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医药学正文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投稿美少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983次
  • 评分4
  • 20
  • 0

唐学良

河南省郑州瑞龙医院检验科,河南郑州 450100

[摘要] 目的 探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0名PBC患者作为研究资料,根据他们病情的不同,分为PBC活动期组和PBC稳定期组,并选择同期的50名身体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抽取所有试验人员晨起空腹状态下的肘静脉血液,利用双色荧光标记技术,对所有血样中的CD4+CD25+T细胞亚群和CD4+CD28+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 PBC活动期患者血液中的CD4+CD25+T细胞亚群含量比PBC稳定期患者和健康人群低(P<0.05),而CD4+CD28+T细胞亚群含量比PBC稳定期患者和健康人群高(P<0.05);同时,PBC稳定期患者血液中的CD4+CD25+T细胞亚群含量比健康人群低(P<0.05),而CD4+CD28+细胞亚群含量比健康人群高(P<0.05)。结论 CD4+CD25+T含量在PBC患者血液中的减少,打破了效应T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亚群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患者维持自身免疫应答的稳态遭到破坏,最终引发PBC病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免疫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b)-0088-0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是由于某种免疫介质传递不足,导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发生免疫亢进的一种疾病,临床典型表现为瘙痒和疲劳。患者常见皮肤抓痕、肝脾体积增大、黄疸等症状,但并不是特异性症状。黄疸的症状通常出现在PBC的晚期阶段,但在早期PBC患者中也并不少见。根据临产的PBC病发量统计,PBC每年的发病率大约为万分之3.95,发病的患者大多数为女性(占83%左右),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4±3.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力和皮肤瘙痒[2]。PBC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为血清AMAs呈阳性,一般确诊后平均存活年限为(15.6±1.8)年。虽然男性和女性PBC患者在血清学、组织学以及生物化学方面不存在本质差异,却在病症学方面有明显区别,男性PBC患者出现亚种并发症的可能性更高,肝癌和消化系统病变等并发症都较为常见。相关资料指出,随着PBC早期诊断技术的进步及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的逐渐推广,有效地提高3PBC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需接受肝移植手术。研究显示,自身免疫特征、遗传因素、外界环境是PB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诱因。该研究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该院收治的100例P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双色荧光标记技术对所有血样中的CD4+CD25+T细胞亚群和CD4+CD28+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进行观察和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100例PBC患者作为对象根据他们病情的不同,分为PBC活动期组和PBC稳定期组,PBC活动期组患者65人,PBC稳定期患者35人。PBC活动期组中,男性20名,女性45名,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58.4±14.2)岁;PBC稳定期组中,男性9名,女性26名,年龄34~82岁,平均年龄(57.8±15.7)岁。这100名患者都符合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制定的对PBC 的诊断指导建议,且都不存在其他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肝脏疾病,如药物性、酒精性肝病患者;肝内或肝外胆道梗阻、肝肿瘤等。同时,选择同期的50名身体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20名,女性30名,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53.9±16.3)岁。

1.2 方法

实验要求所有参与实验人员在实验当日晨起后不得进食,然后抽取实验对象的手肘静脉血液作为样本,并加入新鲜肝素钠抗凝,然后将血样送检。然后,使用COULTER EPICS XL流式细胞仪检测送检的血样。标准单克隆荧光抗体包括:FITC-CD4、PE-CD25、PE-CD28以及溶血素。将适量的双色抗体(FITC-CD4/PE-CD25、FITC-CD4/PE-CD28)加入至送检的血样中,在避光、常温的条件下,孵育血样20 min,随后将2 mL左右的红细胞裂解溶液加入血样中,利用OptimaTMXPN超速离心机以1 200 r/min的速度进行5 min的离心操作,将离心后产生的上清液去除,加入2 mL左右的磷酸盐缓冲液,继续以1 000 r/min的速度进行5 min的离心操作,再次将离心后产生的上清液去除,对以上过程进行再一次重复操作,随后将500 μL磷酸盐缓冲液加入两次离心后的血样中,最后检测其结果。检测的过程中,对于淋巴细胞门A,通过前向散色光和侧向散色光进行锁定,将各个通道间设置为补偿自动调节,随后观察并记录CD4+CD25+T细胞亚群和CD4+CD28+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方式使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PBC活动期患者血液中的CD4+CD25+T细胞亚群占CD4+T细胞总量的比例相对于PBC稳定期患者和健康人群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CD28+细胞亚群占CD4+T细胞总量的比例相对于PBC稳定期患者和健康人群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 PBC稳定期患者血液中的CD4+CD25+T细胞亚群占CD4+T细胞总量的比例相对于健康人群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CD28+T细胞亚群占CD4+T细胞总量的比例相对于健康人群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说明PBC患者血液中的CD4+CD25+T细胞亚群和CD4+CD28+细胞亚群含量存在显著的变化,见表1。

3 讨论

在20世纪90年代,因为PBC是一种会对肝脏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的疾病,其临床症状和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存在很大的重合性,又因为我国一直乙肝肝病高发国家,所以当时的医生在临床诊断时无法对PBC病症做出正确的判断,常常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从而严重耽误了PBC疾病的治疗,加重了患者的痛苦[3-4]。

20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基础研究学者开始对PBC这种特殊的肝病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在我国,一大批著名的风湿病、消化病、肝病专家,如李明宇、庄辉煌、张福强、邱德川、杨少伟、张镇松、王吉耀、姚光弼、贾继东等,他们在临床治疗的实践过程中,观察PBC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病情发展趋势,从临床诊断、病程观测、药物治疗等方面入手,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发表了不少文章,呼吁国内医生和医学研究人员加强对PBC疾病的重视,进一步对PBC的临床和基础进行探索和研究[5]。

事实上,目前对于PBC的确诊方式并不复杂,特异性诊断指标为血清AMAs呈阳性,约90%的PBC患者都符合这一特性[6]。因此,只要医院全面展开检测病人血清AMAs这一项目,就可以使PBC的临床确诊变得方便而快捷。而少部分血清AMAs呈阴性的PBC病患,身体中其他免疫抗体会特异性地出现,比如核心蛋白p62抗体、核心蛋白gp210抗体、抗平滑肌抗体(SMA)、核纤层蛋白B受体(LBR)抗体等,这些抗体的存在同样为PBC病症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外,对于血清AMAs呈阴性的PBC患者的诊断,除了通过检测以上免疫抗体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必要时可以进行肝脏病理活检。

对于PBC发病机制的研究,经历了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国外在过去的70多年间对PBC病症的持续研究中,较为全面地了解了PBC的相关情况,然而这一可怕病症依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等待国内外医学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再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1)PDC-E2作为抗原,普遍地存在于所有的人体细胞中,为什么PBC患者只针对BEC的PDC-E2产生免疫抗体;(2)BEC对于PDC-E2是否具有直接抗原递呈作用;(3)为什么PBC破坏淋巴细胞存在自身抗原耐受性,其原理是什么;(4)为什么PBC病症在女性人群的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这一现象是否与X性染色体有直接关联;(5)PBC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相对女性明显较低,是否与Y染色体存在直接关联;(6)性激素在PBC的病情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以上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医学研究人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进行验证和解释。

PBC作为一种免疫介质传递不足,导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发生免疫亢进、肝内胆小管进行性增生和非脓性炎症作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胆汁性淤积性疾病[7]。临床研究显示,PBC患者在自身的免疫平衡系统受到破坏后,机体本身抗原物质耐受能力变差,从而导致肝内中小型胆管受到持续攻击,引起破坏性胆汁淤积及肝胆炎症[8]。CD4+CD25+T细胞亚群是一种专职抑制性细胞,具有特殊免疫调节作用:通过细胞间接触进而抑制NK细胞和CD28+细胞等人体自身反应细胞所产生细胞毒作用。另一方面,CD4+CD28+T细胞亚群具有促使Th1和Th2细胞调节失衡的效果,从而使得以Th1细胞因子为主的免疫反应进入肝脏损害过程。该次试验显示,PBC活动期患者血清CD4+CD25+T含量明显低于PBC稳定期患者和健康人群,而CD4+CD28+细胞亚群含量则相对较高,结合以上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该次研究认为PBC患者疾病的发展同患者机体CD4+CD28+、CD4+CD25+T细胞亚群失调引起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CD4+CD25+T含量在PBC患者血液中的减少,打破了效应T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亚群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患者维持自身免疫应答的稳态遭到破坏,最终引发PBC病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杨晓翠,尹耕,谭静雅,等. 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移植后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l例报告[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 33(9): 746-748.

[2] 欧阳石,刘树人,骆利敏.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临床病理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 23(36): 74-76.

[3] 丁红兵,陈育霞,杨环文,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生化和肝组织病理学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17(1): 84-85.

[4] 王晗,徐军,刘佳,等. AMA-M2阳性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免疫学特点分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 7(3): 51-53.

[5] 赵雩卿,张丽芳,李建伟.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 25(12): 78-79.

[6] 陈学平,金枝,罗志刚,等.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3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 35(5): 108-110.

[7] 李冰,邵清,牛小霞,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汗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 30(5): 413-416.

[8] 郑盛,杨晋辉,尤丽英,等.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 3710-3713.

(收稿日期: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