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
摘要:工作知识是契合企业工作情境的、具有提高生产力水平价值的知识,包含专业理论、实践过程、经验方法和设备工艺等多方面的知识。基于工作知识的基本含义解读,本文旨在诠释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转化生成的企业环境条件和企业学习机制及其基本环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工作知识;知识能力;转化;生成;企业学习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的教育学分析”(项目编号:HB14JY072);201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内涵、目标定位及培养途径研究”(项目编号:2012GJJG031)
作者简介:张弛,女,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7-0034-04
工作知识是企业劳动者实施生产活动的过程性规律[1],是适切于企业工作事务情境的总结性经验,是职业事务与生产(工程)环境性因素相联系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工作知识成为经济活动领域中最为活跃并稀缺的资源要素,是企业劳动者形成知识能力的基础,备受企业界关注。通过企业学习的合理化机制,企业劳动者的工作知识逐渐形成技能、技巧、诀窍、经验、洞察力等能力要素[2],建构结构完备的知识能力。[3]基于工作知识的基本含义解读,本文旨在诠释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转化生成的企业环境条件和企业学习机制及其基本环节。
一、工作知识的含义
(一)工作知识的概念
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属性和关系的投影[4],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经验和智慧思想,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5]知识是事物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的综合,是主体思维认识与客体变化活动的统一[6],此统一性联系成为甄别知识的标准。[7]基于知识体系结构的多样性认识,知识的类别划分存在多重标准。[8]波兰尼在1962年首次提出隐性知识概念,以显性与隐性维度划分知识类型[9],这成为影响为最深远、应用最广泛的知识分类标准。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指出,以经济贡献率为分类依据,知识由可编码的事实知识和规律知识、意会性的技能知识组成。[10]布卢姆将知识分类为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11]
工作知识是契合企业工作情境的、具有提高生产力水平价值的功能性知识[12],涉及职业工作的专业理论、实践过程、经验方法和设备工艺等多方面的知识。[13]在知识经济和后工业的双重时代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具有高频度的变化性,因此,工作知识处于动态生成状态[14],不再基于传统的知识分类系统,企业场域的工作过程实践给予工作知识更多维度的诠释。[15]
根据工作过程逻辑,工作知识将相关的原理与理论智慧在企业场域中进行经验应用与实践创新,有机生成并合理建构相关知识。[16]工作知识的概念要义包括如下三方面:首先,工作知识是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功能化整合,能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良性的工作成绩和效应[17];其次,工作知识是显性和隐性知识形态在工作行为中的完整意义建构与提炼表征;再次,工作知识是围绕企业生产任务目标而构建的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综合结构。[18]
(二)工作知识的分类
工作知识分为关于企业工作的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1)工作的事实性知识。工作的事实性知识是关于企业工作任务事实的诠释性规则和理论性认知,包括客观的、明确的、基础性的、理论性的、前提性的、与实践情境无关的事实规定与秩序的概念系统,常以确切的语言和公式符号表述的“是什么”的知识。[15](2)工作的方法性知识。工作的方法性知识是处理工作事务能力的基础,是分析、决策和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19],即基于工作事务情境的联系和理解,做事的经验性方略。[11]工作的方法性知识包括学科方法和学习方法。(3)工作的价值性知识。工作的价值性知识是关于工作任务缘由和意义的知识,是通过体验、反思实践工作而得到的感悟性经验和价值创造,指导企业劳动者未来的职业工作行为并提供价值导向性的动力支持[8],形成社会职业的行为范式和价值取取向。[14]
(三)工作知识的特性
工作知识具有如下特性。
1.转移性。企业在价值创生环节中,知识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传递和累积,工作知识成为企业价值创生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知识的转移性更多体现于知识向人力资本的转移过程,及知识资源在企业组织内外部的不同人员和不同时间的传递和接收,并结合源知识转化为新知识。[20]
2.复杂性。通过文字、图表、语言等信息化载体传播知识本体的释义性信息的过程,需要克服复杂环境的非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在不同的理论范畴或整合性系统内,不可分割的知识单元数量越来越多,工作知识的接收者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才能达到一定的知识理解程度[21],这都表征着工作知识转移的难度越来越高[18],提升了工作知识的复杂度。
3.内隐性。企业工作知识的内因隐性是指难以用文字和语言等外显性的途径载体表示和传播,需要以经验性和实践性的操作去习得并传承。工作知识的内隐性表现为两个方面:(1)技术构面——无法用程式化和公式化的可编码表达方式传承的技巧性经验;(2)认知构面——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思维惯性、嵌入心智模式的知觉、素养与精神。工作知识的内隐性反映在“干中学”和学徒制等知识传递形式中。[15]
4.系统性。企业工作知识的系统性体现了转移知识与源知识、在相关领域的联系及其密切程度,工作知识的系统性越高,其辅助牵连领域和内涵解释性领域越多,此种工作知识具有扩散化转移空间,即工作知识系统性越高。与此同时,系统性较高的工作知识,依存于一个高度的整合性系统,并与人和技术形成模糊性因果关联,若降低工作知识在系统内的可模仿程度,则导致系统成功率降低。因此,工作知识的系统性应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范围。[5]
5.整体性。工作知识的整体性是指感性和理性的持续性、理论联系实践的统一性、目的与过程的统合性在人们活动中的整体性发展,学校和企业中的各种教学形式,应根据工作知识的整体性与个人“直接的行为”与“情感反应的内容”相互融合,组织知识的学习和接纳。[19]
6.交互性。人与环境分别作为工作知识的主体和客体产生交互作用,即交互性。在工作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学习者改造并创造知识,工作知识的产生源于主体和客体交互过程中达成的统一结果。[7]
7.连续性。工作知识是逐步探索得到的认识结果和智慧资源,并成为下一个探索循环的起点[6],即知识的循环连续性。
8.实践性。工作知识是人们在探究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确切理解与认识,实践行动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活动[22],工作知识和行动相结合才具有实践性意义,需要与学习者的已有生活经验相互组织进而共同建构。
9.个体性。工作知识是个体求索求知的参与性过程,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工作知识体验的意义差异。
10.工具性。在人的经验性和反省性思维活动中,工作知识是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智工具,其工具性表征为改变事物结果的功效。
二、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转化生成
基于工作知识,企业劳动者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将工作知识转化生成知识能力。知识能力,是企业劳动者所具备的知识性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能力动量,是知识与能力在企业组织内外的布局、调配和重构,是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潜能和动态竞争力的单元。[23]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价值链整体而言,知识能力是企业独立的创造性价值体现,被称作“企业基因”,企业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决定着企业的整体价值特征。
(一)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
在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过程中,通过劳动者的思维创造,工作知识逐渐从原理固化形态转化为技艺与技能的实践化形态。在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过程中,工作知识的本质属性发生变化,生成具有思维理性和逻辑关联的能力,以劳动者为载体,在企业生产中释放出巨大的显能,进而促成劳动者知识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发展。企业环境和企业学习积极影响了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发展生成。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转化生成,如图1所示。
1.知识能力的表态。知识能力包括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和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两种表态,二者是相关的工作知识在企业学习机制下发生价值功效而形成有机化的能力整体。
知识能力的表态之一是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是指企业劳动者在企业组织环境中有效利用基础性资源进行实践生产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对知识资源、人员、设备和材料的识别知识与利用能力逐渐提升,形成一定水平和系统结构的知识能力。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包括知识资源、结构资本、沟通能力以及组织文化等。提升个体劳动者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是企业整体知识增量的必要性基础和发展性路径。
知识能力的表态之二是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是指企业劳动者对组织环境内外的资源进行调配管理,与此过程相关的知识使用能力和信息沟通能力。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使劳动者与企业环境形成必要沟通,识别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借鉴其他劳动者的有益经验和实践典型能力构型,促进个体工作开展,引导企业的整体价值创造并保障企业的稳态发展。[24]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具有潜在的和现实的能力性质区分,包括原理信息的共享能力、工作流程信息的重构能力、原理工艺的创生能力和熟练技艺的交流能力等。[25]
2.知识能力的生成条件:企业环境。工作知识需要企业环境的良性保障和条件,才能逐渐转化生成为知识能力。知识能力是与企业环境相匹配生存、发展的结构体。[26]在现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下,工作知识得到企业生产的关注,成为企业不可替代的效益增长点和重要的生产力资源。随着企业生产和设备升级,工作知识不断经历获取、应用、转化和创新等价值创生活动[20],企业成为工作知识的组织形态和依存场所,使工作知识衍生为能力要素。同时,工作知识为企业生产和销售系列环节作出价值供给。因此,知识全球化对现代企业的竞争力要求提升,促使着企业的发展能力和战略管理水平突飞猛进,这为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提供了更为稳定和积极的环境保障。
3.知识能力的生成机制:企业学习。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转化生成,有赖于企业学习的有效促进作用。企业学习是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和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与企业环境的交互性关联,是企业根据知识积累和分析而设计的产学一体化组织结构[27],从而保证企业劳动者的工作知识获取,迅速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动态。
企业劳动者的企业学习是将生产活动、工作知识积累和知识能力转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如分散式学习、工学整合式学习等符合“干中学”机理的产学一体化学习。一方面,基于劳动者的认知状态,企业学习引导学习者将体现性的显性工作知识进行理性分析编码,逐渐形成理智性工作知识,进而促进关于基础资源的知识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基于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企业学习促进学习者在集体氛围中寻找个人的价值位置,将整体结构化的工作知识挖掘出来,形成个人工作岗位需要的、关于信息运行的知识能力,使劳动者个体化的知识能力成为企业组织的整体性发展能力的必要嵌入部分。
(二)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转化环节
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的生成,需要经过工作原理规范化、工作规程流程化和工作技艺熟练化等三个必要阶段。
1.工作原理的规范化环节。工作原理是工作知识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存在形态,是基于科学与技术的原理性经验。通过企业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创新,工作原理的规范化环节将工作知识转化为原理性质的工作规范,这是工作知识的基础性转化环节。在工作原理的规范化环节中,工作知识与企业场域及其生产设备相互结合,动态生成创新型原理。
2.工作规程的流程化环节。工作规程是企业组织生产行动的既定规则。在科学技术原理基础上,工作规程的流程化环节对工作知识的实践化和工作过程的程序化作出规定,是工作知识在企业场域中转化的关键环节。处于不同产业体系的企业劳动者,面对工作知识的实践流程各不相同,其工作规程的流程化环节受到区域经济的影响,呈现出特色的生产过程性规律。工作规程是工作知识向实践生产力转化的形态,对于企业劳动者而言,具有实际操作价值。
3.工作技艺的熟练化环节。工作技艺,是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在流程化的生产过程中获取的熟练化经验。企业劳动者按照工作规程进行生产实践过程,逐渐熟悉生产工具并熟练驾驭生产设备,合理控制基础资源的使用量,创造并改良生产工艺。在现代企业生产组织方模式中,工作技艺的纯熟是生产效益的保障,是技能创新的起点,工作技艺的熟练化环节是工作知识向知识能力转化生成的必经环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John Dewey.Reconstructionin Philosophy[M].Boston:Beacon Press,1957:14.
[2]Nonaka Ikjurio.The Concept of “Ba”: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3):40-54.
[3]王秀红,孙凤媛,周九常.员工隐性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3):161-165.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25.
[5]疏礼兵.组织知识、知识分类和知识特性[J].情报杂志,2008(1):76-79.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62,204.
[7]陈家斌.杜威的知识观及其教育意蕴[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1):40-43.
[8]范敏.指向教学行为转变的知识分类:一种分析框架[J].教育科学,2013(3):40-44.
[9]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Toward a Post Critical Philosoph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1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杨宏进,薛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5.
[11][美]B·S·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罗黎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9-85,28.
[12]Colin Symes.Working Knowledge:Productive Learning at Work: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ERIC Clearinghouse,2000:66-125.
[13]和震.构建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7(2):5-6.
[14]吴刚平.知识分类视野下的记中学、做中学与悟中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3(6):10-17.
[15]Roger S.White.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1(4):396-397.
[16]徐国庆.工作知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59-63.
[17]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47-149.
[18]Lesley Farrell.Knowing a world in common:The role of workplace educators in the global production of working knowledge[J].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3(1):3-18.
[19][美]杜威.教育学文集——智育[M].沈剑平,唐晓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8,241.
[20]王海芳,茅宁.知识形成战略的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72-76.
[21]Reed R,DeFillippi R J.Casual Ambiguity,Barriers to Imitation,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15):88-102.
[22][美]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M].徐崇清,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46.
[23]宁烨,樊治平.知识能力的构成要素:一个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0(12):96-103.
[24]Cohen D,Levinthal W M.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1):128-152.
[25]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185-203
[26]宁烨,樊治平.知识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80-85.
[27]Dodgson M.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Review of Some Literature[J].Organization Studies,1993(3):375-394.
[责任编辑 曹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