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职业院校德育教学工作的特点与改进策略

  • 投稿丁丁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519次
  • 评分4
  • 53
  • 0

文/黄婷婷

摘?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但是,职业院校的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对德育教学重视不足,德育教学收效不明显,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不断改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职业院校?德育教学?特点?改进策略

本文阐述了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并讨论了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特点,提出了职业院校德育教学的改进策略,希望对加强职业院校德育教学工作能有所帮助。

一、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学工作现状

1.教学方式单一

尽管近年来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及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始应用于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但说教式、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式依然比较盛行,缺乏实践性。德育课通常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式开展,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兴趣。调查显示,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德育教学工作满意度低,甚至持冷漠态度。

2.德育教学存在盲区

学生在学校时,与外界接触不多,德育教学存在的盲区表现不明显,但是在学生实习阶段,这个问题就会显现出来。实习企业的管理重点在生产经营,不会涉及实习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则因不能插手企业管理而鞭长莫及,因此德育教育难以在实践中实施。学校联系好实习场所后就万事大吉,根本不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更谈不上进行德育教育,由此形成了德育教学的盲区。

3.将德育教育作为文化知识传授

通常教师在德育教育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理论、概念等,跟传统的文化知识教学方法没有差异,缺乏道德教育应有的实践活动等互动环节,没有教学针对性,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美国教育研究者主张德育教育应与实践活动结合,反对啃书本教条式的教学,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开展德育教育才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的特点

1.超越性

超越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就意味着超越、变革。职业院校德育教学在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超越自我。职业院校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将时代精神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将所追求的理想变为现实。因此,德育教育的目的与其超越性是呼应的。

2.引导性

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强调教育的引导作用,抵制灌输式教育,强调不能把人作为“容器”,强行灌输某种思想,否则任何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通过引导,才能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观、价值观。

3.发展性

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宗旨就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思想可塑性较强,正处于道德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要以发展的眼光,通过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到更高的境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4.实践性

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并非是空洞说教,要实现与实践的统一,德育教育不但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还要面向社会,在实践中向学生传递必要的人生价值观及社会责任心等。离开了实践,德育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改进策略

1.重视职业院校的道德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非常关键,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整体素养,决定其是否符合时代发展。为此,学校应给予德育教育足够的重视。德育教育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只有通过德育教育,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2.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教育开展,心理教育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只进行心理教育就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二者需要相互结合,通过德育教育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等协调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3.德育教育要深入到社会实践各环节

职业院校的教育有其特殊性,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具备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在课程安排上实习期比较长,因此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较多,在这段时期,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懈怠。例如,通过成立教育集团或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由高素质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与生产相互促进。

四、小结

德育教育关系到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塑造,意义重大。学校应给予德育教育足够的重视,并注重与心理教育的结合。同时,开展多种途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环节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振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特点、现状及改进方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2]韦代周.新时期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0.

(作者单位:云南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