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磁场与电磁感应内容学习中定律、定则的应用

  • 投稿yuda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171次
  • 评分4
  • 49
  • 0

文/陈基容 蓝 军

摘 要:在电工学中,磁场与电磁感应理论是电机与变压器的基础。学好磁场与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能够为后面学习电机与变压器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磁场与电磁感应课题教学内容中,有关的定律、定则较多,有些定律、定则的使用方法相似,比较容易混淆。正确区分各种定律、定则的用途并准确判断出相对应对象的方向,是学习磁场与电磁感应内容的关键。本文就磁场与电磁感应内容学习中定律、定则的应用进行阐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磁场 电磁感应 定律的应用 定则的应用

磁场与电磁感应内容包括右手螺旋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及楞次定律。这些定则、定律均是用来判断对象的方向的。正确地区分各定则、定律的用途以及正确地使用各种定则、定律进行判断,是学习磁场与电磁感应知识的关键。

一、磁场与电磁感应学习中定则、定律的应用

1.右手螺旋定则

(1)用途:用于判断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即电流的方向是已知的,而由电流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是未知的,是要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出来的。

(2)判断方法。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通电长直导线,另一种是通电螺线管。

通电长直导线的所产生的磁场的方向判断方法为:用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判断的要点是:用右手,且大拇指指向已知的电流方向,弯曲的四指指向磁感线的方向(即未知的,所要求的磁场的方向)。只要牢记这两点,即可正确地判断出所需通电长直导线的磁场的方向。

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方法为:用右握住通电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内部磁感线的方向,也就是通电螺线管的所产生的磁场的N极的方向。判断的要点是:用右手,且弯曲的四指指向已知的电流方向,拇指指向磁场N的方向(即未知的,所要求的磁场的方向)。

2.左手定则

(1)用途:判断通电直导体在磁场内所受电磁力的方向。

(2)判断方法:平伸左手,使大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掌心,并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体所受电磁力的方向。判断要点为:用左手,且磁感线垂直穿过掌心,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大拇指指向所求的电磁力的方向。只要牢牢记住这四个判断的要点,即可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所求的电磁力的方向。

3.右手定则

(1)用途:判断磁场中运动导体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

(2)判断方向:平伸右手,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且和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掌心,大拇指指向导体运动方向,则其余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判断的要点为:用右手,且磁感线垂直穿过掌心,大拇指指向导体运动的方向,四指指向要所求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只要牢记这四个判断要点即可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所求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

4.楞次定律

(1)用途:判断处于变化的磁场中螺线管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

(2)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的变化。楞次定律的内容简短精湛,粗略一看,理解起来有点生硬晦涩,但细细分析,就不难理解其中的奥妙。

在楞次定律中隐含着两个量,一个是未知量“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另一个是已知量“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并且这个已知的“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是变化的,变化的趋势有可能增大,也有可能是减小。分析出这两个量后,再合起来分析,就不难理解,即:未知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总是要“阻碍” 已知的“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的变化,也就是说当已知的“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增大时,未知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为了阻碍已知的“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的增大,未知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与已知的“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方向相反;而当已知的“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减小时,未知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为了阻碍已知的“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的减小,未知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与已知的“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方向相同,从而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通的方向,然后利用前面所介绍的右手螺旋定则可判断出所求的未知的感应电流的方向。

二、小结

在磁场与电磁感应内容学习中,要快速、准确地用各定则、定律判断出所求各个量的方向,首先要掌握各定则、定律的用途,然后找出已知的量和要判断的未知量,最后掌握各定则、定律的判断要点,即可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所求的量的方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邵展图.电工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2]周国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