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育心理学正文

刍议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17
  • 阅读量74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形势的逐渐明显,现代社会当中大学生数量开始越来越多,学生在毕业以后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的大学生都出现了焦虑和自我认知偏差等心理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就业和身心健康。本文主要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以及调适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大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帮助。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基金项目】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201606,课题名称: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观的心态调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95-01


  我国当前阶段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阶段,这给广大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难题。下面将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問题以及调试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对就业形势存在焦虑心理


  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和外部环境影响,很多的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并不看好。他们既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又担心自己在未来的求知过程中会不会遇到挫折,从而产生明显的焦虑心理。有时候会感到内心烦躁,有时候会感觉无所适从,一想到自己的未来就业就会忧心忡忡,从而在就业方面表现的比较差。


  (二)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


  自傲心理在很多的大学生身上都体现的比较明显。很多的学生受到传统的旧观念影响总是感觉自己高人一等,过度的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从而带给用人单位一种不踏实的感觉,不受欢迎。而一些学生则始终比较看低自己,在大学四年时间当中他们也学会了一些知识和技能,但是却始终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心。两种心理状态都是十分不健康的,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就业[1]。


  (三)对家庭依赖性比较强


  很多的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都缺少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主动性也比较差,再加上受到社会当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会导致学生过分的看重金钱力量,忽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重要性。他们没有想到怎样去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适应社会需求,而是将希望寄托于父母的帮助和社会关系上,从而导致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策略


  (一)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身上都有着一定的优点和缺点,因此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爱好特长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应当能够有正确的把握,这样才能为日后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2]。


  (二)加强思想引导


  对于学生进行的集体思想辅导方式能够有效的减少学生所出现的自卑感和依赖感等心理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受众面积比较广,同时也更加的节省时间,容易产生共鸣,让学生在集体思想的引导下更好的减少心理压力,更加积极的面对未来工作。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法,按照小组方式进行划分,让学生自己来找到解决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能达到集思广益和扬长避短的效果。


  (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正视社会现实是现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健康心态之一,只有学生保证自己能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当前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仍然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作为学生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来正确的看待社会工作,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3]。对此学校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能敢于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在就业的过程中要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而是应当正确的认识到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关系。同时,大学生需要建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念,不能为了寻求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这个时机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可以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从而逐步帮助自己得到提升。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因素来自于多个方面,他们的未来就业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因此,现阶段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一定要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丽.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54-56. 

  [2]田春光.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与调试[J].现代商业,2011,(12):152-158. 

  [3]杨乐.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4):84-89. 

  作者简介:刘东艳(1973-), 女,湖南永州人,汉族,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