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基于职教集团的校企深度合作实践探索

  • 投稿千里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471次
  • 评分4
  • 68
  • 0

杨晖 锦文

摘要:本文以东莞理工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分析了校企合作瓶颈的根源是双方“责、权、利”不明确,提出构建数控模具职教集团六个“共同”的运行机制,并对职教集团的具体做法和效果进行总结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教集团 数控技术应用 校企合作

一、东莞数控模具职教集团的成立背景

1999年,东莞理工学校在机电专业基础上,创办了广东省首个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校先后与东莞铭锋实业公司、东莞力劲机械公司、东莞华隆公司、东莞轴承厂、东莞三星电机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合作。合作模式一般是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在生产现场进行教学,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模具的生产与数控加工过程。但多年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阶段,实际效果不理想。

随着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过去的校企合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合作规模小,岗位少,企业热情不高,合作难于为继,缺少长效机制,更不能深入发展。

校企合作的瓶颈根源是双方的“责、权、利”不明确。“责、权、利”的共享是合作的核心问题,也是校企合作中的最大动力源。以学校为主的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作为人才使用终端的企业如何想、希望怎样做?企业需要追求利润,如何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促使校企合作形成良性循环?校企合作中,政府如何协调各合作单位的利益?如何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这些问题不解决,校企合作的瓶颈就不能突破。

为了突破瓶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成了职教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熟经验。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经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总结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决定首先与横沥镇以及当地企业合作,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当地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并以此带动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二、数控模具职教集团的运行机制

1.学校牵头,政府推动,政、企、校合作共建

横沥镇是东莞市的模具制造重镇,被称为广东的模具之乡,有规模的模具企业近150家,年产值近50亿,从业人员近10万人。横沥镇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当地青年的就业培养,每年出资10多万元培训待业人员,曾多次与笔者学校合作进行过短期模具人才的培训。

2000年,市政府投资近6亿元,在横沥镇新建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2012年,430亩的职教城校区正式启用。借助新校区坐落在横沥镇的条件,学校与横沥镇政府在原来合作培训模具工的基础上,成立了“东莞数控模具职业教育集团”,采取学校牵头、政府推进、企业参与的模式,逐渐扩大校企合作规模,用集团化的合作模式代替过去短期的培训教学。

2.六个“共同”目标,责、权、利共享

职教集团成立了董事会,由学校校长担任董事长,横沥镇经贸办主任担任副董事长,董事成员为签订合作协议的15家模具企业的老板,这些公司的产值均在1500万元以上。职教集团成立3年来,成员中的模具企业已经增加到25家,并且吸引了不少横沥镇以外的企业积极加入。职教集团拥有专项办学经费,办学经费中,镇政府、学校、合作企业各出资三分之一。

数控模具职教集团内部成立了3个业务部门,分别是:教学培训部:制订教学计划与培训方案,编写相关教材与大纲;就业指导部: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输送学生就业,并跟踪服务指导;人事保障部:负责人事安排,工作考核,业绩奖惩,财务管理。

数控模具职教集团的“责、权、利”,体现在六个“共同”。

第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集团内各企业根据发展规划,提出每年技能人才需求的岗位与数量、岗位的技能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根据各岗位技能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开发专业课程与教材,先由校企双方拟定课程大纲,学校专业老师编写教材,企业专家进行审查修订。

第三,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基本技能训练场地,如CAD室、钳工室、普通车铣加工由学校建设,数控加工培训基地由校企共同建设。学生完全像学徒一样,融入生产第一线。

第四,共同培育技能人才。人才的规格与要求,由校企双方协商培育,学制可长短结合,教师由双方派出与考核。

第五,共同参与技术进步。学校抽出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假期中到企业实践锻炼,与企业科技人员结对子。通过合作,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第六,共同安排学生就业。就业指导部由校企双方成员担任,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与就业指导,负责学生就业准备与上岗,并建立学生就业回访制度。

三、数控模具职教集团的办学实践

1.学制灵活多样,培养百名模具工与百名模具师

数控模具职教集团成立之前,学校与横沥镇政府就开始合作,每年进行“百名模具技工”培训工程。职教集团成立后,这项培训工程更是得到了重视。为了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职教集团在横沥镇政府的建议下,将“百名模具工”培训工程提升为“百名模具师”培训工程。根据岗位的需要,培训时间也由过去的单一的短学制半年,延长为1年、2年、甚至2.5年。学生结业或毕业时,要通过初、中、高级模具工的上岗证书考核。为了鼓励当地青年进入模具企业上岗,横沥镇政府通过集团为每位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对笔者学校全日制学生进入模具企业就业的,政府提供奖学金,对接收学生就业的企业进行奖励。

几年来,集团化办学已为横沥镇培养培训模具工与模具师共5期,并且从2012、2013级数控专业中考核挑选30多位高级模具工,进行模具师培养,累计培训学员400多人。

2.定向招生,企业冠名,定单培养

除了为企业培养数控模具人才以外,数控模具职教集团还应其他企业的要求,为企业定向招生,定单培养,由用人企业进行冠名。如与东莞信易电热机械公司合作,进行冠名的2012级2个“信易班”,已经完全由该企业安排上岗。东莞信易电热机械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塑料辅机制造商,年产值近4亿元,企业需要机械加工、模具制造、设备维修各种技工人才。该企业通过与数控模具职教集团的合作,到广东省韶关、清远等地区定向招生,专班培养,使学生入学就有单位,毕业就能就业。由于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除此之外,该公司还主动为数控模具职教集团的师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仅2013、2014年两年中,就有200多位学生和12位专业老师在该企业进行了3到6个月的实习实践。

3.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职教老师的短板是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集团化办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几年来,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了多项产业升级与技术改造项目,如华隆机械公司铆合机的三维造型以及整机装配工艺制定、铭锋实业公司微型吸尘器零件和塑料托杯等产品的模具设计与加工、力径机械公司超声波焊接机零件加工工艺的改进方案确定、润星机械公司高速加工中心床身导轨的数控加工方案设计等等。老师参与企业技改工作,促进了专业水平的提高,成为集团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双师型教师。甚至有的教师多次被东莞市中小企业局邀请,作为企业机械自动化项目的评审与验收专家。

4.建立“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提高东莞数控模具职教集团的办学水平

教育部和北京FANUC机电有限公司签署合作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30所优秀的高职院和中职学校,共建“应用中心”。FANUC公司将为每个中心捐赠价值50万元的最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师资。以“应用中心”为合作平台,进一步开展为企业提供机床维修、员工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深度合作。

东莞理工学校通过教育部考察,并正式被批准成为全国第二批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合作院校,也是广东省获批的三所院校之一。“应用中心”的建立,提高了东莞数控模具职教集团的知名度,也必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一流的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和一流的技术服务平台。

四、数控模具职教集团的办学效果

第一,集团化办学模式,使得专业建设更上一层楼,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企深度合作,运用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使数控专业成为了笔者学校的龙头专业、东莞市的知名专业、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数控专业的招生人数每年爆满, 2014年招生11个班,仍然不能满足全部考生的入学要求。集团共培养培训模具人才400余人、数控车铣工400人、加工中心操作工150人,获取广东省CAD中级证书1200人取得中职学历教育的人数超过1500人。

第二,集团化办学模式,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改革,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实现了项目管理教学模式。几年来,在CAD/CAM、三维造型设计、数控编程与加工等专业课程中,根据企业提供的实例,成功实行了任务引导式的项目教学。还精选一些较大的实用项目,对学生进行分组分项目教学,校企双方各选一名老师共同作为项目教学的辅导教师,即是“项目经理”。通过项目管理教学,学生最终以考取劳动部门技能证书为教学目标,实现上岗就业。

第三,集团化的办学模式,使得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几年来,教师先后编写教材18本,发表论文93篇。参与企业技术改造3项,参与市级科研项目1项。指导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突出,在省级以上的数控技能竞赛中,共有30人次学生获得三等奖以上好成绩。市级各项竞赛中,多年囊括数控加工、模具制造等项目的一、二、三等奖。职教集团还应市人力资源局邀请,为东莞市三星机电公司、东莞轴承厂等多家企业提供了技能培训与考证服务工作。

第四,集团化办学模式,使得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毕业生受到企业的广泛赞誉与肯定。他们有的已成为外企公司东莞办事处的负责人、模具厂CNC主管、五金模具公司技术员,还有的已成为外资企业设备维修技师,特别优秀的毕业生还被广东省共青团委与劳动社会保障厅联合授予“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