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峰
信阳市中心医院疼痛科,河南信阳 464000
[摘要] 目的 分析讨论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镇痛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做回顾性分析。42例患者全部经CT引导之下进行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镇痛药物治疗30 d,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包括疼痛的程度、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等方面。结果 治疗前,42例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98±1.05)分,治疗后为(1.06±0.73)分,患者VAS评分对比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有41例患者服用止痛药物,40例睡眠不佳,治疗后28 d分别为6例和5例,治疗前后服用止痛药物及睡眠不佳的患者例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后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结论 颈源性头痛患者采用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镇痛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等方面,其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颈源性头痛;颈部硬膜外腔;镇痛药物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114-02
颈源性头痛通常认为是由于颈椎或者因颈部软组织器质性、功能性病损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慢性及单侧头部疼痛,而疼痛的性质主要为牵扯痛。对于颈源性头痛患者而言,其在产生头痛反复发作的情况时,通常会盲目或滥用止痛药物,进而导致药物毒副作用产生,严重者可发生药物依赖。目前,临床多采用口服药物、理疗及针灸等方法治疗头痛[1],但其临床疗效欠佳,故本文采用了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镇痛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于本院的4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中,有17例为男性患者,25例为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为17~57岁,平均年龄为(42.3±9.5)岁,患者的病史为6个月~28年,平均病程为(9.52±7.93)年,42例患者全部经颈椎MRI检查确诊为颈源性头痛,均与国际头痛协会和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提出的诊断标准相符[2],且42例患者全部伴有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纤维环膨出等症状,其中有7例患者为一侧额、颞部疼痛,13例患者为一侧或者双侧颞、枕部疼痛,16例患者为双侧额、颞部疼痛,6例患者为全头疼痛。
1.2方法
4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全部进行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镇痛药物治疗,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全部进行常规化验及检查,以明确患者是否具有明显手术禁忌证。在患者疼痛较为严重的一侧经C7-T1小关节内侧缘,进行硬模外腔侧间隙穿刺,在穿刺成功之后,想患者头侧硬模外腔前置管,或者向患者侧间隙置入导管,置入导管之后在CT介导之下,使导管顶端位于C2-3椎体水平位置,打通皮下隧道之后,将导管进行妥善的固定,同时,至患者对侧肩背部位位置将其引出,将其固定之后接PCA泵,泵内注入镇痛药液,包括浓度4%利多卡因,使用剂量为250 mL;地塞米松使用剂量为1~2 mg,单次给药剂量为0.5 mL,锁定时间为15 min。定期更换泵,通常为间隔50 h更换1次,或者在泵内药液使用完时进行更换。对利多卡因的浓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依照按压PCA泵次数调整为浓度0.6%或者0.8%。如患者出现持续性Horner综合征,则应关闭PCA泵,其主要是由于药液沿着椎间孔流出滞颈交感神经所导致,经关闭PCA泵之后,Horner综合征和自行消失。在换泵的同时,应对患者伤口敷料进行更换,严格无菌操作。在患者进行手术后,常规予以抗生素72 h性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患者带管治疗的时间为30 d左右,如出现可疑感染现象应及时拔出导管,同时予以大剂量抗生素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90 d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率变化情况、头痛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的时间。并观察患者在治疗28 d后止痛药物服用情况和睡眠改善情况。
1.4评定标准
VAS评分标准中,无痛为0分;轻度疼痛为1~3分;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临床疗效判定分别为治愈、好转、有效和无效,其中治愈的判定标准为患者无痛;好转的标准为患者轻度疼痛;有效的标准为患者中度疼痛;无效的标准为患者重度疼痛。
1.5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录入至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数据对比经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对比经t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患者临床治疗情况上看,4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经治疗有23例治愈,15例好转,3例有效,1例无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7.62%,从患者VAS评分和头痛发作情况上看,治疗前VSA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明显少于治疗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从患者服用止痛药物及睡眠改善情况上看,治疗后14 d和28 d服用止痛药物及睡眠不佳者的例数明显少于治疗前例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头痛为临床疾病常见症状,可引起头痛的疾病种类较多,其中伴有颈部压痛并与颈神经受刺激相关的头痛称为颈源性头痛。研究显示[3-4],颈源性头痛的原因机制主要为炎症理疗与汇聚理疗。但其发生机制目前仍然尚未得到完全明确,对于颈源性头痛发生中的炎性反应而言,除了直接刺激颈神经跟产生根性疼痛之外,其末梢释放的炎性介质可导致分布区域内软组织炎症产生疼痛,本文研究中,对42例患者进行了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镇痛药物治疗,经此治疗方法可将药液准确并及时的送至患者炎症病灶区域,达到消除椎管外颈神经根炎症水肿及阻止C纤维痛觉传入的作用,经治疗,本组患者中有23例治愈,且总有效率达到97.62%,说明采用颈部硬模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镇痛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局部疼痛。本组结果显示,经持续泵入利多卡因与地塞米松,患者治疗后的头痛发作频率降低至(0.96±0.57)次/周,且每次头痛持续时间降低为(0.75±0.66)h/次,与治疗前头痛发作情况相较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头痛改善情况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文献报道相符[5]。说明持续泵入地塞米松和利多卡因这两种镇痛药物可迅速消除局部炎症,减少头痛发作,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分析结果认为,其与采用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镇痛药物具有相关性,经采用此种方法给予镇痛药物可使药物准确送至炎症病灶,使患者炎症得到及时的消除。
利多卡因可对局部相应区域神经传导起到有效的阻断作用,进而减少中枢受到不良刺激,达到解除局部血管痉挛,缓解颈项部肌肉痉挛僵直的作用[6-7]。经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利多卡因可使患者局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达到消除炎症及缓解疼痛的目的。地塞米松不仅可促进椎管内炎症消除,同时小剂量应用地塞米松也可最底层的降低药物副作用发生。本组研究中,4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通过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治疗后28 d,仅有6例患者继续服用止痛药物,有5例存在睡眠不佳的情况,分别占14.29%和11.90%,与治疗前相较治疗后的服用止痛药物和睡眠不佳的患者例数明显较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报道相符合[8]。说明采用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可增强患者抗病能力,改善区域血循环并促使炎性渗出物及致痛物质吸收,达到阻断疼痛、肌肉组织缺血、疼痛的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颈源性头痛患者经采用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药物副作用,明显改善患者VAS评分,其临床疗效确切,可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朱明祖,熊伟,严汉芳,等.氧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性观察[J].中外医疗,2010,29(29):106.
[2]马彩云,孙西霞.颈1颈2脊神经节阻滞联合星状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J].中外医疗,2010,29(13):90-91.
[3]何明伟,刘景,倪家骧,等.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7):621-624.
[4]何明伟,曾庆文,刘景,等.C-型臂引导下阻滞复位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对照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13-17.
[5]吴俊强,曹新坚,胡红卫,等.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颈椎旁阻滞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125-126.
[6]李波,储辉,黄洪,等.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1):837-840. [7]谌剑飞.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诊治特点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9):1061-1062.
[8]廖发玲,谢卫东.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9):557-560.
(收稿日期:2014-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