorTM的商品名,在美国市场销售。在本次试验当中使用的国产瑞舒伐他汀钙是浙江京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每一片的规格是5 mg或者是10 mg,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8年的时候把该药品批准生产而生产批号为H20080484、483。为了能够对比分析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钙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在本次研究中对比的则是原研药,产自于阿斯利康公司,每一片的规格是10mg,进口的注册证号为H20060406。对比两者制剂是不是存在着生物等效,了解国产的瑞舒伐他汀钙片对于人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有多少,这样能够为以后临床用药提供更加准确的理论依据[1]。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药品、试剂与仪器
在本次试验的国产试剂为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瑞舒伐他汀钙片,每一片的规格为10mg,批号为0901701。进口试剂为阿斯利康公司出产的瑞舒伐他汀钙片,每一片的规格为10mg,批号为FP557;瑞舒伐他汀的对照品批号为20070103A,纯度为99.0%该对照品由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内标是对乙酰氨基酚,乙腈还有甲酸都是色谱纯;本研究的水为纯净水,而空白血浆则是有我院提供。
在本次研究当中的超高效液色相谱系统主要如下:Acquity Ultra Performance LC Binary Solvent Mannger TSQ液相系统,还有自动进样器SamlleManager,MasslynyTMVersion 4.1 Software工作站。
1.2研究对象
在本次研究中,对象为在我院进行全面体检之后确认为健康,主要是:肝肾功能、血压、心电图、血尿常规以及心率的检查结果都显示正常。经过我院的解说之后自愿接受的。20例健康男性在研究之前的2周不能服用其他的任何药物。
1.3试验方法
对于接受研究的20例健康男性按照他们的体质量以随机的方式分为2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单剂量双交叉试验,2次给药的间隔时间为7d,所有的剂量都是20mg;受试者在进行试验之前的一个夜晚不能进食,在第二天空腹口服药物,在服药之后的2h才能够再次饮水,在服药之后的4h再全部统一进行清淡的饮食。需要将所有的受试者留在观察室进行观察,有临床医师在此期间对其进行密切的监护;在进行试验的期间所有受试者都不能够抽烟喝酒,不能引用有咖啡因或者是果汁一类的饮料,尽量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2]。
所有的受试者为了明确服用药物前后的分别,分别在服药前后不同的时间段在前臂静脉抽取血液,每次抽取3 mL,而服药前后的时间段分别如下:0.5、1、2、3、4、7、9、12(h),还有1、2、3以及4(d)。抽取血液之后马上将其移入离心试管当中,离心10 min之后将血浆分离出来然后在冰箱当中冷冻保存,冰箱的温度设置为-70℃,随时准备测试[3]。
1.4质谱条件
本次试验当中离子源是ESI源;在进行正离子检测的基础上面以多反映检测的方式进行扫描,然后采用二级质谱分析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设置毛细管电压为3.4kV而萃取锥孔电压则为3.0V;离子源的温度为100℃而锥孔气流量的温度为400℃;脱溶剂的气流速度为450L/h;氩气的压力为0.35Pa而驻留的时间为0.5s。
2 方法学的考察与评价
2.1血浆样品预处理
在血浆500μL当中分别加入0.2mol/mL盐酸溶液为100μL,内标溶液为对乙酰氨基酚甲醇溶液160ng/mL,为50μL。进行涡流混合30s之后在加入乙醚3mL,再继续2分钟的涡流然后进行往复震荡20 min,最后进行10 min的离心(3500r/min);在另一支试管当中移入上清液,在室温氮气流之下吹干并在流动相中将残渣溶解,然后将其中的5μL取出来之后进行UPLC/MS/MS的分析[4]。
在左图当中三个不同的色谱图代表着不同阶段的变化。A色谱图是受试者的空白血浆样品;而B色谱图是空白血浆当中,加入了一定浓度的标准容易以及内标溶液之后呈现出来的变化;最后C色谱图是受试者在服用药物之后的血浆样品。瑞舒伐他汀以及内标,对于乙酰氨基酚在保留时间上面有所差异,分别是1.65 min还有0.87 min。研究的结果显示了空白血浆当中内源性物质不会对测定有所干扰。
2.3标准曲线制备
50μL瑞舒伐他汀标准溶液加入到500μL的空白血浆当中,配制成为与瑞舒伐他汀血浆浓度有不同差异的血浆样品,主要配制出来的浓度如下:0.02、0.05、0.15、0.5、5.0、10.0还有25.0以及50.0(ng/mL)。把这些血浆浓度不同的样品,按照上面所叙述的方法进行预处理,每一个不同浓度都需要进行3种样本分析,每次分析的量是5μL然后将色谱图进行记录。在这其中横坐标是等待被测血浆的浓度,而纵坐标则是等待检测血浆还有内标物的峰面积之间的比值,回归运算的内容是加权(w=1/x2)的最小二乘法来进行的。我们以标准曲线作为根据,可以限定瑞舒伐他汀的线性范围,这个范围在0.02~50.0ng/mL之间,而定量的下限则是0.02ng/mL;由此我们能够得出瑞舒伐他汀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4.5×10-2x+4×10-4。其中γ为0.9955[5]。
2.4精密度与回收率试验
2.4.1血浆精密度 本次试验配制的瑞舒伐他汀质量控制样品为0.05、5.00还有40.00(ng/mL),依然按照上述2.1的方法进行血浆预处理。每一种不同的浓度都要进行6样本的分析,需要连续进行3天测定,按照本文的标准曲线将质量控制样品的浓度计算出来,然后根据质量控制样品对本次研究当中日内还有日间的精密度进行计算。详情请见表1。
表1 瑞舒伐他汀在血浆的回收率与精密度
2.4.2血浆回收率 在空白血浆当中精准的加入瑞舒伐他汀标准溶液,将其配制成为血浆浓度在3个级别的浓度样品,血浆浓度为瑞舒伐他汀0.05、5.00以及40.00(ng/mL);在进行相关的处理之后进样并和对应浓度的标准样品进样得到的峰面积进行对比,这样来计算它们的绝对回收率。计算的结果表示3个级别的浓度提取回收率相对稳定
2.5稳定性考察
在上述的3种不同浓度血浆质控样品,在进行考察之后发现样本如果在温度为-70℃的时候能够有较好的保存;而如果对血浆质控样品反复冻融操作3次之后能够稳定保存;温度为室温的,放置时间24 h之内的保存稳定;等到血浆样品在融化之后在室温下放置2 h,进行提取进样,样品保存稳定。
3 数据处理
用BAPP2.0版软件对血药浓度数据进行处理。对药代动力学的参数进行计算,参数的内容为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
4 结果
所有的受试者,在不同时间段的瑞舒伐他汀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如下图1。
图1 单剂口服瑞舒伐他汀在所有受试者平均血药浓度-时间
在本次研究当中,药代动力学参数详情请见表2。
表2 20例受试者单剂口服瑞舒伐他汀后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本次研究表明了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钙片有着生物等效性,详情请见表3。
表3 统计分析结果
5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的是超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进行测验,对健康的成年男性进行测定,对受试者自身的交叉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的受试制剂还有参比试剂之间的血浆药物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了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钙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还有生物等效性是基本一致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红,熊玉卿.单次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12):124-125.
[2] 田蕾,黄一玲,徐莉.瑞舒伐他汀钙片中国人体的药动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112-113.
[3] 金鑫,王鹏.国产与进口瑞舒伐他汀钙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10):154-155.
[4] 李玉霞,江珊.瑞舒伐他汀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14):125-126.
[5] 张红,熊玉卿.连续口服多剂国产瑞舒伐他汀钙片的药动学[J].中国药学杂志,2007(6):165-166.
(收稿日期:201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