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浅议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 投稿数星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401次
  • 评分4
  • 68
  • 0

文/马毅

摘要: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深入,各种文化之间的依存度不断加深。身处这样的时代,英语教学工作者应当意识到英语教学已不再仅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拥有国际视野及对他国文化的敏感性,善于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从而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大环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教学策略

语言学家吴冰曾说过:“语言是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不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即便能说英语,在交流中也难免产生误解和其他困难。”可见,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必须让学生了解与目标语相关的文化、历史及人文知识,实现语言与文化的相辅相成。当前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等学习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必须采用语言与文化兼顾的教学策略,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相关概念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先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什么是文化

概括而言,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文化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进一步分析,文化还可分为显性文化及隐性文化两个层次,这也是某些学者所说的“文化冰山”理论,即人们看得到的文化现象,例如,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饮食习惯、衣着打扮、文学特色等仅是冰山一角。在“海面”下,就是看不到的隐性文化则包括了人们的价值观、历史观、思维方式等。这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在特定的人群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为有别于其他人群的特殊文化形态。不同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模式,当人们走到一起并进行交流时,跨文化交际便产生了。

2.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不仅指发生在本族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语言交流,也指人们在任何语言和文化方面有差异的交际。通俗地讲,就是怎样才能成功地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如何得体交流,在交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世界观和人际交往方式必然存在差异,因此,文化碰撞时有发生。但由于长期受本族文化的熏陶,人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价值观念等只是这个世上众多不同观念和交流方式中的一种。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对方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人们正是在对不同举止赋予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所以,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在不同的文化里,对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很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读。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意识是指对外国与本国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及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3.什么是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关注文化差异的文化比较学习,培养学生在理解、尊重双方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能根据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和背景,尽量避免 “文化错误”,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及能力的必要性及意义

1.语言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妥善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既要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还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当前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虽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却并未真正理解英语,更遑论正确地使用英语,而且常常因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差异而产生“文化错误”。例如,中国人在路上偶遇朋友时,常会问:“您去哪儿?”以表达对对方的问候和关心,却不知若将此话套用在外国友人身上,突兀地询问对方:“Where are you going to ”不但在语言表达上显得非常不地道,而且问话的内容也会让对方感到隐私被侵犯,招致反感。因此,在教学时,还须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交流顺利进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国际交流、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掌握英语及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和能力十分重要。语言的学习与认识语言蕴含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因为,人们是使用语言和社会知识在互相传递各种信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他们在今后的语言交流中学会按照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等进行会话交谈,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障碍及误解。

(2)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民族文化及价值观的理解。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良好的英语基础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大优势,而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又有助于提高语言水平。只有了解了语言背后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学生才能认识该语言文化的价值观,尊重文化间的差异。此外,教师若能通过有效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鉴别和欣赏中西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1.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文化素质

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理解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视野,才能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多渠道挖掘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识及能力。

2.帮助学生认识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在许多学生、家长的传统观念中,学习英语的目的主要是能听会说。然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还承载着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学习英语观念必须超越学好英语本身,在与说英语的人士进行交流时,保证信息表达的准确性,在交流过程中,能妥当处理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隔阂或是障碍壁垒。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既能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英语,还能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和理论,从而能够和谐处理本国和外国的文化差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整体观念,即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借助英语进行多元文化间的有效沟通。这将为学生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在授课中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现今使用的英语教材普遍设置了关于跨文化的知识介绍。例如,广东省目前使用的公共英语教材《实用英语》中,每个单元均有“Culture Tips”版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善用此版块,结合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选配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补充。把教室、课堂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的窗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英语的魅力。

4.积极创设情境,营造语言文化氛围

中国学生之所以学不好英语,或者说的英语不地道,与缺乏语言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为学生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对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都十分感兴趣,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及互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领悟跨文化交流。例如,在讲到圣诞节的知识时,除了一般性的节日介绍外,还可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宗教知识、文化背景的介绍,并和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做对比,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为什么西方人如此重视圣诞节。若条件允许,还可让学生布置教室、写英语贺卡,甚至举办圣诞晚会,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5.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专业化需求有机结合

在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前提下,英语教学还应努力面向学生的专业需求。在技校,英语大多被设置为公共课,这使得教学目的和效果与学生的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需求,适当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此外,还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积极主动学习,使语言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及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

1.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教学中,不要罗列一般的文化差异现象,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必须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差异现象的内在联系,将差异现象整合、系统化,找到造成差异的本质原因。

2.避免以单一的印象去认识丰富的文化

英语国家在地域与文化上虽然与中国存在巨大差异,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地的文化早已呈现出相互影响、融合的态势。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交流方式的敏感度和调试能力。

3.教师要客观地评价他国文化

在进行文化比较和文化差异的教育时,教师要不偏不倚、客观地评价他国文化,引导关系学生正确地对待异国文化。

五、小结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外文化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这也使跨文化交流显得尤为突出。对于将来从事各行各业的莘莘学子来说,在全面、系统地学习英语的同时,更要开阔视野,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文化敏感性,善于发现和总结规律,灵活、正确地使用英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美)马丁.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廖华英.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6](美)布朗.教学点津:跨文化交际教学实用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