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一体化产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 投稿胡大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407次
  • 评分4
  • 85
  • 0

文/杨益民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向着健康、特色的方向发展,在启动国家中等职业示范校建设项目以来,各示范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办学特点、行业特点等不同程度地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岗位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双师素养的教师队伍培养、校企深度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辽宁技师学院本着“德育为根、成人为本、技能为先、成材为重”的育人方针与教育理念进行示范校的建设工作,推行“一体化产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企业生产实际与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使学生成为“职业+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一、完善“产学工厂”理念,赋予“一体化”内涵

得益于产教结合的有力实施,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理念,我国各技工院校也先后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比如“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产学工厂”等模式。近两年,辽宁技师学院在建设国家示范校项目的过程中,数控、机械加工、焊接、汽修等几个专业联合探索“一体化产学工厂”人才的培养模式,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一体化产学工厂”的培养模式,即以“校厂合一、产学一体”为载体,构建真实的企业环境,并将企业产品、企业化管理、企业文化融入培养模式中,完善“产学工厂”内涵。

如图1所示,学生在学院的实训车间由教师、车间管理员、班组长共同指导,教与学的两个主体同时进行着身份转换,体现着教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学徒的双重角色;在以“产品项目”为引领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生产实际,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实现教学与生产一体;将实训车间环境进行企业化布置,实现课堂与车间一体;将实训课堂改变原来的小组为班组,实现小组与班组一体;将学生作品与生产的产品一体,实现作品与产品一体;同时,从环境、人文、管理等全方位地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一体。同时以“产品项目”贯穿实训过程,采用班组化管理的实训组织方式,在各专业中实施“两个主线”贯通始终,即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包括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为主线及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为主线,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两个主线”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不仅在教学工厂中实现产、学“一体化”,在教学中实现理、实“一体化”,而且要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实现“知识、素养、技能”的“一体化”。

二、构建“三合一”课程体系,创新“四段式”学生技能训练

围绕“一体化产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委员会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全程参与下,相关专业共同完善“知识、素养、技能”三合一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文化素养养成教育、行为养成教育、身体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实现“知识、素养、技能”的“一体化”,使毕业生与职业人的要求对接。以焊接专业为例,图2是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图。

同时,根据辽宁省产业结构特点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每学年动态调整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加快推进学院整体的“三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即做事与做人结合、学习与生产结合、学生与员工结合,使学生可以在实际项目中边学、边做、边问、边改、边提高;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实施“四段式”模块技能训练实训体系,即技能认知阶段模块、专项训练阶段模块、产品项目实训阶段模块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阶段模块。

以焊接专业为例(见图3),第一学期(Sem1)从手工电弧焊基本功开始进入实训车间夯实基础,进行焊接技能认知训练;第二学期(Sem2)进行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保焊等专项技能;第三学期(Sem3)进行特定“产品项目”实训,实际接触企业生产的产品,将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第四学期(Sem4)进行岗位的综合技能训练,同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训练。经过“四段式”训练之后,学生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技能掌握得比较扎实,切合企业需求。

三、推行“班组化”管理改革,试行“8S”现场素养训练

为了更好地实施“一体化产学工厂”人才培养方案,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学院各专业经过多方调研,引入了企业现场的班组管理体制,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推行“班组化”管理改革,同时试行“8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ing)、服务(Service)八个项目)现场素养训练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工厂化的管理模式,让工厂现场的规定、规则、作业方法等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习惯,最终达到在无意识下的状态下也能遵守。班组化管理按照专业进行流程的定制,整个实训过程按班组管理,每个班组设班组长,实训及生产过程由教师、车间管理员、班组长共同指导与管理,并由他们对每个组的学生进行考核。

四、合作培养师资,开发产品项目

“一体化产学工厂”说到底应是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学生实习,应该是校企双方的师资与员工互聘互兼、工学交替、在真实企业环境中进行教学的全面融合,应该是学校实训与企业生产的相互渗透、相互扶持、优势互补,应该是联合打造的技术交流、产品研发的互动平台,应该是多方面的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实际上,在上述提到的学院四个专业的教师团队中,很多教师都是从企业引进的。在“一体化产学工厂”的模式中,不仅学生要参与到生产实践中,教师也要定期“回炉”回到企业中,如果离开企业,我们的教师技能技艺、教学流程、产品项目等等都会很快脱离市场,脱离生产实际。

“产品项目”是学院“一体化产学工厂”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新的概念,是各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用于教学的项目统称,同时有些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项目真正实现了产品的研发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实行以典型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改革模式。

五、深化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大师工作室

“一体化产学工厂”模式中的实训基地建设非常重要,是改革顺利实施的平台,是造就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师队伍的有效而节约资源的途径。学院把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学生进入车间的身份与企业员工进入车间一样,要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生产操作规程,生产要求与工人一样。专业实训基地作为低年级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场地,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以应用为主线,能力为中心”,让学生接受系统、规范的基本技能训练。因此,产学工厂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使学生亲自体验和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经营环节、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同时,在有条件的专业成立大师工作站,如学院数控专业成立省级数控大师工作站,定期组织技能技艺的交流活动,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技术扶持,定期引进新技术,组织“名师带高徒”的系列活动,实现对拔尖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了教师的梯队建设,实现校企的广泛合作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

总之,“一体化产学工厂”是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情境式教学环境中通过实际技能生产(训练)实现知识、技能学习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这种教学方法以能力本位教育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应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玉蓉.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高职院校“产学工厂”的实践与探索,http://www.cmvet.com/ShowContentAspx. aspx?ContentID=201&ColumnID=19&ZTID=7.

[2]表万洙.生产现场3定5S推进实战.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作者为辽宁技师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