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探索

  • 投稿礼部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402次
  • 评分4
  • 68
  • 0

文/许 彪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情况下的课程考核现状后,提出了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的原则以及实行课程考核改革的建议,倡导职业教育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 考核

课 题: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本科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ZJC2013005)部分研究成果。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活动,课程考核对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考扩招、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的继续深入开展,职业院校生源质量出现了较明显的下降,导致职业院校课程考核中的问题日渐突出,出现了考试缺考率升高、重考试课轻考查课、考试舞弊形式高科技化等情况。目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在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中发现了上述问题的同时,也在各专业探索高职本科与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考核问题也是打通职业教育“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立交桥而必须解决的绊脚石,进行课程考试方式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考核不进行全面的、彻底的改革,也势必会对今后各职业院校要进行的职业教育本科层次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现状分析

目前,职业院校课程考核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理论知识,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岗位的能力考核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学院充分认识到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纷纷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等层面都突出了能力培养的理念与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然而,在最后的课程考核环节上,大部分课程却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纸质考试方式,考核内容则以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能力的考核,并未真正打通能力培养的“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部分课程虽然进行了能力的考核,但其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过程、考核环境与就业岗位真实环境所需的能力要求相差甚远,未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岗位的能力考核。这种考核与真正意义上的能力考核仅是形似而神不似。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后,学生考核成绩高,并不代表实际能力高。甚至还有不少的学生毕业后发现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所进行的能力考核在实际岗位上根本用不上。他们认为学校里所学的课程是毫无用途。这也直接导致了“书本知识无用”的相关言论颇有市场,极大地影响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与学校办学声誉。

2.仅注重结论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

现阶段,仍有不少课程考核仅以“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高低的方式为主,仅注重结论性考核,忽视了过程性考核。现有这种考核方式造成了诸多弊端: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死记硬背,搞突击学习,最后考试即使勉强及格过关,也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考试中采用手机、WiFi网络、高频窃听耳机等高科技手段的作弊现象日渐增多,甚至出现了“法不责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考试的权威性,考试结果也是无任何说服力。学生成绩及格率明显下降,补考与重修人数增多,给日常教学带来了更重的负担;仅有结论性考核,等考试成绩公布之后,课程也随之结束,这造成了考核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无过程性的预警作用。

3.考核结果分析与反馈不够,考核结束成了课程结束的标志物

目前,课程考核结束后,很少针对考核结果进行内容合理性、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等方面的分析,更无从谈起将考核分析结果反馈到学生学习预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从而导致了考核永远只是给了一个学生学习的分数、一个课程学习完成了的标志而已,而考核改革却是永远停滞不前。

4.考核中运用信息化手段不够,诸多工作仍停留在传统手工操作

一方面,在理论知识的考核过程中,仍多采用纸制试卷考核的方式,较少采用考试系统进行考核。这样造成了考试阅卷任务量大、考试成绩分析与统计难度大,而且不利于实现形成考核题库,不便于实现教考分离。另一方面,在过程性考核中,在记录如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职业素质等繁重又琐碎考核点的成绩时,并没有采用手机APP等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的信息化手段,而仍然采用纸质记录的方式,造成了记录不方便、易遗漏、不能及时供学生查询。

三、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的原则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工作,形成了如下几项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的原则。

第一,考核应以过程考核为主,加大平时过程考核成绩所占比例、降低期未考核成绩所占比例。如传统考核方式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未占70%的模式,可以考虑改革为平时过程考核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的模式。过程考核部分则可以根据考核的课程特点从考勤、课程表现、平时作业(小任务)、项目、设计方案、调研报告、作品、答辩等过程性项目中选取几项按照权重计算后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过程考核成绩。如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等则可以采用“考勤+课程表现+平时小任务+项目设计+项目答辩”模式进行。考核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后,能很好地促使学生平时就注重学习,并随时掌握自身学习的动态,起到随时预警并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功效。

第二,考核内容应坚持能力考核为主,并做到平时课堂上进行能力训练的方式,即课程考核的方式。如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进行编程与应用开发为能力训练的方式,则课程能力考核的方式也应以“动手编程与应用开发”的形式进行,而不能以理论知识考试试卷代替。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贯通全过程。

第三,考核应遵循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考试内容应是开放性的试题,另一方面是指考核方式应是开放性的。考核遵循开放性原则,则鼓励考核以开卷为主,考核时允许学生携带资料与工具,允许查阅资料、借助网络与工具。这种开放性的考核既可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又与学生毕业后在职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相符,同时,开放性考核还可以减少学生考核时用手机作弊的现象发生,维护了考核的权威性。

第四,过程性考核应给优秀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时间与舞台。如进行项目设计这个过程性考核时,应留出安排优秀的学生进行项目展示与心得分享的时间与舞台。这样可使落后学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优秀的学生更自信、更努力,从而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水平。

第五,考核结束后应建立结果分析与反馈机制,并及时向学生公布过程考核中各项考核的成绩,起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预警的作用。 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根据考核变化情况,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干预与预警。

第六,实践性强的课程考核应由校企共同参与进行。对考核的内容遴选、方式选择、评价标准制作、考核后的总结与点评都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深度参与。最终真正做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建设、教学、考核等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合作。

第七,有条件的学校,应逐步建立课程考核的信息化系统,针对过程考核的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项目各阶段情况、职业素质、理论考试等各环节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全考核过程、全学习阶段、全员参与的考核,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课程考核情况进行跟踪与分析,并进行智能预警,做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保证、可预测。

四、实施体会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根据上述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的原则,制订《关于深化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在各系(院、部)已经开展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工作,以下是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一,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应本着充分论证、选择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不能一哄而上和追求形式。考核课程宜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着手,运用多种方式,逐步扩大考试改革范围。

第二,同一课程、同一教学对象要实行统一的考核方式方法,以便进行授课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进行统一的成绩分析与反馈。

第三,对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的课程,应进行实时跟踪管理,并定期进行评价与总结,对优秀的改革成果应加以推广。

第四,建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激励机制,对优秀的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进行奖励。

第五,所有考核改革课程的补考或重修考核的模式必须与正常考核的模式一致,平时成绩部分沿用正常考核的评分,以确保补考“不走样”,避免学生出现“不重视正常考试,企图补考轻易通过”的思想。

五、小结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在中职、高职、高职本科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渐建立后,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将会越来越重要,研究工作也需要更加深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聂小伟,何粉霞.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高职课程考核改革思考[J].考试周刊,2014(5).

[2]彭后生.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5).

[3]徐利谋,蒋建平.多元化考核方式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

[4]安改娣,赵安香.高职专业课过程考核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5]刘燕华.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考试形式探究[J].高职教育,2012(4).

[6]徐利谋,蒋建平,刘延庆.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63).

[7]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