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想要撰写出优秀的论文,总是会花费很多心思的,而且对于很多新手来说,在写作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参考借阅什么样的文献资料,本论文分类为职业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运用
杨涛、陈妍(黄山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摘要:当前,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至关重要,良好的学风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文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应用探索,以期对高校学风建设有微薄作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风建设高等学校
2011年12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2011]1号,文件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教育心理学是专门研究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在学风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准确地了解学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学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高等学校预测并有效对学生进行干预指导。
一、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习动机不足,存在归因偏差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虽然高等学校是把录取线作为入学资格,但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有的学生入学成绩远高于该校录取线,也有的学生刚刚与录取线齐平。如此,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参差不齐,不论是高分段还是低分段的学生,都有会把自己为什么进入到本所大学归因到学习能力不足、运气不好等上。而这种归因一定程度上让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学习动机变得弱化,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考试运”,预期自己在以后的考试中也不会成功,这些现象的出现让学生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认知,学习热情慢慢降低。
2.自我认知强化,心理情绪复杂
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他们在情绪上是动荡不稳定的。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见识广博、个性突出。高中的“唯成绩论”压抑了学生心理,到大学后,周围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对自我内心的“理想”认知更高,如果现实没有给予他们内心预期的理想,便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差距越大,他们对现实的肯定就越低。比如,在他们的认知中,大学应该是一个学术天地。无论是教师,还是同学,无论是校园建设,还是校园文化,都应该充满学术氛围,但目前高校中确有娱乐亚文化、学术亚文化式微现象,如此一来,学生的心理情绪就会低落,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3.媒介种类引诱,学习自律不强
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强,如QQ、微博、抖音、快手、唱吧、微信、淘宝等,这些媒介随着大众的需求应运而生,不断满足大众的时间、心理、空间需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以中青年群体为主,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而在我国中青年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是手机用户的主流群体。2018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一份中国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显示,8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手机依赖”。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累积时长为5.2小时,13%的学生日均使用手机9小时以上。71%的学生在21点到0点间使用手机,7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学生平均每节课玩手机的时间是13.9分钟。因此,当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手机上,都放在了网络世界里,不免会分散他们的学习时间,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时间较少、学习自律性变差。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进行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1.学生的学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如今,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体很高,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不愿意学习,如学习自律性差、考风考纪不容乐观、不能有效规划时间等。这就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深刻剖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运用教育心理学中“人的行为的控制、调节及教育”理论,从学生的情绪、情感入手,不断引导学生找寻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机。
2.教师的教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中要求教师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教师角色对处于社会关系特定位置中的人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模式和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是社会赋予个人的身份与责任。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主导者,应该具有教书育人、行政管理、心理向导、自我定向等角色。教师如果能把握好这些角色定位,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就能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兴趣、有激情,让玩手机的大学生变成爱听课的大学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慢慢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不断加强学风建设。
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维纳(Weiner)的三维自我归因理论(表1)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对原因的探索可以激发、促进或防止、阻碍人们的行为。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学业成功与失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感体验,由此而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
所以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包括专业授课教师、辅导员、学校领导者、学校心理咨询师等,都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利用维纳的三维自我归因理论进行积极归因,引导学生把失败或者学业成绩不好等归因自己的努力不够,或者是方法不对等不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减少学生以为是自己能力不高、任务难度大、运气等稳定的不可控归因。引导学生维持学习兴趣,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信任自己的学习潜力,不急于求成,不断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大家一起学习的良好风气。
2.树立正确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目前,学风问题岌岌可危,还有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甚至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如为了奖学金、入党、报答父母、谋求职业等,让学习在某一层面缺去原有的意义,那么当学生们对这些功利的事物不在追求的时候,甚至认为,在学校学习文化课知识,不如去校外“学习”社会能力,因此,许多大学生开始逃课外出兼职、创业等,这种多元化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了“实用”,当学习内容不“实用”便出现不学习的情况。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
3.充分有效利用媒介
虽然媒介的涌现给学生们带来了依赖性,给学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不能排斥和规避媒介,而是要正确有效利用,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可以利用媒介进行教学,如现在很多高校教师利用超星等APP进行课堂点名、课堂讨论等,让新媒体的发展为教学所用,而不是羁绊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拿出手机来进行学习讨论,正确利用手机进行学习,不再像以前一样上课偷偷摸摸拿出手机来玩游戏,不再像以前课堂上教师命令不准玩手机,面对“手机”,要尝试让学生正确有效利用,不要通过“堵”,而要通过“疏”,让学生“敢”拿出手机,“会”拿出手机。
总之,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建设中的运用已经开展,但是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于自己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可谓是路曼曼其修远兮。
第2篇: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李芊一(吉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2001)
摘要:教育心理学教学对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但案例教学并非适用于教育心理学所有的课程内容,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提出了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专注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保持感同身受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在于帮助学生奠定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帮助学生在教育岗位上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妥善处理学生教育问题。为了能够增强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实效性,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接触实际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动力。学习是自觉的过程,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才能够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案例教学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学生的讨论既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也使学生自身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教师输送型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育心理学课堂的实效性相对较弱。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改变这一现象,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案例分析当中,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来提高课堂的学习实效性,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教师也能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3.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能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未来实际教学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教育心理学相关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逻辑分析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即时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短时间内调动所学的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也是在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案例选择脱离实际
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课堂引入案例教学的方式,创新了教学方式,但在案例选择方面还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没有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没有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选择脱离实际,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可能会导致课堂出现偏离讨论主题的问题,学生也不能真正把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无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2.沉迷案例脱离理论
案例教学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还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盲目采取案例教学方式,可能导致沉迷案例而脱离理论,使案例分析失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沉迷案例分析,自说自话,没有结合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导致案例分析没有发挥锻炼学生分析能力的作用,而沦为简单的教学工具。
3.师生欠缺分析能力
在教育心理学教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对师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与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案例,以达到教学目的。但因教师与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如果案例难度较高,将导致案例分析教学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不能实现在分析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目的。
四、案例教学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教学的有效路径
1.科学选取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的选取需要依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以保证案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选择教学案例时,教师需要提前调研,筛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能够从案例中认识到心理分析的重要性,奠定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基础。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选择的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案例分析的价值,以珍惜课堂案例讨论的时间。
2.合理展示案例内容
选择完教学案例,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展示案例内容,保证所展示的案例内容符合教学规范和教学需求。有些案例可能相对比较敏感,并且案例又具有特殊性,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合理地展示。案例内容的展示既可以是教师口述,也可以是播放视频资料,或是小品表演,只要能够合理展示案例内容的方式,都可以科学运用。
3.学生课堂进行讨论
教育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必经之路是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积极的讨论,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有效方式。学生在案例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够锻炼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了促进案例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人数安排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以活跃讨论的氛围,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有效性。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内部讨论形成讨论结果,再将此结果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以提高案例教学课堂的实际讨论效果。
4.教师进行案例讲解
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讲解,解决学生的疑难和困惑,帮助学生理清讨论的思路,以强化学生对案例涉及知识的理解。由于案例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剖析案例,引导学生开阔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在讨论中关注学生的讨论方向,并适当给予引导,以提高讨论的科学性。
5.总结提升课堂内容
在案例教学课堂结束之后,总结课堂讨论内容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总结课堂的讨论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新整理思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再融合,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总结课堂讨论内容的过程中,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需要指正学生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科学的讨论方式,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