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大爱情怀下精雕细琢的旋律

  • 投稿你的
  • 更新时间2016-01-22
  • 阅读量466次
  • 评分4
  • 32
  • 0
摘要:陆在易是中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艺术歌曲无论是数量还是艺术成就上所占的比重都十分显著。艺术歌曲作为一种西方的音乐体裁,其中蕴含了独特的艺术色彩和品质,让歌曲有了新的承载体。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将真挚和优美糅合在旋律当中,将时代、社会和民生的心灵作为关注的对象,用歌声和旋律来颂扬情感。在陆在易的手法和结构中,能够感受到他大胆和特色的创新。不论是现代还是传统文化,在他的音乐语言中都能够感受到鲜明的痕迹。本文以陆在易创作中的大爱情怀为出发点,探寻情怀下精雕细琢的旋律创作手法。 
  关键词:陆在易 大爱情怀 旋律创作 手法 
  一、陆在易的创作历程 
  陆在易于1943年出生于浙江的小村庄,自幼学习二胡等民乐乐器的演奏,为其加强了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同时也积累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后在他学习的道路上,有幸得到了贺绿汀的点拨,考入上海音乐院校的附中开始学习,优秀的成绩为他升入本校“保驾护航”。在上海多年的学习经历,让陆在易在最高音乐学府中进行了系统化的学习,并且广泛的触及西方音乐文化,在三百余篇的声乐曲和器乐曲的创作中巩固了作曲技巧。毕业后,更是有机会能够留校任教。直到1972年,陆在易被调任到上海京剧院参加工作,工作期间共参加了十多部京剧的创作,这样的工作状态一直持续到1981年,之后先后在上海乐团、上海歌剧院工作。 
  在陆在易的音乐创作中,对于合唱和艺术歌曲的音乐体裁发展做出重要努力。在新时期的环境的影响下,陆在易在二十年的创作经历中,关注的都是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存亡、家园的归属,将大爱的情怀附着在国家、民族和家园之上,用深情和哲理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音乐主题。音乐的创作风格也跟随着陆在易的经历由阳光赤子的心态转变为忧民国者的心态,这样的转型对于陆在易而言正是划分两个不同时期创作的标志,浪漫的青春活力逐渐蜕变为庄重的悲情沉淀。 
  陆在易创作中变化,与他所处的社会、时代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有着紧密的关联,20世纪60年代正值文革时期,大环境的“萧条”也让下乡锻炼的陆在易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在一个“只能”表达革命、阶级内容的时代中,陆在易将“爱”的描写作为抵抗时代的工具。在文革的洗礼下,陆在易用歌声迎接了属于他的改革开放,国家的强盛、发展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创作也在合唱和艺术歌曲中显现出来热情和技巧,被众人所肯定。 
  二、陆在易的大爱情怀 
  陆在易的大爱情怀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的契机下,国家、民族和家园的“声音”成为了陆在易体现深刻中华文化的取材,在他的音乐语言中,也处处蕴含着对中华文化的“爱”。为了能够展现自己的大爱情怀,在他的创作意识的驱使下,用不同的创作追求来满足意识,从而形成独特的音乐语言风格: 
  (一)大爱情怀 
  改革开放不仅对于国家来说是新的发展,在陆在易的创作中也是新气息的展现。对国家的牵挂成为了他音乐内容的核心,不论是80年代的阳光赤子还是90年代的忧民国者,大爱情怀的意识一直贯穿始终,也正是这样的情怀,使得几十年的创作历程在根本上呈现出统一的状态。所以在陆在易的旋律中,能清晰的感受到对国家的归属和山川的热爱,这种情怀的根源正是对中华情结的传承。当然,拥有大爱情怀的作曲家并不止陆在易一人,不过陆在易寄情于此情怀中的方式与他人不同。 
  第一,对于陆在易而言,内心深处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可撼动的,两者的发展在他的眼中始终是首位,强烈的情感归属和炽热的使命意识,为他的大爱情怀埋下深处的种子。第二,为了巧妙地将大爱情怀诉说出来,陆在易在每一次的旋律发展、音乐语言元素的使用中,按照预先勾勒好的草图,让音乐内容按照事先的安排,一步步走进自己的构图中,找寻出大爱情怀和创作技法结合的有效手段,塑造出专属于自己的大爱情怀的展现方式。事实证明,不论是从宏观的音响效果的角度来感受大爱的诉说方式,还是从微观的音乐元素的使用角度来体会大爱的描绘方式,都能够看到陆在易对于大爱情怀从根源的属性上和外在的表达上的体现。 
  (二)创作追求 
  不论是在何种音乐体裁和作曲家的创作下,都会依照内心所属和一定的美学规范来进行创作,在陆在易的音乐语言中也不例外。陆在易对于体裁的把握和美学规范的遵守,是实现个人创作追求的有效助力。在他的音乐线条中,首先是将其作为情感寄托的载体,即便是要表现大爱情怀,也是陆在易以个人亲历后的体验来完成情感的寄托。其次,将诗词作者的文学作品作为歌曲创作的源泉和素材,将歌词中的音乐性和歌曲中的文学性结合在一起,让音乐作品在文学和音乐双重文化属性中完成表达。然后,为某一特定的声部进行创作,不同的音区对旋律的呈现效果不同,在低音区更利于沉思,在高音区更利于抒情,旋律线条在音区中的游走,经过陆在易的控制游刃有余。第四,为了加深旋律的表达效果,陆在易十分重视伴奏的功效,在他的歌曲中,伴奏与主旋律是融为一体的,在创作中同时构思如何发展这两个线条,从存在意义和价值上改变传统伴奏的作用。不同作曲家在旋律中展现大爱情怀的方式不同,对陆在易而言,在内心的民族归属感的号召下,按照美学的规范约束所展现出来的创作追求,正是展现独特风格的重要步骤。 
  (三)独特风格 
  陆在易根据中国的特色和中华文化的情况,在创作题材和技巧等方面学习新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同时还适应了不断更新的审美要求。以大众群体的审美作为出发点,将群众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发展折射到音乐线条当中,同时这些音乐作品表现大众文化之余,也在有意识或者潜意识中加入了本人的性格反映。在全面化的安排和构架中展开歌曲的创作,不论是创作歌词还是选用诗词都十分谨慎。用文学化的歌词文本来表现蕴含思想的内容,让音乐的文学性得以释放,另外在和声进行和织体编配的进行上,都是为了让大爱情怀和创作追求更为立体化。也就是说,即便是乐曲结构十分简单,但其中依然会蕴含强烈的情感变化,具备了抒情和民族文化表达的能力。西方作曲技法、传统创作模式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使得陆在易的音乐线条具备独特的风格,艺术色彩在自然、流畅的创作中有所展现,让大爱情怀在他的音乐语言中尽情表达。三、精雕细琢的旋律创作 
  旋律是歌曲中最直白的音乐语言,歌曲内容的展现也最容易凭借这个元素表达出来,因此歌曲传递信息的关键正是旋律的发展。旋律的线条在优美和流畅中拉开展现歌曲内涵的帷幕,将风格特征附着在旋律上。 
  (一)民族韵味 
  在精雕细琢的旋律创作中,陆在易首先展现出来的是民族韵味。在乐曲《桥》中,将沪书乡调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加入到线条中,将苏南地区的民歌中所特有的装饰音和润腔方式融入到旋律中,使旋律具备了表现水乡韵味的能力,音符之间的韵味显而易见。在《我爱这土地》中,陆在易为了展现带有中国语言中的发音强调所特有的吟唱味道,使用了特性的二度音程。同时又将级进形态下的旋律和特性二度音程结合,强化了中国式的吟唱韵味,也让旋律以此展现与歌词一样的话语性,诉说故事。《彩云与鲜花》同样也是民族韵味浓郁的乐曲,音乐在主音和弦的三音列夹杂在特殊的音型将边塞民族色彩附着在边塞姑娘的率真性格中。 
  此外,在其他的乐曲中,也能够看到陆在易的对民族韵味的展现,同时也展现了他处理民族文化的方式。陆在易的创作,总是以民俗文化和民族音乐作为文化背景,渗透到西方技法之中,让乐曲在西方和声和织体安排中,展现民族韵味的巧妙之处。 
  (二)民族归属 
  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就是民族化了的音乐,将中国大众的生活模式和情感状态嵌入其中,使得陆在易对民族的归属感有了居所。在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外来艺术歌曲这一体裁与中国文化的移植,而是巧妙、灵活的使用民族音乐元素,将民俗文化和情感注入其中,让音乐文化体现自己的民族情感和归属。陆在易继承中国传统歌曲的创作方法,并且通过西方技法将创新的意识和传统的文化糅合在一起,将个人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刻烙印反映在每个音符和节奏中。《家》和《望乡词》这样的音乐,是陆在易表现在外奔走的游子对家园的眷恋的乐曲,旋律中的“缠绵”气息正是为了表现游子对家的依依不舍。《桥》和《彩云与鲜花》这样的音乐,是陆在易表现对祖国美好风景和河山赞扬和热爱的乐曲,旋律中的“热烈”情绪正是为了展现河山的壮观和美好。《祖国,慈祥的母亲》这样的音乐,是陆在易表现中华儿女的归属感的乐曲,这些乐曲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展现民族文化,都展现出陆在易强烈的民族归属感。 
  (三)时代气息 
  在精雕细琢的旋律中,陆在易将音乐发展建立在民族归属之上,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韵味,同时也将时代的气息也融入其中。《祖国……》《桥》等作品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此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新气象为文化的发展也带来的新的契机。人们从所处的社会环境到心境的状态都洋溢着新气息的景象,陆在易在这个阶段的创作题材上,都是在赞扬河山和歌颂祖国的繁荣。《家》《望乡词》等作品创作于21世纪初,此时的国家在一步步发展,在外游学的学子也十分关注祖国的前途,因此受到这时代气息的熏陶,陆在易此时的作品通过沉稳的线条来思考现实。不论是哪个阶段的创作,都能够感受到时代气息的注入,陆在易对这个元素的展现,也是对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体现。 
  (四)淳朴情感 
  音乐语言具备特殊的“语义性”,能够以独特的方式来承担音乐内容的描述和故事的叙事。在陆在易的旋律中,生动的音乐语汇为形象的塑造和音乐内容的表达提供展现情感的能力。他的创作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更将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发展作为“掌控”自己创作的重要因素。这个“掌控”的原因渗透到作品中,就是自然的线条、没有过多加花旋律,用质朴的旋律传递真挚的情感。《彩云与鲜花》在边塞的音乐元素中将活泼的少女形象和质朴的性格塑造出来;《望乡词》在庄重的情绪中诉说盼望台湾同胞归来的希望。 
  不论是哪个时期创作,陆在易都将大爱情怀附着在精雕细琢的旋律之上,在歌词、和声以及织体安排等方面,将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成为独具魅力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居其宏.胸怀大爱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J].人民音乐,2004,(11).
  [2]张琴.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J].音乐创作,2009,(03). 
  [3]颜佳玥.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风格特色与演唱处理[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4]王惠琴,李彦荣.谈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创作[J].中国音乐(季刊),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