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幼师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

  • 投稿虾说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958次
  • 评分4
  • 35
  • 0

陆霞

摘要:从幼儿教师工作实际出发,全面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幼师生“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以期通过职前培养与职后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幼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可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幼师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信息素养

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标准》的幼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95)

作者简介:陆霞,女,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19-03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教育信息化使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方法、手段、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1]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初始环节,幼师生正面临着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幼教专业的公共课,是培养幼师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然而,笔者深入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模式传统、单一;教学内容与幼师生实际需求脱节;考核形式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因此,必须从幼儿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其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从而培养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工作需要的合格幼师生,并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分析

学前教育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到课程设置、管理方式都有别于其他阶段的学校教育,这就对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一)教育教学工作

学前教育教材不统一且更换比较频繁,而幼儿园课程的课型既有针对某一具体领域的,如美术课、音乐课等,也有将几个领域综合起来的综合型课程。这就意味着要想上好课,仅靠教材是不够的。幼儿教师必须能够通过书本、网络等媒介搜集相关素材协助备课,并能够根据需要制作课件。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搜集、分析及整合的能力,以及具备课件制作能力。

(二)班级管理工作

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复杂而琐碎,幼儿教师经常要收集、统计各种班级活动信息并及时进行处理。除了班级内部管理,“家园共育”也是幼儿园的一大特色。很多幼儿教师会通过QQ群、校园网等数字化平台与幼儿家长交流,从而传播科学的育儿知识,促进班级管理。因此,幼儿教师还要有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2]

(三)自身专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迅猛,要求工作在学前教育第一线的广大幼儿教师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从教能力,从而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成为具有批判反思能力的教师。[3]因此,幼儿教师必须要有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应能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二、幼师生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在调查分析幼儿园一线教师信息素养需求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

(一)调整课程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用主要体现为:满足幼师生未来职业的潜在需要,为将来从事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准备。基于此,可将课程目标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能够熟练使用office常用办公软件;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信息;能够熟练使用电子邮件。

2.能力目标。具备基本的信息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具备使用典型的应用软件和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分析、利用信息及与他人交流的基本能力;能使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传递教学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具备初步构建基于信息资源的学习环境的能力。[4]

3.素质目标。能够意识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有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工作的愿望;有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信息道德,在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过程中要恪守一定的信息道德。

(二)确定课程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面向一年级师范生,是后续“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的基础。在确立“计算机基础”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基础性原则。要选择学科中较稳定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对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组织,力求教学内容精练、简明,通俗易懂,切中要害。(2)师范性原则。必须充分关注学生未来为学前教育服务的特点和需要,教学内容要贴近学前教育的实际状况,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基本技能。(3)发展性原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课程内容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新发展,把最新的信息、最前沿的观念贯彻到教学内容中去。[5]

在把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确定为表1所示的模块内容。

(三)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是学生接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第一场所,教师应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努力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有针对性地应用各种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切实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1.导学与自学相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本课程的信息容量越来越大,采用传统教法已不可能完成如此大信息量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讲授要点、难点,为学习者构筑知识框架的“导学”与“自学或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列出章节的讨论题目,并提供与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从而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获取信息的过程。[6]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有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对理论性、系统性强的知识内容,如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可采用“课堂讲授+热点问题专题研讨”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感悟与思考中加深对计算机技术的理解;对强调应用能力的内容,如word的使用、Powerpoint的使用等,可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通过展示、分析、评价与修改实际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技能与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能力。

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7]比如在讲到网络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前教育网站;在确定学习主题后,可引导学生学会获取有关的学习资源以及掌握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的大量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4.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为使教学更具实用性,学校始终跟幼儿园保持密切联系,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合作形式:(1)每学期的教育实习活动。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学前教育,了解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教师为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实践任务,如:撰写调查报告、制作课件等,让学生提前感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幼教工作中的重要性;(2)与幼儿园实现资源共享。幼儿园的优秀教案和课件可以作为教师上课的好素材,而学生根据幼儿园要求所制作的课件,又可以满足幼儿教师上课的需求。这种教学与幼儿园工作的紧密合作,使“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内容既应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协作能力及实践能力等。因此,评价方式采用“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主要为考勤和每堂课的综合表现)+实习成绩(30%,主要为表1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期末考核(50%,课件制作)”方式;同时,小组合作一直是本课程的重要组织形式。除期末成绩由教师直接给出外,在平时成绩和实习成绩中,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采用上述措施,学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增加了,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改革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小组协作学习时,可能出现部分同学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评价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中,偶尔会出现“人情分”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因此,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对于幼师生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改革,还应结合实际,继续进行深入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雪梅.海淀区幼儿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方案研究与实践[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3]王永军.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初探——以安徽省委机关幼儿园为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金明.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信息素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5]钟启泉,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张玉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与实施[J].机械职业教育,2015(1):38-39.

[7]陈向平.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的瓶颈与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49-152.

[责任编辑 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