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高职院校护理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教育与重修制度建设

  • 投稿张永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642次
  • 评分4
  • 27
  • 0

文/胡小萍

摘 要:本文通过对学院近三年护生的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了学生学习适应性下降的原因,提出适应性教育与重修制度改革等措施,使新的教育方式在新常态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护理新生 适应性教育 重修制度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护生的学习适应性却在下降,考试不及格率有所上升,反映出护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笔者从目前护生学习成绩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在新常态下的护理教育中,如何提高护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并改进重修制度。

一、研究基础

笔者对学院2012、2013、2014级护理新生第一学年的成绩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新生入学后,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在成绩上表现尤为明显,期中、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有所上升;近三年,护生补考通过率有所下降;布置作业完成质量不高。课后练习操作时间少,操作熟练度下降且主观能动性不强。

二、学习适应性下降的原因

1.新环境对学习习惯的冲击

几乎所有护生都有智能手机,甚至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这对护生的诱惑力很大。越来越多的护生在上课时看手机、发微信,分散了注意力,影响学习。

2.不适应新的学习理念

高职院校提倡引导型教育,重在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压力应对能力相对较弱,大学学习具有专业性,需要护生自立和自觉。大学教学节奏快,学习环境相对宽松,新生脱离了家长和教师的约束,其原有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例如,学习自主性差、依赖性强等就会暴露出来。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行为, 就会给学习带来更多的问题,进而影响身心健康。一些护生学习纪律比较松散,容易脱离学习环境,导致护生对专业知识接受较慢。

3.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学习更具有探索性、自主性,而护生对这方面的不适应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护理内容大部分需要背诵与熟记,护理操作更需要强化训练,这与学生之前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4.专业适应性不够

大部分护生入学前并不了解护理专业,报考护理专业主要是为了毕业后容易找到工作,护生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社会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学生就业率一直较高,护理职业稳定,就业机会多、前景较好,但学生缺乏要求进步的主动性和决心,对自己的期望不高。

5.学院重修制度的影响

学院重修制度建设进展缓慢,面对不及格率的上升,学院希望降低考试难度,以提高合格率,以免再次重修人数过多,影响教学秩序和就业率,并将重修成绩满额计入成绩单,这导致了一些护生对重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外,重修学费低,且重修往往比原课程更容易通过,导致有的护生不努力学习而主动重修。

三、学习适应性教育与重修制度改革

1.“重实践,轻测验”教育模式是大势所趋

以兴趣为主导,以实践为抓手,提高护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小组学习、案例分析、护生讲堂等方式,让护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与引导者。从早期实践来看,案例分析形式的课堂明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院积极开展护理技能比赛,增加护生技能训练的机会,选拔优秀护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护理技能大赛,全面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

2.跟上互联网发展趋势,建设新媒体课堂

(1)以网络为平台搭建学习小组,让护生有交流的途径。每组配备指导老师,负责解答学生在网络上提交的问题。

(2)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上传教学课件与课后作业,帮助学生预习、复习。

(3)使用手机软件发送行业信息、就业指导以及学习要求与作业,提升学习效率。

3.介绍专业特性,使学生迅速适应新环境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计划,了解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请优秀护理毕业生、护理专家来学院讲学;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积极联络家长,学校和家长共同帮助学生适应新生活。

4.重修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在制度上让学生感受到较高的重修成本,以恒定的学习要求考核学习质量;加强重修的严肃性;适当提高重修费用,并将部分费用纳入奖学金,激励护生主动学习。

总之,应分析护生学习适应性下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李辉等.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

[2]孙玉梅,江华,冯志纯等.高中生对护理专业的报考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0(7).

[3]李婷娜,顾昭明.大学生学习适应现状与个体控制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作者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