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瑛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离婚率的升高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随之而出现的离异家庭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何教育、引导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家庭现状的分析,论述造成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特点及其表现,从而提出解决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4—0037—02
收稿日期:2013—09—26
作者简介:林瑛(1982— ),女,甘肃兰州人。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
大学阶段是影响青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是一个人赖以成长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离婚潮流已经波及到我国,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破裂或者重组。社会离婚率的攀升,严重影响了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关注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一、离异家庭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离婚率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破裂或者重组。民政部发布“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内地共有310余万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比上年增长8%,粗离婚率为2.3%,比上年增加0.2个千分点,而粗结婚率则为9.8%,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根据民政部提供的自2003年至2012年的数据对比来看,2012年,我国人离婚率增幅首次超过结婚率增幅。从绝对离婚对数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离婚率正在呈加速攀升的态势。有资料显示,我国城市人口的离婚率相对较高。据中国环球网2012年9月的报道,北京市是中国离婚率最高的城市,离婚率为39%;其次为上海,离婚率为38%;第三位是深圳,离婚率约为36%;第四位是广州,离婚率为35%;第五位是厦门,离婚率为34%。研究发现,我国离婚率加快上升的拐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此时间段恰与近年我国入校大学生的出生日期相吻合,而在实际的走访调查过程当中也确实发现,我校近年新入学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中出现了较多的父母离异情况。目前,对于该部分学生的心理疏导仍然处于空白阶段,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以应对近年来离婚率居高不下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笔者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对家庭离异大学生的背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一)父母感情破裂,协议离婚。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具有这种背景的大学生在家庭离异大学生的数量上占相当大的比重。
(二)协议调解无效,法院判决离婚。在日常的心理辅导工作中可以发现,这种背景的大学生数量虽然占据比重不大,但随着入学年份的推移,其数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
(三)婚姻关系并未解除,但父母长期分居,婚姻名存实亡。该种类型并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冷战状态,实际上,他们是处于因为某种原因(大部分为利益取舍问题)而无法协议离婚,而法院判决也无法执行的状态。此种背景的大学生数量与绝对数量相比并不大,但其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却不容小觑。
二、不同离异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查
(一)相同点
对于来自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其心理普遍有一种潜在的自卑感,普遍表示“当时在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曾经因为没有妈妈而被同学耻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愿意多说话”、“更喜欢一个人独处”,等等。可以看出,仅就此一点而言,即使过了很久,父母离异对于孩子的影响依然十分深远。
还有一点具有普遍意义的是,离异家庭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数量出现了有关或者涉及家庭暴力方面的内容,大部分为丈夫对于妻子的施暴,同时,往往伴随着对于孩子(幼年期或者青少年期)的施暴。众所周知,幼年时期所处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影响不仅存在于心理浅层,而且更多的属于潜意识的范畴,这对于其今后对待事情的观点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差异点
第一种背景的大学生表示,父母离异对其影响并不大。而通过更进一步的交流发现,其对于父母离婚的理解程度更大。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其对于婚姻失败的理解与思考较之其余两种要更深入,暂不论其对于婚姻问题的看法是否完全正确,其对于婚姻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明显较之后两种要强。其中的原因同样有待于业界同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种背景的大学生对于父母离婚原因的了解则没有第一种那样深入,更多地停留在法庭判决的文字原因上,对于深层次的原因考虑略显不足,但对由于物质、利益等原因导致的父母离异则表现出了较强的认同感,这部分大学生对于生活条件等物质方面影响的关切最为强烈。
第三种背景的大学生数量虽然最少,但其受到的影响更大。一般情况下,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比之健全家庭的大学生生活能力要强,而这种背景下的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较之前两者就更强。他们对待恋爱的态度较之前两者要更加消极和负面,他们表示“只相信自己”,“只会对自己好”,“人活得自私点没什么不好”,等等。
三、心理辅导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由于离异家庭出身的大学生身份背景比较特殊,而大学对于他们而言属于一个全新的环境,因此,很多的离异家庭大学生选择了正视问题,坦然面对。但由于大学生活是典型的集体生活,其日常接触更多的是来自健全家庭的大学生,因此,其心理难免产生失衡,尤其是遇到同学当中有父母同时来学校探望的情况就更容易产生落差。因此,面对这类学生,就应当重点关注其监护人对其的付出和养育,而且应当让其知道父母的婚姻失败与学生自身无关,而父/母的身份也不会随着婚姻关系的解除而解除,并鼓励其向未对其直接行使监护权的一方通过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等方式多交流,尽量消除其对于另一方因为未直接行使监护权而产生的隔阂和芥蒂。
由于离异家庭大学生大部分由于父母离异而长期跟随父母一方生活,而与另一方更多的是在其行使探视权的时候才能在一起,而婚姻失败的父母对于孩子生活得是否幸福则更加关注,所以,很多离异家庭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会出现更多的谎言,而且很多的谎言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这与健全家庭大学生有着比较显著的差异——而仅仅是一种习惯。在更多的情况下,这种状态也与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关,但究竟存在多少的关联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和分析。但是,在心理辅导过程当中,注重咨询对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对于心理咨询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高校心理辅导过程当中,需要很小心地甄别咨询对象消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便掌握真实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为心理咨询服务。
在辅导过程当中也遇到过因为父母的婚姻失败而对于自己能否恋爱顺利和婚姻幸福产生动摇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要强调恋爱或者婚姻是恋爱双方共同的问题,不因为单个个体的差异而产生实质的变化,并借此机会向其阐述相对正确的婚恋观,尽量降低父母离异对其婚恋观产生的负面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文.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D].河海大学,2004.
[2]李学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3]夏金元.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4]曹露,邢庆?.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5]张海燕.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方式的探讨[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