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育心理学正文

一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出监前严重焦虑情绪进行咨询的案例报告

  • 投稿Leo
  • 更新时间2015-09-20
  • 阅读量670次
  • 评分4
  • 13
  • 0

张弦

(贵州毕节监狱)

摘要:求助者是一名服刑人员,在余刑8个月的时候,出现焦虑烦躁、入睡困难,无助感,与监区干警关系紧张,主动要求关押紧闭。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经过6次咨询,求助者的情绪、睡眠,人际关系紧张等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焦虑 严重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1.一般资料

求助者,男性,38岁,汉族,已婚,初中毕业,农民。因抢劫罪、盗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现余刑8个月。于贵州省毕节监狱服刑。

2.主诉和个人陈述

2.1主诉

该求助者两个多月以来,情绪焦虑烦躁、入睡困难、无助感,对未来失去信心,与监区干警关系紧张,影响了正常的改造,求助者主动要求关押禁闭,并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2.2个人陈述

我出生在农村,自幼身体健康,在家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母在家务农。我从小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家,整天无所事事就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后来因参加盗窃、抢劫被判刑入了狱,为了早日出狱,我一直努力改造也获得过减刑。现在只剩下8个多月的刑期了,可是最近我脑子里整天胡思乱想的,晚上睡不着。总在想马上要刑满了,今后怎么办?家里父母经济困难,兄弟姐妹都各自成家自立门户,经济情况都不好,没有能力接济我。我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今后的生活没有着落。并且入狱服刑已经这么多年,外界的变化那么大,不知道有没有能力适应。只要一想到这些,我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劳动,头脑昏沉沉的,对警官的教育也听不进去,整天心神不定,烦躁、心慌,一点小事就想发怒想打人,我怕出事,主动要求干警把我送禁闭室。我很烦恼,很痛苦,很想得到咨询老师的帮助,所以申请前来咨询。

3.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3.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精神状态较差,显得烦恼焦躁,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情绪低落,可交流,回答问题切题,思维反映敏捷,对咨询有兴趣,能认真配合。

3.2求助者个人成长史

自幼生长在农村,身体健康,父母务农,家庭经济困难,从小学习不好,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初中毕业辍学在家。2006年因持刀抢劫被判入狱。

3.3求助者目前身、心、社会活动状态

3.3.1身体状况

最近两个月多月以来睡眠差,心慌,食欲不振。

3.3.2精神状态

求助者五官端正,穿着较整洁,性格内向,说话有条理,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眉头紧锁,显示内心痛苦,焦虑。

3.3.3社会功能

近两个月以来,改造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成劳动任务,人际关系紧张。

3.4他人反映

3.4.1监区干警反映

该求助者性格较内向,入监以来改造积极主动,和其他同犯也能正常交流,有较稳定的活动范围和交流群,但范围较小交流少。在劳动改造中能积极的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并获得监狱改造积极分子奖励,近两个多月以来,显得心情比较烦躁,紧张,晚上失眠,常常吃不下饭。劳动改造中的表现有所下降,并与监区干警存在言语冲突,由于不能控制其情绪主动要求干警对其关押禁闭。

3.4.2服刑人员反映

近两个月来,他晚上睡不著,做事情精神不集中,不愿与人交往。显得烦躁不安,心事重重。

3.5心理测试结果

针对求助者的情况,征得求助者同意,选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A),对其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按照全国常模,量表总分超过160分,任何一个因子分超过2分,可筛选为阳性。该求助者躯体化因子,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为阳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焦虑自评量表(SAS):63分,属于中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SDS):61分,属于轻度抑郁

4.评估与诊断

4.1资料分析,评估及诊断结果

对该求助者已收集的资料和了解到的情况和主诉、个人陈述基本一致,他人反映与测验结果也与其印证,可以证明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并据此作出初步诊断该求助者为:严重心理问题。

4.2诊断依据

(1)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寻求帮助,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2)从严重程度看,反应比较强烈,对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3)从刺激源看:有明显的现实存在的改造问题引发的内心紧张和不安,这种现实存在和情绪产生的思维过程合乎逻辑,其反应强度可以理解。

(4)从病程上看:焦虑情绪持续两个多月,自己感到痛苦,不想继续下去。

(5)从自知力看:自己感到痛苦,希望得到帮助解决问题,有求治愿望。

(6)心理测验的结果与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4.3鉴别诊断

(1)根据既往病史和体检,该求助者身体健康,其心理问题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2)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说明求助者的认知、情绪、意志三方面的心理活动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和主动寻求帮助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焦虑性神经症从症状上看表现为焦虑的情绪体验,病程上看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直接的关系,表现为变形的特点,内容出现泛化和回避,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人感到痛苦不堪不能摆脱。该求助者症状虽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持续时间短,只有两个月,心理冲突表现为常形的特点,与现实处境直接相关。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

由于该求助者问题持续时间较长,情绪反应强烈,社会功能有一定受损,所以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4.4病因分析

4.4.1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男性,38岁,服刑6年。

4.4.2社会学原因

(1)知识技能差。初中毕业,没有社会谋生的技能,渴望早日回归社会却又害怕不能适应

(2)家庭环境。父母均务农,经济状况差,兄弟姐妹都已经各自成家且经济状况也不好,对其无接济能力,社会支持低。

(3)服刑时间长。与外部社会严重脱节,担心无法适应新的生活。

4.4.3心理学原因

(1)不合理信念。认为脱离正常社会生活时间太长,没有谋生技能,一无是处,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无法生存,没有出路。

(2)被无助、焦虑、抑郁等情绪所困扰,不能够自行解决,有内心的冲突、焦虑、烦躁、痛苦、情绪低落,兴趣下降。

(3)人际关系上与他人缺乏沟通和交流。

(4)性格内向、敏感、自卑。

5.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经与求助者共同协商,确定如下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5.1近期目标

解决求助者的焦虑,烦躁,入睡困难等不良情绪反应,降低其无助感,消除求助者对现实问题的紧张焦虑状态。降低抑郁,焦虑程度,使其达到正常范围。

5.2远期目标

增强适应能力,改善个性,行为,树立积极的改造生活态度,增强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挫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培养自信,乐观的健康性格。

6.咨询方案的制定

6.1主要咨询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

6.2适用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其理论基础是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归纳如下:(1)人既是可以有理性,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不合理的,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成效;(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3)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存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就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5)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效果。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所以,ABC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的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其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引起的,即A引起了C,而该理论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有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所以,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是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因此,合理情绪疗法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助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6.3双方责任、权利及义务(略)

6.4咨询费用及次数、时间安排

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计划安排6次咨询。

6.5咨询费用

服刑人员是特殊群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咨询免费。

6.6本案例咨询过程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诊断、分析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调整求助动机,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

第二阶段:领悟阶段,与求助者共同探究和分析问题,寻找求助者不合理信念和不适当行为方式,改变求助者的认知;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帮助求助者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布置家庭作业,帮助求助者改变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的信念;

第四阶段:再教育巩固阶段。

7.咨询过程

7.1诊断、分析阶段(第1次咨询:2014年2月7日)

7.1.1目标

运用倾听,通情达理等技术建立咨询关系,让求助者宣泄情绪,了解求助者的基本信息,个人成长史,目前心境等。初步诊断造成求助者心理冲突的原因及严重程度,制定咨询计划,双方签订,共同落实。

7.1.2过程

第一次咨询,求助者进来时,服饰整洁,很懂礼貌,显拘谨,情绪低落,愁眉哭脸,请其入座后,我倒了一杯水放在他面前,他抬头望了我一眼,说“谢谢”,我问到“你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我的帮助?我们随便聊聊好吗?”求助者没有反映,我又重复刚才的话,他抬起头,望了望周围,又看了我一下,没有说话,但我没有放弃,而是耐心的向其介绍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以及心理咨询的目的,作用,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等,并表达出真诚愿意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态度,在我的鼓励下,求助者慢慢说出了他内心的苦闷与彷徨,并且几度落泪。我认真倾听,积极关注,适时地表达共情,使其不良情绪得到适当的发泄。

首次咨询后,咨询师获取了求助者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此次交谈,确立了求助者的咨询目标,发现了求助者的一些不合理信念:

(1)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2)所有的人都瞧不起我

(3)我出狱后无人可帮,无业可就,生活没有希望。

7.2接受领悟阶段(第2次咨询:2014年2月13日;2014年2月21日)

目标:学习、理解合理情绪疗法,为下一步咨询做铺垫

过程: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方法,对求助者的问题与其进行初步的分析、诊断,找出他情绪困扰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这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初步分析。帮助求助者寻找自身存在的非理性观念(B),根据区分合理不合理信念的标准,协助求助者寻找和确认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经过分析,该求助者找出了他情绪困扰的具体表现(C)就是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失眠等;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就是即将刑满释放;不合理信念(B)就是因害怕出狱后无人可帮,无业可就,自己一无是处。

在这阶段咨询师帮助求助者领悟到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引起了不良情绪反应,而不是事件本身。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1)使他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2)他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以下为咨询片段:

求:我的生活一点希望都没有?

咨:为什么这样说呢?

求:我还有几个月就刑满释放了,本来是件高兴的事,可是现在我整天失眠,烦躁不安,遇到一点小事就想打人,唉……

咨: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你一直处于这种状态的?

求:我是“坐个牢”的,我害怕出去后周围的人会瞧不起我,而且自己坐了这么长的牢出去后可能适应不了社会,找不到工作,没有办法养活自己。

咨: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在刚才给你说的合理情绪疗法中,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他可能不是导致你焦虑情绪的直接原因。

求: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是你对这些事的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能改变不合理的看法,或许就能改变自己痛苦的情绪了。

求:真的吗?

咨:我举个例子:如果你坐在公交车上,这时候有人踩了你一脚,你会怎么样?

求:我会很生气!

咨:如果他告诉你,有小偷在偷你东西,他踩你是为了提醒你,你又会怎样?

求:那我肯定不会生气,相反得好好谢谢他。

咨:对,同样是踩你脚,但你前后的情绪就不一样。这就是因为想法不同所以情绪不一样。

求:哦,你这么一说,我好像明白点道理了!

为了进一步引发求助者的思考,在咨询结束后咨询师布置了家庭作业,让求助者思考:信念不一样,会不会引起对生活事件的看法不一致,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会不会又有不一样的情绪体验?

7.3修通阶段(2014年3月10日,2014年3月18日)

目标:这是咨询中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最主要阶段,咨询师运用苏格拉底的辨证方法即“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和“黄金法则”与“反黄金法则”等技术方法,使该求助者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

过程:咨询师检查家庭作业,发现求助者能在咨询师的启发下做建设性的思考,基本理解“同样事件,不同的观念不一样,对事件的看法不一样,引起的情绪体验也不一样”这句话。在此基础上,咨询师通过谈话,运用“产婆式”的辩论技术,使求助者能够自己识别不合理的信念并与之辩论“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出去后找不到工作”“我是坐过牢的,没有人瞧得起我,没有人帮我”等。通过让求助者自己和这些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其放弃原来非理性观点,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同时运用“黄金规则”来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

咨询过程摘要:

咨:通过上次咨询,你对自己的问题有新的认识吗?

求:上次咨询后,回到监区做家庭作业时我想了很多,我知道我的一些想法比如说“自己有坐过牢,别人会瞧不起等,造成了我现在的一些情绪问题,但是我还是有点想不通,回到社会上,周围的人对我们这种人还是歧视的,是不愿意和我们打交道的。

咨:你是说你认为他们都应该喜欢你,接受你吗?

求:(沉默)

咨:那我现在给你讲讲人际交往的“黄金规则”,你好好体会一下,“黄金规则”是指“像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而你把这个法则用反了,成了:我觉得别人应该怎样,所以别人就应该对我这样,这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反黄金规则”。你想想,你是不是这样认为的?

求:嗯,是吧!你是说我不应该总是强调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

咨:你理解的很对。这些是一些绝对化的观点,认识到这点,你又怎样去对待你的问题呢

求:(想了想)我以前伤害过大家,人家不喜欢我也对,我也不能要求个个都能接受我。

咨:是的,我们都希望别人喜欢自己,对自己好。如果别人不这么对我们的时候就会觉得不舒服,甚至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和敌意。你希望出狱后别人都能接受你,帮助你,而这要求又难以实现。所以你内心就会痛苦。

求:嗯,是这个道理。可我还是担心出去后一无是处,适应不了社会,找不到工作,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呀!

咨:这些都是你糟糕至极的想法,引起了你烦躁不安,情绪低落,失眠等情绪的产生,我也很理解你的这些反应。现在社会发展很快,人们很有宽容度,其实只要你自己努力,出去后也会很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

求:嗯,你这么一说,我也放心不少了。

此阶段结束时,该求助者已经能意识到是“绝对化要求“和”糟糕至极“等观念,引起自己的焦虑、情绪低落,失眠等不适情绪的产生,现在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情绪基本得到改善,自己也表示心情已经好了许多。

第四阶段 再教育阶段(2014年3月26日)

咨询六次,该求助者精神状态比较放松,观念有所改变,咨询有了一定的效果。为了强化咨询效果,咨询师向其推荐可参加监狱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学习掌握一门技术。监狱同时还可对该求助者进行家访,让其亲人多与该求助者写信沟通,多交流,多鼓励,使其感受到亲人盼望他早日归来的期望。也让监区干警对该求助者多一份鼓励,让其树立起自信心,让求助者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顺利回归走上社会。咨询阶段基本结束。

7.4咨询效果评估

7.4.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这段时间自己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也乐于与其他罪犯及管教干警交流。劳动积极性也高了,我还报名参加了监狱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争取掌握一门技术。对今后的生活也有信心,晚上睡觉也踏实了许多,白天头也不昏沉沉的了。

7.4.2周围人评估

监区干警反映:求助者情绪基本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没有了,能够参加劳动改造并完成任务,积极报名参加监狱组织的技能培训班。他犯反映该求助者睡觉情况明显好了许多,能和同改聊天。

7.4.3前后两次心理测验结果:

经重新测评,该求助者躯体化和焦虑,抑郁及其他因子均已正常,总分下降59 分。减分率31%。(190-131)÷190其减分率≥25%为有效,说明对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有效。

焦虑自评量表(SAS)再测结果;45分,显示焦虑情绪达到正常值。

抑郁自评量表(SDS)再测结果;44分,显示抑郁情绪达到正常值。

7.4.4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

求助者目前睡眠得到改善,入睡不再困难,焦虑、烦躁情绪得到控制。

7.4.5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情况

求助者情绪基本稳定,劳动效率提高,人际关系改善,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7.4.6咨询师评估

经过6次咨询后,咨询的具体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求助者基本消除或缓解了焦虑无助的情绪,与人相处较融洽,能够正确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自信心增强了不少,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新的劳动技能,为即将到来的新生作好准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念锋 ,虞积生.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郭念锋 ,虞积生.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3]林秉贤, 郭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天津:科学出版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