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适龄人口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 投稿Gren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524次
  • 评分4
  • 35
  • 0

魏晓艳

摘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是高等教育学与人口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比较受关注的问题。21世纪初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变化,尤其是2008、2009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达到峰值之后的持续下降,必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影响。在这种影响下,高等教育可能产生一些与之相关的发展趋势变化。通过梳理适龄人口变化,了解适龄人口对高等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在适龄人口变化语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适龄人口

作者简介:魏晓艳,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大学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37-05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对象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高等教育产生与之相应的变化,这是一个明确而直接的逻辑。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也告诉我们: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系统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人口、资源、地理、生态、民族、宗教,等等,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与关系,教育要受社会其他子系统和诸多因素的制约,也对其他子系统和诸多因素起作用。[1]从上述两个观点,结合本文语境,我们可以认为,适龄人口的变化会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适龄人口的变化也会引起高等教育随之产生变化,高等教育需要适应并且可以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适龄人口可能指代某些特定的研究群体,比如在劳动经济学研究领域,适龄人口主要是指劳动适龄人口。本文所指适龄人口主要是指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以下简称“适龄人口”。马丁·特罗在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到一个重要概念即“毛入学率”,尽管我们知道,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三阶段的划分并不仅仅依靠毛入学率指标作为划分标准,但毛入学率仍然是各国高等教育阶段划分的主要指标,并以适龄人口为计算基数,马丁·特罗把社会总人口中18到22岁年龄段内的人口总数作为适龄人口数计算毛入学率。此后,以适龄人口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也约定俗成,认为适龄人口一般指社会总人口中18-22年龄段之间的人口。

一、我国适龄人口的变化与特征

世界各国的适龄人口总是变化着的,从适龄人口变化的历程来看,影响适龄人口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生育人口变化、教育或职业分流以及医疗水平提高带来婴儿存活率提高和社会整体健康状况改善、偶然事故等等其他原因带来的适龄人口变化。

(一)我国适龄人口的变化

为了准确反映和测算适龄人口变化,有学者在对1984到2008年我国适龄人口变化进行描述与统计的基础上,通过适龄人口预测模型人口对我国适龄人口到2020年可能的变化趋势进行了估算(表1),并基于估算数据绘制出1984到2020年我国适龄人口变化趋势图(见图1)。结合图表可以看出,在2008年~2009年左右,我国适龄人口达到峰值约1.16亿人,此后适龄人口总数开始持续下降,年均降幅为5%左右,并且这种下降趋势至少会持续到2028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规模约为8 250万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

(二)我国适龄人口的变化特征

1984年以来,我国适龄人口变化数据反映出我国适龄人口变化主要呈现出两个特征:首先,从较长的时间段为单位来看,适龄人口是存在波动的。1992年左右我国第二次婴儿潮带来的后续适龄人口达到高峰,2000年左右迎来低峰,随后2009年左右因为各种因素再次形成第二次适龄人口高峰;其次,从较短的时间段为单位来看,是适龄人口低峰的到来。第二次人口高峰明显比第一次高峰周期时间长且波动幅度小。尽管我国适龄人口呈现波动变化,但总体看来,我国适龄人口变化呈现出波动之中稳定减少的趋势。

人口因素可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压力或负担,也可能成为高等教育选择发展方式的一种有力的推动力量。关键是高等教育如何消化这种变化,变压力为动力,通过积极主动适应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自身转变,提高自身感知和应对外部环境的灵敏度和适应能力。我们在理解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目前适龄人口的这种变化并作出变化的前提是理解适龄人口是怎么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

二、适龄人口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通过对文献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本文认为,适龄人口主要通过生源、录取率和毛入学率这三个中介要素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本文属于单一变量的相关性研究,由于人文社科领域社会问题的现实复杂性,这种研究范式以人文社科问题为研究对象时总是会存在无法准确包涵所有影响因素的问题。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存在这种弊端,通过单一变量进行相关性研究仍然有研究范式上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在这种单一变量对复杂社会事物的关系研究中,非核心要素也具有研究必要性,正如经济学中所提及的,采用一元生产函数进行变量研究在相关性研究中也有其必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审慎对待和廓清的研究前提是,没有一种纯粹简单线性的影响,结果的产生往往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在通过适龄人口这一单一变量进行高等教育的相关性研究时,也尽量试图避免这种研究范式上的弊端可能带来的问题与误区。因此,研究内容也尽量聚焦并圈定在适龄人口变化对高等教育影响过程所涉及的主要中介要素,且影响因素和被影响因素之间以及中介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并不一定是引起要素变化的核心要素或主要作用变量。

(一)适龄人口变化、生源与高等教育

在适龄人口减少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过程中,生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除了学理上的原因之外,在实践层面上还有两个重要原因。首先,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强调指标、重视数量、以生源充足为前提的特点。其次,尽管生源对高等教育带来影响,对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影响又是不同的。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高等教育经费和拨款方式,我国不同学校之间所得到的的教育经费差别非常大。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对院校的拨款主要是以生均拨款的方式,俗称人头费。除了特别富裕的985、211高校和一些省属院校之外,对财政紧张甚至财政困难的学校来说,招多少学生就意味着有多少钱,学费收入是维系学校日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而且招的学生越多,办学成本核算下来就越低,尤其对新建本科院校、民办高校更是如此,近年来这些院校之间的“生源战争”愈演愈烈,每年招生季都是一场争夺战。

基于此,近年来,我国学界已经出现了“我国出现了生源危机”的警呼。我国目前到底有没有出现宏观意义上的生源危机?我国目前还没有宏观层面上的生源危机,首先是得益于我国巨大的适龄人口基数仍然为高等教育带来人口红利。其次,目前出现的生源危机只是局部现象,且只存在于同类型层次院校之间。即新建本科院校和民办院校、职校等在类型和层次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学校存在生源数量危机,即院校生存危机;对985、211院校来说,适龄人口减少带来的主要是生源质量或者说优秀生源的压力。再次,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资源和生源仍然不匹配。以院生比为例,美国有4 000 多所高校,平均每7 万人就拥有一所高校。而我国现有2 000 多所高校,平均43 万人才拥有一所。[4]我国院校绝对数量大但相对数量小,教育资源仍然不能满足生源带来的教育需求,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院校整体规模仍然有待稳步增长。另外,我国高等教育还有生源空间,教育规划中对未来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预期目标也表明高等教育仍有大量适龄人口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我国要新增9670万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要从2009年的9.9%增加到20%。况且,从大众化实现程度来说,到普及化还有一段距离。

但现在没有危机不代表以后没有危机,如果缺少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改善,随着适龄人口的进一步减少,这种局部危机会扩大到不同类型层次院校之间,上升宏观层面上的生源危机。高等教育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生源竞争从同类型层次院校之间的竞争扩大成跨类型层次高校之间的竞争。985和211院校对弱势学校将不仅仅有地位层次上优越感所带来的轻视,也会掺入生源市场上竞争对手式的警惕。

(二)适龄人口变化、录取率与高等教育

在这个适龄人口变化与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反映链条里,适龄人口减少往往伴随着录取率的跃升和录取分数的下降。2006年以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年增长率明显回落,但每年招生人数仍有所增加。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下降,高考录取率不断上升,2011年全国平均录取率达到72?3%。2013年,部分省市已公布高考录取人数及录取率,其中海南和吉林录取率均超过90%,分别为93.6%和92.67%,浙江、江苏、湖南、重庆、安徽、湖北超过80%。[5]因为录取率的跃升,招生分数越降越低,200分也能上大学,引起了大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质疑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大不如前的观念。这里涉及一个关于高录取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悖论:高录取率与高等教育高质量是不是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此外,适龄人口持续减少的假设下,可能带来的录取率问题是:高等教育市场上,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逐步过渡,院校挑学生的余地越来越小,高等教育资源提供方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变得有限。

(三)适龄人口变化、毛入学率与高等教育

关于适龄人口变化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毛入学率是学界最熟悉的概念之一。毛入学率由马丁·特罗提出,其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理论中以毛入学率为主要指标之一。

毛入学率提升现象中包括毛入学率提升的真现象与伪现象。真现象即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带来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真实增长部分;伪现象是由于毛入学率的计算公式造成的。毛入学率的计算公式是:毛入学率=[某学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某年(18-22)岁人口数]×100%。分子选择所有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不排除18岁以下和22岁以上的学生,如果排除则是“净入学率”),分母则是18岁到22岁的人口总数。适龄人口减少,会导致分母数下降,从数值计算上导致毛入学率虚增长。真现象和伪现象共同作用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最终增长。据学者估算,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今后即使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增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会自然增长。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攀高,高等教育规模呈非常规式增长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迈入了大众化。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短短5年内由9.1%增长到15%,比1999年我国《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所确立的“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提前了8年之多,到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6]这种速度主要归因于我国巨大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基数。这里涉及的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到达大众化得益于巨大适龄人口基数带来的红利,那么在适龄人口减少的背景下,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普及化应该是什么样的到达方式?

三、适龄人口变化语境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对象变化与高等教育办学面向的多元化和终身化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仍然是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即使2001年以后我国取消25周岁以下未婚适龄人口参加高考的限制性规定,高等教育对象仍然以适龄人口为主体。在适龄人口变化语境下,为了更灵活主动地适应未来适龄人口的可能变化,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构想也要求高等教育在确保适龄人口高等教育质量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适龄人口不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开始逐渐走向教育对象多元化和办学面向的终身化。通过重视非正规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形式或类型,逐步提升这些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程度与比重,均衡乃至重构终身教育型高等教育对象结构和任务,最终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促因。

(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价重心的后移

高等教育扩招之前,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中心处于高等教育培养过程的前端,体现出“严进宽出”的特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阶段,然而整个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这种情况下,“严进”不再可能,但目前“宽出”仍然没有转变,造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疑似“宽进宽出”现象,也就是上文提到关于“高录取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悖论:高录取率与高等教育高质量是不是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高录取率与高等教育质量并不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从一些欧美国家经验看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程中,“宽进宽出”可以是一种短暂的自然过渡现象,否则,高等教育入学容易、大学出入门槛低,高等教育质量整体大幅变差,最终导致高等教育的毁灭式发展。破解方式是后移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中心,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这也是未来高等教育普及任务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中心的要求。即随着不同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的不同要求,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价重心呈现一种“严进宽出——宽进宽出——宽进严出”的后移路径。

(三)毛入学率提升策略的转变:从有速度的提升到有质量的提升

高等教育扩招以后,我国快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主要是基于巨大适龄人口基数带来的适龄人口红利。前面说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普及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适龄人口变化语境下,高等教育普及化任务的重要与困难,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普及化不应该也不可能再采用同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必然是要求一种更稳妥温和的到达方式。这种到达方式要求从以往有速度的提升变成有质量和内涵的提升,这种提升包涵了毛入学率在内的所有高等教育普及化内涵与要素的提升。其中,毛入学率提升策略也必然是从这种提升要求出发,追求一种有质量的内涵提升。

由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真伪现象共同作用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在理解毛入学率的基础上,理性看待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避免认识误区,在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保持乐观心态的同时,对学龄人口下降可能带来的问题保持清醒认识,做好预警措施,以便及时调整高等教育规划与相关政策,保持高等教育发展良好态势,切实做好高等教育大众化,稳步迈入普及化,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与质量。

(四)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与高等教育战略规划的兴起

伴随着市场经济深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对高等教育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区域经济水平等先天原因导致大学两极化加剧,一些地理位置好、发展基础较好的学校门庭若市,一些位置偏僻、发展基础较弱的学校招生难;另一方面,对民办、私立学校而言,在艰难的政策环境下,会面临倒闭危险。尽管我国由于适龄人口红利带高等教育发展惯性,生源危机目前并没有上升到宏观层面,一些弱势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仍然面临关闭危机。

这也引入高等教育竞争的另一个作用,即高校竞争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高校竞争进一步激烈有利于克服我国大学由于长期适龄人口红利养成的办学惰性,激发大学活力,促进大学反思,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提升教育质量,考虑学校特色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等以利生存。未来对高等教育战略规划和策略组合研究可能越来越被重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开始意识到要寻求具体办学规划和工作中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条件作出理性决策,即在全面客观了解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办学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办学规划和战略组合,最终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注释:

① 其中,2009-2020年数据为学者用适龄人口预测模型对适龄人口数进行估算得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谈松华,夏鲁慧.适龄人口下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2011(9).

[3]程瑶.2020年前适龄人口变化与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科学,2008(5).

[4]陈锋正.“生源危机”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9).

[5]2013年各地高考录取率排行:部分省市超90%[EB/OL]新浪教育网站.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3-08-27/1755393440.shtml.

[6]张继明,吴智鹏.论适龄人口低峰的到来与高等教育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

[责任编辑 曹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