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杰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该院2013年10月—2014年9月医治的54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使用普鲁帕酮与小剂量的胺碘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后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在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24/27)、59.26%(16/2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剂量胺碘酮;心律失常;疗效及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c)-0127-03
心律失常,即心脏搏动频率异常,可猝死,临床分类较多,如室性心律失常等较常见。现代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老年人群易诱发此病,乃至小儿也是主要发病人群,其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高,尤其在老年人中,故一直被广大医学工作者们重视和关注[1-2]。胺碘酮是一种通过减慢窦房传导、延长不应期而调节心律的阻滞剂,临床广泛应用,半衰期长,具有能够减少服药次数的特性[3-4]。临床上根据不同剂量的胺碘酮,可以得到不同的反应、效果。该研究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该院医治的患者54例使用小剂量的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对比其与普鲁帕酮的疗效,观察其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患者共54例,且符合阵发室性心律过速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观察组中男9例,女18例,平均年龄(62±4.8)岁年龄37~85岁;对照组男10例,女17例,平均年龄(61±5.8)岁年龄37~8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和病程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入选标准:年龄37~85岁、男女不限、自愿接受试验治疗者;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窦房结功能无异常者。
排除标准: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年龄>85岁或<37岁;需要维持服用精神类安定药、镇静药的患者以及心脏、肝、肾功能有损害和临床治疗前使用过抗过敏类药物者。
1.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治疗+普鲁帕酮。即在积极的常规护理和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早中晚饭后口服普鲁帕酮(100mg/次,3次/d,给药14 d后,逐渐减少剂量至停药;批号20130521)。②治疗组则常规护理+小剂量胺碘酮(200 mg/次;3次/d;给药14d后,逐渐减少剂量至50 mg/d以维持;20130521);③两组患者均应在接受试验开始前密切关注其心脏、血压等体征表现;④两组治疗开始后应测血压、心率、呼吸(均15 min/次),注意有无过敏反应,总试验疗程都为1个月,观察、记录试验指标和不良反应,计算和对比疗效指数。
1.3 观察指标
进行疗效判定和毒性分级判定[5]:完全缓解(治愈且无复发)、部分缓解(基本治愈且无复发)、稳定(稳定、复发率低)、进展(恶化或复发)。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为1~4级(重度、中度、轻度、无)。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疗效对比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24/27)、59.26%(16/27),经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22.858,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都出现不良反应(便秘、畏光、心律过缓、复发等),程度不一。观察组仅有3位患者出现轻度的畏光和便秘症状,且无复发;对照组除出现畏光、便秘症状的患者以外,另有心律过缓和复发情况出现。经综合比较,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我国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一直伴随和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从老年人到小儿均是发病人群,发作突然、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必须要及时施救,否则后果严重。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要求医学工作者必须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能否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降低不良作用成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6-8]。胺碘酮因具有服用剂量小、有效的优势而被广泛关注,是一种抑制α、β肾上腺受体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能够有效抑制钾离子外流,具有广谱抗癌、抗心律失常作用。现代诸多研究表明[9-10],必须给予患者合理的胺碘酮使用剂量,否则将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促使甲状腺功能亢进,能够影响胃肠道、眼部以及呼吸系统,严重者可致死亡。该研究指出,胺碘酮与普鲁帕酮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均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但胺碘酮疗效较普鲁帕酮更优且治疗后复发率较服用普鲁帕酮患者更低。
普鲁帕酮作为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作用机理在于抑制钠离子内流并减缓收缩除极速度,延长动作电位间期及有效不应期以降低兴奋性消除折返性心律失常。但其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可能导致QRS增宽造成心肌缺血或心功能受损,因此不建议心脏疾病患者使用。胺碘酮可有效抑制钾通道使不应期及复极时间延长;另外可非竞争性阻滞β受体,频率依赖性的阻滞钠、钙通道。同时,药物具有较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普鲁帕酮相比无负性肌力作用因此安全性较高。该研究以普鲁帕酮给药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了小剂量的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治疗2周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观察组有3位患者出现轻度的畏光和便秘症状,经合理治疗后症状消失,且无复发;对照组除出现畏光、便秘症状的患者以外,另有8例心律过缓和3例复发情况出现,结果说明小剂量胺碘酮的安全性高,可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胺碘酮可能造成患者发作肺炎,可能导致其肺间质纤维化甚至死亡,可能与药物使用剂量相关。因此,主张医生在开具治疗药物时尽量使用较小剂量,既可达到最佳效果又可降低毒副反应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将小剂量胺碘酮应用于一线治疗心律失常,取得了很好的近期疗效,并且不良反应相对程度低,具有安全性,所以值得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艳芳,淡雪川. 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2):97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