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耳鼻喉科,河南濮阳 457001
[摘要]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分别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通过术后定期复查1年观察两组患者下鼻甲缩小情况和鼻腔通气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5.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优于下鼻甲部分切除,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反应轻、通气改善明显等优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消融;下鼻甲部分切除 慢性肥厚性鼻炎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a)-0080-02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以粘膜、粘膜下,甚至骨质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一般表现为鼻塞,可引起耳鸣、听力减退、溢泪、慢性咽喉炎、头痛、头昏等症状。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导致下鼻甲肥厚的生理病理因素包括药物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等[1]。传统的方法是采用下鼻甲部分切除、激光、微波等方法,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近几年临床开始应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该院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了16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随机分别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分别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和双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了解下鼻甲回缩、患者症状改善、术后长期效应等情况,观察两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已明确诊断为单纯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无效,男90例,女70例,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42岁,鼻塞病史0.5~20年,检查均见双侧下鼻甲肥大,排除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下鼻甲骨质肥大及下鼻甲息肉样变等病例。将本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其中女40例,男40例;对照组80例,其中女30例,男50例。
1.2 仪器设备
采用美国Arthro Care公司的ENTec-Cobla-torTM等离子手术治疗系统和EIC4845探头、三晶片摄像系统,德国产Woif 0°鼻内镜。
1.3 方法
治疗组80例患者采用双侧下鼻甲低温等离子消融。患者取仰卧位,鼻内镜下双侧鼻腔采用1%的卡因表面麻醉鼻腔粘膜两次,1%利多卡因分别行双侧下鼻甲粘膜局部浸润麻醉。低温等离子一次性探头EIC4845蘸生理盐水后刺入下鼻甲粘膜下消融约10s,抽出时踩凝血踏板。一般需2~3点,自前端进入至后端,具体可根据肥厚情况和部位加以调整和补充,术后不用填塞,次日可行鼻腔冲洗。
1.4 对照组80例均采用双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麻醉情况同治疗组,采用鼻用切割钻切除双侧下鼻甲内侧面部分粘膜,创面采用双极电凝止血,后用膨胀海绵填塞,24~48 h后抽取填塞物,并行鼻腔冲洗。
1.5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鼻塞完全消失,鼻腔通气好,下鼻甲明显缩小;好转:鼻塞改善,下鼻甲不同程度缩小;无效:鼻塞无改善,通气仍差,下鼻甲无明显缩小[2]。
1.6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所有1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治疗组术后1周下鼻甲黏膜水肿减轻,刺入点可见伪膜附着,清除后见鼻腔通畅;2周见水肿明显减轻,伪膜减少,清除干净后见下鼻甲与中隔之间的间隙增宽;1个月后见下鼻甲回缩可,无明显干痂,鼻甲外形无明显改变,患者通气改善明显;3个月见鼻甲回缩明显,患者主诉鼻腔通气好;绝大部分患者0.5~1年见鼻甲仍明显缩小,无明显增生,患者鼻腔通气好。对照组术后1周下鼻甲仍有水肿、渗血,可见分泌物和伪膜,清除干净;2周见水肿开始减轻,伪膜减少,换药有时仍有少量渗血;1个月见下鼻甲开始缩小,鼻甲粘膜干燥,有干痂,患者通气有所改善;3个月下鼻甲明显缩小,但粘膜干燥,有疤痕形成,患者鼻腔通气好;0.5~1年部分患者下鼻甲粘膜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肥厚,鼻腔通气不同程度受影响。术后随访1年,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5.0%,表明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的疗效明显超过对照组的疗效。
3 讨论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鼻塞最常见的病因,很多人受其困扰,长期使用鼻喷剂改善症状,部分患者使用鼻喷剂效果也不理想,只有接受手术治疗。传统的下鼻甲部分切除因下鼻甲含有丰富的静脉血管,尤其是其游离缘后端,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形成丰富的海绵状血窦,在手术时和术后脱痂时容易出血量大,且不易止血,该组研究中虽然在术中用双极电凝行止血治疗,但术后仍有少量患者在脱痂时出现再发出血。术后仍需行填塞治疗,少数患者需再次手术行凝血治疗。患者术后反应大,抽取填塞物时仍有出血、渗血情况,住院天数增加,术后症状改善较慢。因下鼻甲的主要功能是调节鼻腔阻力、加温、加湿和清洁过滤等功能[3],传统的手术术后创面形成瘢痕几率大,破坏了正常的鼻腔纤毛功能,术后容易形成鼻腔干燥,影响鼻腔的正常功能。该组研究中也有部分患者术后长期受鼻腔干燥影响,需经常涂抹红霉素眼膏改善症状。且术后也容易出现鼻甲粘膜的再次增生肥厚,影响患者通气功能,该组研究中也有患者因症状再发要求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因此,慢性肥厚性鼻炎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在保证下鼻甲粘膜完整的前提下使下鼻甲缩小,从而解决鼻腔通气情况,但不影响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4]。
近年来出现的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在不改变鼻甲的外形,不破坏其正常功能的基础上消融下鼻甲粘膜下增生肥厚的部分,改善鼻腔的通气功能。且手术时间短,整个过程在10 min即能完成[5]。与传统的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相比,具有出血少、创面小、术后反应小、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症状改善明显、并发症少、不易复发等优点。低温等离子下鼻甲消融的原理是利用双极射频产生能量,使探头和组织间的电解质液形成等离子薄层,层中的离子被电场加速,将能量传递给靶组织,使靶组织中的细胞在40~70 ℃的温度下被打开分子键,分解为碳水化合物和氧化物,造成组织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吸收后经纤维组织修复产生疤痕收缩,使下鼻甲缩小[6],并在4~6周后出现最佳的组织收缩效果[7-8]。因其对微创,不仅能保护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粘膜,而且对鼻纤毛黏液系统的清除功能也没有影响,基本避免了术后下鼻甲萎缩和鼻腔粘膜干燥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可能重复治疗[9]。该组研究中,治疗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远低于对照组[10]。该组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5.0%,充分说明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较传统治疗方式优势明显,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低温等离子消融应作为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首选方法[11]。
通过该研究,该院在应用低温等离子下鼻甲消融术中有几点体会:①低温等离子探头刺入下鼻甲粘膜前一定要蘸生理盐水才能起作用;②探头一定要在粘膜下消融,切不可在黏膜表面操作,以免术后形成疤痕和鼻腔干燥;③探头刺入粘膜后要一直踩消融踏板至鼻甲后端,不要强行推进,以减少损伤,减少出血;④探头进入黏膜下后要适当前后活动,否则探头会与粘膜相粘连,不易拔出,且易出血;⑤探头要一直垂直进入,否则可能损伤周围粘膜;⑥麻醉时不要收缩下鼻甲,使鼻甲黏膜保持原有的厚度,有利于消融,也能减少损伤[12]。
综上所述,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较与传统的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优势明显,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但对下鼻甲骨性肥厚及鼻中隔严重偏曲的患者,不宜使用该法[13]。低温等离子消融还有一个主要的缺点是耗材贵,费用高,患者的经济压力较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颖,范文焱,杜建新,等.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进行下鼻甲减容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9下):4940.
[2] 卜国玄.鼻科学[M].上海:科学出版社,2000:280
[3] 王昱,占小俊.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和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分析[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0,13(8C):2734-2735.
[4] 李云秋,肖旭平,冯晓辉.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552-1554.
[5] 黄升高.低温等离子下鼻甲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8):278-279.
[6] 周成勇,刘达根.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鼻塞疗效评价[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3):159-161.
[7] 周卫东,杨代英,盛晓东,等.低温等离子治疗慢性鼻炎[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4,4(2):112.
[8] 陈柏华.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J].广东医学,2005,25(3):376-377.
[9] 赵军.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1,9(10):309.
[10] 杜志宏,吕宏伟.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分析[J].基础医学论坛,2011,15(10):911-912.
[11] 许庚,杨钦泰,徐睿,等.对下鼻甲手术的评价[J].耳鼻喉头颈外科,2003(4):197-198.
[12] 程随涛,徐皓,秦萍,等.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86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2):240-241.
[13] 段志坚,乌兰托亚.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36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2):185-186.
(收稿日期:201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