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社交网络工具对成人教育的影响初探——以微信和百度百科为例

  • 投稿念潇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408次
  • 评分4
  • 66
  • 0

段冬利

摘要:终身教育观念的大力推广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的看法及对成人教育的理解。在此背景下,各种社交网络工具也被广泛的运用到成人教育中。阐述社交网络工具对知识获取方式的改变及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分析微信和百度百科等新兴的社交网络工具对成人教育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社交网络工具;微信;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段冬利,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49-03

信息技术及其衍生出的社交网络工具,以其特有的交互性、虚拟性和生动性,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1]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用来对教育和学习进行辅助,用于对教学资源的查找以及重新对计算机进行工具上的充分利用。[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模式的疑问日渐加深,越来也多的人呼吁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得以进入教育领域,

社交网络工具在今天已经几乎深入到我们社会的每一员和各个角落,对我们的教育和学习产生了很多革命性的影响,其中在我们成人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影响体现在:改变知识获取方式和传统师生关系

一、社交网络工具对知识获取方式的改变

关于知识的定义,众说纷纭,柏拉图(Plato)认为,知识就是被证明为真的信念,只有通过和他人的对话,才能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3]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知识这一概念的理解已经远非柏拉图(Plato)时代那样,唐斯(Downes)提出:“从杂乱无序的经验之中提取出的有条理的经验,就是知识。”盖伊(Guy)认为,知识究竟是什么取决于权威的判断,而这些权威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对知识给出全面的定义。[4]利奥塔在他的著作《后现代状况》中,对当今世界的知识概念变化的必然性,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对当今社会中知识所处的地位以及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知识是如何变迁的这些问题给出了详细的论述,他提出“知识的商品化”这个概念,认为当今社会,人们并不把获取知识本身作为最终目的,知识已经成为可以进行买卖并且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在信息时代,知识已经不是由政府以及过去的权威机构大学决定,知识的有效性取决于它对社会的有用性。[5]

正如马克·普伦斯基(Marc Prenski)提出的“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这两个相对应的概念。[6]他认为“数字原住民”就是那些从出生就已经习惯有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陪伴的一代人,他们喜欢用各种技术手段快速及时接收信息,他们热爱技术,熟谙技术,喜欢用技术去解决问题。而相对于这样一群人的就是“数字移民”,他们出生年代早于“数字原住民”,已经情愿或者不情愿地适应了这个数字世界,并且将各类数字工具运用到生活当中。虽然关于这两者的划分界限颇有争议,主要是因为“数字原住民”目前所在的这个数字世界其实是由“数字移民”创建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部分从事成人教育工作的老师实际上是属于“数字移民”这个范围的。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移民”开始接受成人教育,传统的教学策略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卡维科(Kvavik)的调查研究表明,72%的学生支持在课堂中大量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2.2%的学生赞成网上授课,只有2.9%的学生喜欢没有任何现代技术辅助的授课方式。[7]可以看到,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不可避免的将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将从老师转向学生自身,当由学生自主决定学习目的,自主控制学习的进程时,教师已经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目前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只是给学生提供指导。

在社交网络工具的便利条件下,人们更关注从建构和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待知识,认为知识是学习者自己创造的,这种对知识的看法实际上摒弃了传统的由学科老师主导的课程,而倾向于创造一种学生自主决定学习进程的课程,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先前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和同伴的交流合作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收集信息,和团队成员互相交流看法,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逐渐接近知识创造的核心,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位引导者。这里,知识是被建构和创造而非简单地传递,这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合作学习,正是许多学者所推崇的新的知识的获取方式。

二、社交网络工具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

以社交网络工具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知识获取方式的改变以及更多的“数字原住民”进入学校领域,这无疑会给传统的师生关系带来改变,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教师主体地位的影响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丧失了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消极听从教师的指挥,长此以往,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社交网络工具环境下,学生不但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共享学习。这就使学生摆脱了单项授受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显现。同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民主气氛也会越来越浓厚,师生之间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平等。[8]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教师要充分发挥“知识的筛选者”的作用,指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中有效地、有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和学习,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二)对师生情感关系的影响

传统教育的一大优势便是师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直观感受到学生的困惑和需求,因而,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也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培养。而在社交网络工具环境中,教学过程更多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间接的交流,这样做,一方面,突破时空限制,更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沟通,但另一方面,教师无法直接面对学生本人,对屏幕后面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无法准确把握,师生之间缺乏心灵上的沟通,缺乏精神上的交往和共识,缺乏传统教育中师生面对面的言传身教,这使得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沟通受到阻碍,心理距离拉大,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教学的效果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三)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传统教育更关注标准化教学,对任何问题都寻求标准答案,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思维沿着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轨迹进行“求同”的发展,不求创新,忽视个性。在社交网络工具中,这种压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被取代,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的去学习,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点,进行创新性学习,促进学生“求异”的个性化发展。基于这种背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注重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三、社交网络工具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

如上所述,社交网络工具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为传统师生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各种社交工具,比如微信(wechat)和百度百科,它们的使用,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利。

(一)微信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在成人教育中,师生间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很难有机会进行学业上的交流和探讨。这种情况下,想要有效的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非常困难,并且这种师生关系也不利于其余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9]因为成人教育对象一般会面临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常常顾此失彼,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和学员之间的沟通比较困难。而微信这一平台,则能够帮助师生构架起一座心和心沟通的桥梁。通过微信,学生可以实时和导师进行交流,向导师倾述自己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微信,导师也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积极主动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微信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成人的课程一般不是全日制的,这种学习形式,会大大减少成人学生和其他同学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而微信平台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微信的朋友圈中,他们可以看到其他学生的各种消息,并且还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点评。朋友圈就是各个学员一起对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中的点滴进行分享的平台。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各个学员还可以就各自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获得的心得一起进行分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10]

(三)百度百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百度百科是由互联网用户参与编写,自由、开放的在线百科全书,也是对知识社会条件下用户参与、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生动诠释。百度百科的普及也促成了其它计划,例如百度搜索、百度知道的产生,虽然对这些所有人都可以编辑的内容准确性的争议从未间断,但是,它所列的条目是要接受管理员的审察的。因此,它内容的准确性还是有保证的,并且,所有内容都可以自由的分发和复制,真正实现了全民共享信息资源。

微信和百度百科这些社交网络工具非常重视使用者的参与和沟通交流,正是这一点使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认为,这些工具的使用,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任务只是为学生设置一个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并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这种形式有助于实现课堂之外的深度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换对事情的看法,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阅读习惯,这对于教育的发展,无疑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莱姆(Lamb)所说,变化一直存在,对成人教育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这些代表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交网络工具充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创造一个更为开放的教育环境,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和成人教育的完美结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曹海成.浅谈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6):25.

[2]单喜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4):53.

[3]Downes,S.What do we know about knowledge?Leanscope,Australia Flexible Learning Framework[EB/OL].http://www.downes.ca/cgi-bin/xml/papers.cgi?format=full&id=13,2003.

[4]Guy,T.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a discussion on knowledge,power,and presence[J].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2004(2):142.

[5]Lyotard,J.The Post modern Condition:A Report on Knowledge[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4.

[6]Prenski,M.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J].On the Horizon,2001(5):3.

[7]Kvavik,R.Convenience,communications,and control:how students use technology,in D.Oblinger and J.Oblinger(eds)Education the Net Generation,Educause[EB/OL].www.educause.edu/educatingthenetgen,2005.

[8]沈晓婷,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课程类型的重构——基于信息技术教育对师生关系影响上的思考[J].科技风,2012(19):205-206.

[9]胡艳红.成人网络教育中师生沟通相关问题研究[J].华章,2014(1):126.

[10]童辉.成人教育中微信的服务功能分析[J].时代教育,2014:(9):94.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