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高职工业设计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探究

  • 投稿全球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925次
  • 评分4
  • 15
  • 0

文/李 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工业设计在企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要想在创新方面有所成就,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工业设计教学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业设计教学 有效性 人才培养

一、高职院校工业设计教学存在的不足

第一,高职院校要对自身做到准确定位,要与本科院校区别开来,本科院校那种严密的设计理论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不适用。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的人才,可以应用直观性和实践性教学活动。利用直观的教学实践,学生可以锻炼动手能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设计的内涵,并且动手机会很少,再有,教师也不具备社会实践经验。

第二,工业设计不可能在某一方面固定不变,不可能停留在一种课程秩序当中。随着社会、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变化,工业设计课程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高职院校只有紧密结合行业要求,才能达到不断发展的目的。

第三,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转变为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办学模式,作为一种办学模式的创新,但依然只是停留在浅层次机械化合作方式上,还没有与企业达到深度融合,不能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提升高职院校工业设计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教学中加入素描、色彩等内容

应该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才能帮助学生得到必要的色彩要素。绘画当中的素描和色彩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把握和表现物体的能力。只有做到准确表达事物,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才能具备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绘画当中的写生,可以使学生掌握整体勾画、全景透视、物体结构等一些表现规律,也可以使学生应用素描方法准确再现事物的形体构造、体积、空间和质感。

2.开展创意性评价

在评价工业设计学科的作品时,创意是作品的核心内容。达到这一点,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只依靠单纯的“灵感”是远远不够的。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重点。

3.不断更新教师队伍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意思维和灵感。对能够促进整个行业发展的科技人员或高级人才,要给予特殊照顾;制定完善的分配制度,有效应用高职教育资源,创建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人才培养平台,努力建设高素质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4.平衡理论教育和实践课程

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应该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这一点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的是相符的,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来说,本身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较高专业技术人才,教育教学重点不是传授给学生系统化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认清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对知识与技能的接受能力也具有很大差异。高职教育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做到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有的学生在设计方面缺乏较好的理解能力,但容易与他人沟通,可以胜任协调方面的工作;有的学生自身反应快,具备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较为适合在设计和创意方面发展;有的学生思维缜密,计算能力突出,学校可以引导此类学生向着模具生产、工程技术方面发展。

所谓工业设计,本身就要求具有一个工作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应该包括设计人员、市场调查人员、生产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所以,只要能让学生在此大范围内获得一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长处,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就能顺利达到。

6.联手企业,工学结合

和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的本科生对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但工业设计内容繁多,涉及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学习应该大力重视专业和实践学习,才能达到针对性要求,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业设计行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本身应该具备适应性强、操作能力突出、善于动手等特点。要达到这些要求,只依靠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增加专业实践课,大力进行课程改革,深入到企业当中,与工业生产实际相结合。

三、小结

总之,在高职院校工业设计当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表现工业设计的实践性,促进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师资问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在后续的研究中,还需要教育与行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付治国,王娟,李风平等.工业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包装世界,2010(3).

[2]王姣颖.高职教育工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14).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