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药学卫生医药学正文

试论原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血液学诊断

  • 投稿马汝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318次
  • 评分4
  • 57
  • 0

田 娟

湘西州人民医院血液科,湖南湘西 416000

[摘 要]目的 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方式以及效果进行调查。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23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同时选取该院同期来院体检的25例健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调查人员的血象以及血小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疾病组患者的血小板平均直径为(5.12±0.38)μm;健康组血小板直径平均为(2.67±0.28)μm,两组比较,P<0.05。疾病组患者血小板体积平均为(26.5±7.4)μm3;健康组平均血小板体积为(8.3±2.2)μm3。对两组调查人员的血小板抗相关体阳性率进行调查:疾病组患者GMPⅡb抗体阳性率为52.2%,对照组为12%;疾病组患者GMPⅢ1a阳性率为60.9%,健康组为8%;疾病组患者GMP1b阳性率为47.8%,健康组为4%,两组调查人员比较P值均<0.05。疾病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 血小板检测能够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诊断起到辅助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方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血液诊断

[中图分类号]R5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a)-0178-02

[作者简介]田娟(1980-),女,湖南吉首人,本科,研究方向:血液内科。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中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本病多为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所致。患者临床中多表现为外周血小板水平降低,骨巨核细胞发育障碍,对患者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由于本病在临床中特异性较低,因此,至今仍无有效的血清检查方式,该病目前诊断主要依靠患者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等方式进行筛查。实验室检查尚未完全成熟,该院在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对患者、健康人员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旨在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23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同时选取该院同期来院体检的25例健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28)岁,男性9例,女性14例,患者平均病程为(2.1±0.6)年。健康组平均年龄为(47±28)岁,男性10例,女性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

抽取所有患者的静脉血,患者均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抽血,同时观察患者血象情况。采用血红蛋白结合法对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调查人员的血小板直径、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水平以及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并做好详细记录。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c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调查人员血小板、体积比较

疾病组患者的血小板平均直径为(5.12±0.38)μm;健康组血小板直径平均为(2.67±0.28)μm,两组比较,P<0.05。疾病组患者血小板体积平均为(26.5±7.4)μm3;健康组平均血小板体积为(8.3±2.2)μm3,见表1。

2.2 对两组调查人员的血小板抗相关体阳性率进行调查

疾病组患者GMPⅡb抗体阳性率为52.2%,对照组为12%;疾病组患者GMPⅢ1a阳性率为60.9%,健康组为8%;疾病组患者GMP1b阳性率为47.8%,健康组为4%,两组调查人员比较P值均<0.05,见表2。

2.3 两组调查人员血小板计数、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比较

疾病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两组比较P<0.05,见表3。

3 讨论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理为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破坏自身血小板导致免疫系统紊乱。患者体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会作为抗原对免疫系统进行刺激,最初通常作用在脾脏部位而后逐渐发展至骨髓,脾脏同时也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主要的受累脏器[1]。目前,临床中研究发现血小板抗体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血浆自身抗体;另一种为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医学界现对两种抗体的检测看法并不一致。有研究认为,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临床检出率要高于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在实验报道中也发现血浆抗体的检出率为57.6%,而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出率为75%[2]。

有研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来诊断疾病,免疫细胞化学检查的原理主要是根据Dami细胞上的抗原与待测血浆中血小板抗体结合后会与生物素化羊抗人IgG进行反应,而后在与其他复合物进行连接,最后在酶的作用下显色,而抗原抗体结合的部位就会出现红色不溶性沉淀物,其特异性强度与抗血小板抗体的水平呈正相关,此种检测方式的灵敏度非常高。有研究采用GPⅡb/Ⅲa和MAIPA方式对患者血小板自身抗体以及PAlgG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两种检测方式的相关性非常低,且PAlgG的特异性较差[3]。

有研究采用四项联合方式进行检查,四项联合检测判定标准为:若有一项检测指标为阳性则可判定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阳性,因此,联合检测能够大大降低误诊、漏诊的发生率。有学者认为非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也可能存在免疫成分,但我院并未对此结果进行调查,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论证。并非所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PAlg水平值都会增高,因此,PAlg水平增高在临床中多发生于以下患者中:(1)会产生血小板自身抗体的血小板减少疾病患者[3-4]。(2)产生同种抗体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3)非同种类型、非自身抗体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5-6]。

该院主要采用血象检测来诊断患者疾病,在该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疾病组患者的血小板平均直径为(5.12±0.38)μm;健康组血小板直径平均为(2.67±0.28)μm,两组比较,P<0.05。疾病组患者血小板体积平均为(26.5±7.4)μm3;健康组平均血小板体积为(8.3±2.2)μm3。对两组调查人员的血小板抗相关体阳性率进行调查:疾病组患者GMPⅡb抗体阳性率为52.2%,对照组为12%;疾病组患者GMPⅢ1a阳性率为60.9%,健康组为8%;疾病组患者GMP1b阳性率为47.8%,健康组为4%,两组调查人员比较P值均<0.05疾病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两组比较P<0.05。对该院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总结后认为血小板直径、血小板水平、血小板相关抗体、血清结合珠蛋白水平值均能够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进行提示。此外,血象检测方式简便,费用低廉且准确度较高,研究认为,其非常适合应用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检测中。

总的来说,血液检查能够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诊断提供有利依据,帮助患者提升诊断的准确性,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几率,进而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进行有效指导,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嘉红云,黄思聪,陈浩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脾功能亢进的巨核细胞形态学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5):592-593,597.

[2]樊茂,张倩,周敬静.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3,15(34):241-242.

[3]叶华觅,郝建萍,郭新红.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1(24):162-163.

[4]粟世勇.小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34(15):361-363.

[5]李禹兵.CD8+CD28-调节性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延安大学,2011,33(9):228-229.

[6]聂潘荣,王恩斌,王佳.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3 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86-87.

(收稿日期:201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