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畅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沈阳 110003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血细胞形态的异常的监测,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微血管病变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通过对2013年2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对合并组、无合并组2组糖尿病患者,共71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对照组60例健康人的血细胞形态参数(血红蛋白量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对比,通过对比评价分析血细胞形态的异常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合并组红细胞压积(43.23±4.00) %、平均红细胞体积(92.96±4.17) fl、平均血小板体积(9.13±4.56) fl都有所增加,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9.01±11.21) g/l则有所降低降低,各组的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处于相近的水平。 结论 血液流变学障碍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影响因子,控制血细胞处于一个稳态平衡,对于控制诱发糖尿病慢性并发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具有正向的积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血细胞形态;微血管病变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c)-0173-02
现代研究中,糖尿病患者患病率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而不断增加,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属于糖尿病的一种特征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重者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理、心理生活质量,甚至严重者可致残致死,同时给家人和社会也随之带来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微血管病变进行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血液流变学障碍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1],该研究以该院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1例为对象,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循环中的血细胞形态异常情况,根据血细胞形态参数,进而分析为干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循环障碍提供实验室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项目研究中,严格按照实验方案及其要求,选择在该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71例,这些患者应均符合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关于确诊为糖尿病应注意: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检测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或者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OGTT)中2 h血糖≥11.1 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可排除糖尿病的患者应符合:糖耐量2 h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减低(IGT);或者空腹血糖在6.1~7.0 mmol/L,同时糖耐量实验2 h血糖<7.8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均不诊断为糖尿病。所有参与该研究项目的患者的年龄范围是在34~68岁之间,男女的比例为30:41,按有无微血管病变分为两组:①合并组:该组中的患者均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糖尿病肾病,也可二者同时患有,总共39例,其中,9例同时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肾病。②无合并组:该组中的患者均未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糖尿病肾病,总共42例。另外选取志愿者60例,均是经过体检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高脂血症等高发疾病的健康人,并已经签署志愿同意书。经检验,各组之间在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均未有统计学差异性,构成可比性。
1.2 标本采集
对于该研究项目的每一位对象,取静脉血2 mL,置于EDTA2k抗凝管中,混合均匀,放置20 min后,使用希森美康XT-18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
1.3 测定方法及评价指标
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相关参数,并进行记录:参数包括血红蛋白量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1.4 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17.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 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使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行血细胞计数后,处理数据结果,各组患者及志愿者的评价指标数据如附表所示。与对照组和无合并组相比较,合并组的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小板体积都有所增加,并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同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的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处于相近的水平。
3 讨论
临床研究中常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肾病作为反映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主要代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专家及研究表明,其机制可能与机体代谢异常、凝血或者纤溶系统紊乱有关。在生理学上,糖尿病患者由于毛细血管基底膜产生增厚,微血管的管腔变窄、弹力减弱,血细胞的体积变大,血液粘度上升,造成血流淤结停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得修复缓慢,引起血管平滑肌加快增殖,同时血管内由于糖基化产生中间产物诱使血管细胞异常,进一步促使凝血等一系列微血管病变,严重者造成血栓[2]。
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血液流变学障碍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影响因子。故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生物反应过程原理及作用机制,经常以血细胞形态参数,来反映整体的血细胞形态变异的情况[3-4],在血液学中,红细胞体积最大限度的条件下,细胞内的水分增加,红细胞容积增加,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之比逐渐减小,即说明,本项结果中显示合并组HCT、MCV、MPV有上升趋势,MCHC下降;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血流受阻,微循环灌注不足,进而影响供血供氧,进而诱发糖尿病的微血管退化改变及其并发症。同时,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有无合并微血管病变的两组患者中,合并组的血小板平均体积明显较高,验证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大体积血小板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大体积血小板中α颗粒、致密颗粒多而大,线粒体富集,代谢活跃[5-6]。在实验研究及实验参数中,数据证明血糖跟心血管疾病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这也是具有巨大危害性的诱发心血管疾病的连续危险因子[7]。
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 ,其主要标志为血糖升高,同时相应的慢性并发症随着病情的发展与病程的延长高发率逐渐升高,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病变。长期持续的高血糖水平是重要危险的导致因素之一,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病变共同的一个发病原因[8],这一点临床已得到肯定。长期的高血糖水平,导致增加的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细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和血管功能障碍,从而产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张晓梅等[9]研究也指出,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可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病变的发生及其发展,高尿酸血症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高血脂症的危险性。如何维持稳定糖代谢的正常水平,如何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结构,对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控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夏世念. 血小板参数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94-95.
[2] 雍军光,阮萍,冯博华,等. 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形态及胞膜弹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1):998-1001.
[3] 毛江洪,汪青山,钮心怡,等. 临床血液流变学的研究现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2(5):148-151.
[4] 鲁礴,杨玉梅.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58-59.
[5] 陈莉明.糖尿病血小板功能紊乱及其对策[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2(9):33-36.
[6] 陈建鸿,张冬梅.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和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变化[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5):353-354.
[7] 窦伟光,郭文,刘媛媛.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1):351-352.
[8] 刘克梅,韩晓芳,戴武,等. 2 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4):381-382.
[9] 张晓梅 ,李金姬,付春,等. 2 型糖尿病者微血管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山东医药,2011,51(13):72-73.
(收稿日期:201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