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电子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

  • 投稿菜花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903次
  • 评分4
  • 33
  • 0

余振标,李占琪,黄春平

摘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针对电子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其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基于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利益驱动、教学生产相协调、考核评价等关键机制,从而保证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电子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项目“2013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编号:20130201119);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央财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及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YB1306)

作者简介:余振标,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路与系统;李占琪,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电技术、教育教学管理;黄春平,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声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1-0061-04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对此,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已形成广泛共识,并积极进行了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使学校的实训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目前,各地高职院校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状况,探索了各类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模式,使工学结合变成了一种常态。但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际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对运行管理等问题的认识还不足,尚未形成良好的机制,使得要真正落实好生产性实训还存在较大问题。本文主要根据电子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分析和探索如何建设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及其管理运行机制。

一、电子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现状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类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电子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加大。电子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装配制造、检测维修、采购销售、技术支持与管理等岗位工作。这一行业岗位群要求毕业生具备专业理论够用、实践技能强、适应上岗时间短等特点,而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人才培养,应该能够满足此类要求。但是,电子类生产型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电子产品批量生产过程中一般严格要求定岗定员管理,对于岗位流动性有严格限制,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全岗位锻炼,从而导致诸多教学环节均仅限于参观实践。因此,要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在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合理的运行管理模式。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

(一)学校主导运行管理模式

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建设,并以学校为主进行组织生产和实训,基地的管理一般由学校系部领导负责,安排专职教师并聘用兼职教师开展实训教学和生产活动,通过接受产品生成订单、承接外包项目使基地获得经济效益。这种运行管理以实现实训教学目标为主,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并使生产与实训能够较好地协调;但这种模式下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稳定,基地的消耗大、效益低,持续发展难;同时,还会存在只有校内教师进行实训教学指导的状况,使实训效果达不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企业主导运行管理模式

实训基地的前期建设工作主要由学校完成,后期的运行管理以承包的形式交给企业负责,实训场地、设施等硬件的维护,生产实训耗材的准备等,都由企业承担。如此一来,学校不仅可以节省日常运行费用,还可从中活动收益。但是,企业以追求营利为目的,不会注重学生的实训质量,大多是让其从事简单的重复劳动,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

(三)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模式

分别由企业和学校委派人员组成管理与教学的团队,共同负责基地的运行。这种模式的双方合作比较紧密,生产与教学关系处理较好,能保证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效果,满足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责权确定与利益分配上,校企间容易产生矛盾。因此,这种模式只适宜短期内合作,不适合长期进行。

(四)股份制经营管理模式

实训基地由学校与企业合资共建,成立股份制公司一起经营管理。该模式可以集中双方的资产、人才等资源,明确产权责权,并形成健全激励与监督机制,能实现基地的长效发展。即生产性实训基地相对独立于学校和企业之外,特别是在财务账目、利益分配上独立,从而使合作矛盾少,基地运行管理规范,保证了长期有效发展。当然,要寻找合适并愿意合资共建股份制公司的企业并不容易,同时,国内目前尚无成功建设经验可资借鉴。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开展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同时,具备教学实训、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功能,[2]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由于国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作用不能充分的发挥。在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中,存在以下一些需要研究思考的问题。[3]144

(一)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学校追求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教育效益,在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并允许一定的资源消耗;而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要保证产品的优良率,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并往往会忽视教育功能,采取各种措施或借口拒绝学生实训,或者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重复操作,从而降低了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效果。

(二)教学规律与市场规律的矛盾

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开展的,并且要求相对稳定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生产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改变,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受其影响,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若片面强调满足生产的需要,容易导致生产性实训基地变成纯粹的生产工厂。

(三)实践项目技能与实际岗位能力的矛盾

如果学校在不具备师资、设备等条件下,盲目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生产项目,其效果令人担忧。生产性实训项目以企业生产任务为中心,实训内容是随时改变的,这将导致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和项目。对专业教师来说,长期的从教基本上是脱离生产实践的,他们对胜任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性教学不存在问题,但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强的职业教学,就不一定能胜任了。在开展实训教学中,如果不能很好地选择和设计实践项目,就不能较好地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运行评价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基地有效运行的保障,但是,不少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运行过程中缺乏细化的、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缺乏对教师生产性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指标;缺乏反映企业能工巧匠教学水平的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缺乏对学生的生产安全、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实训效果的评价;缺乏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社会效益的监督及学校的质量监控制度,等等。这些运行评价体系的不到位,将造成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只是“走过场”,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效果也难以衡量。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的关键机制

笔者认为,解决好上述前两个问题是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长效运行的关键。首先,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可能会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它们在实际运行中是没有统一的共同利益的;其次,学校要配合企业的生产,企业才愿意合作,但生产随市场需求而变,安排学生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以维持生产性实训基地有效的运行存在着较大难度,因此,必须要构建好一些关键的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一)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生产性实训基地涉及“政校企行”多方利益,其有效运行需先建立好相关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实践运行中,职业院校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希望通过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推进教师培养以及专业与课程资源建设;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关注未来稳定的企业用工来源、技术支持、员工培训,引进先进的技术、合作科研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行业组织则是联系企业、政府、职业院校的重要桥梁,其目的是为企业及职业院校提供指导,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只有实现科学的运行管理来满足各方不一致的利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明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法律地位。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教育和经营的双重职能,它既是一个教学车间,为教学服务;又是一个生产车间,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营利的基本保证,但营利目标还是要服从教育目标。基地的利润部分要按合同比例用于补贴实训的损耗、改善实训环境;基地还增加了接受学生实训、教育和指导学生等教育义务。基地的特点如此复杂,要想进行良好的运作就要靠政府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导、推动和协调作用。各级政府可依据现行的教育法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细化校企双方权利与义务,通过减少财政税收等方式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同时,要健全利益保护机制,约束双方的投机心理和不法行为,使得校企合作良性循环发展,以促进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利益驱动机制。要逐步构建利益共同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政府和行业组织要引导学校和企业树立正确的利益价值观,打消投机心理。高职学校不能只是为了在项目申报、办学水平评估验收等工作中得到政府财政支持而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也不能只以营利为目标,而忽视基地的教育功能。二是尝试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股份制生产性实训基地,并成立由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来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校企双方的决策机构能较好地化解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实现校企合作从“协议式”向“股份制”彻底转变,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共建利益共同体。[4]

3.做好为企业服务的工作。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还普遍存在“校热企冷”的情况,实训基地的发展阻力较大。解决企业被动,学校应先主动,可从多方面为企业服务。如:帮助企业进行高新企业申报、产品申报等工作,争取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利用校内人才资源、专业技术等优势,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产品开发、企业的员工培训;甚至在企业急需用人时,灵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等。

(二)构建实训与生产相协调的机制

在生产性实训的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企业生产任务与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规律之间的不和谐。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根据校企双方协议,实施双目标和标准化管理。[5]184双目标即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训计划和生产计划,形成基于典型生产工作流程的实训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协调,把行业标准、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质量检验引入到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当中。在教学管理运行制度上,可实行柔性化管理来协调实训与生产。

2.学院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和企业不仅停留在合作生产的层面,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和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设备和技术,并接收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锻炼。校企双方还可以在资源共享、人员互聘、产教结合、产品设计开发、应用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拓展合作。通过这一深入的合作,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团队。合作双方可以共同制定管理办法,让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与课程开发的培训,以提升其教学能力。

3.以项目为纽带协调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3]145学校利用自身科研、技术及拥有的设备优势,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内与合作企业组建实训教学项目部,从而使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能够更为灵活有效的开展。实训教学项目部肩负起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工作,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和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设计课程方案,引进企业课题作为实训项目。在实训教学项目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实现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科学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运行的重要保障,它包括了人员考核管理和基地运行效益监控两个方面。

在人员考核管理上,对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导师的考核,可围绕指导学生的质量、对生产工艺的改进、设备的维护及耗材使用等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考核,可围绕到岗率、生产性实训任务的完成率、生产产品的合格率等方面进行,这些考核应尽量做到可标准量化和可操作。同时,可以将学校师生与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融入进来,制定相关的考核管理及奖励办法。[5]184例如,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训教学或指导,应给予相应的课酬和享受一定的校内待遇;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后,创造了效益,也应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若完成得较好还应给予表扬及奖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员工培训,也应得到相应的补助等。

在生产性实训效益评价上,包括基地的生产效益、财务管理、使用效率、共享程度和后继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评估。这些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能真实反映基地运行效果。评价指标设计时应考虑四个原则:要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利于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就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要利于高素质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利于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总之,要加强实训基地各项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逐步形成制度文件。对运行不畅的合作企业应要求其退出基地,对于培养效果不佳的实训项目要坚决取消,从而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贺彩玲,张玉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2):69-70.

[2]高俊文,邹心遥.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跟踪研究[J].教育导刊,2011(4):45-48.

[3]王召鹏,徐通泉,楼向伟.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3):144-145.

[4]张澧生,张华,成立平.基于利益机制的高职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1):157-158.

[5]张学军,张丽颖.定岗双元模式下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182-185.

[责任编辑 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