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陈 晓
宽敞的报告厅里,济济一堂的学生笑容满面,一位位指导老师身怀绝技,以校长王雪亘为首的四位校领导殷殷关切。
春风得意马蹄疾,正在举行的第二学期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总结表彰大会上,嘉兴技师学院获奖的学生和他们的指导老师轮流进行经验总结,并受奖留影,既分享成绩的喜悦,又交流经验做法,为学校技能英才的培养之路添砖加瓦。
在今年的各项赛事中,嘉兴技师学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不仅参赛项目广(3个系统、4个级别共计21个比赛项目),国赛、省赛皆有斩获,而且多个项目获得学校参赛史上的最好成绩,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中餐宴会摆台项目、动画片制作等项目,纷纷打破了该校国赛、省赛的历史记录。在学校参加的教育系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行业系统三个系统竞赛项目中,获奖项目分别达到11个、5个和4个,获奖比例分别高达73.3%、100%、100%。
荣誉之果得来不易,荣誉背后的英才养成,源自于嘉兴技师学院对技能英才培养的坚持与创新。
实行“长线计划” 选手梯队培养
嘉兴技师学院对竞赛项目实行“长线计划”,即把竞赛变成专业人才培养链中的一个环节,不仅满足当下参赛需求,而且为后续比赛储备“种子选手”,以新老交替、经验传递实现了对历届参赛选手的梯队式培养。
任晓静老师带领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团队在今年的国赛上斩获佳绩,获得了学校本项目的第一个全国一等奖。参加此项比赛的团队有三位指导老师和三名参赛选手,除此之外,团队里还有三名刚上高一的学生一起参加备赛训练。将有资历的选手与尚未参加过任何比赛的“新人”放在一起,是否会影响训练进程和效果呢?任老师的一番话打消了记者的疑虑:“让这些‘新人’进入备赛团队,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基础的专业知识点,熟悉比赛项目的流程,并不会干扰参赛选手的训练进程。”沈金强老师则介绍了带新人进团队的目的:“这些‘新人’跟着参赛选手一起训练,是我校对选手进行梯队培养的要求所在,因为我们不只关注一次比赛的胜负,更关注对‘种子选手’的持续性挖掘和培养。”
经过“长线计划”的实施,学校的这种选手梯队培养之路已经越发成熟,优势也越发明显:首先,“新人”在参与基础训练的过程中,或自行退出,或优胜劣汰,最后留下来的已经是素质较高、毅力较强的“准选手”,这样一来,学校既做好了本次比赛选手的备赛准备,同时也为下一次的国赛和省赛选拔出了好“苗子”。
尽管以专业角度审视,留在队伍里的新生还稍显稚嫩,但这些新“苗子”的眼中满含对正式比赛的激情和对专业训练的热爱。采访中,其中一个新生向记者分享了他一个多月以来的“跟队心得”:“看着三位学长一起辛苦地准备,我对比赛的具体流程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于将来自己参加比赛会更加胸有成竹;而且,身为这个优秀团队的一员,看到学长们取得国赛一等奖这样的成绩,不仅与有荣焉,更明白了要想有收获必须不能怕吃苦,守得住修炼技能的初心。”
其次,参赛选手的技能操作技巧和心理调适方法,会在选手与“新人”的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中传递给“新人”,实现选手和“新人”之间的技能传承和技能叠加,使得历届参赛选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整个团队持续取得竞赛好成绩增加了扎实的筹码。
最后,这种梯队培养对本次的参赛选手也有益处:在遇到疑难问题时,选手会因为想为学弟做一个好表率而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在击破一个个难关的过程中,以表率意识、榜样意识实现自我潜能开发。
教师分工协同 不拘一格备赛
在学校参加的21个比赛项目中,每个项目都配备一个专业扎实的指导教师团队。他们是学生获得优异成绩的幕后“生力军”,不仅要做好技术指导,还要吃透比赛方案、考核要点,更要做好选手的心理调适,关注学生在备赛、参赛中的所有事宜。从市赛、省赛一路“打拼”过来,各个项目的指导教师团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根据各位教师的不同优势,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指导任务。
在今年的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备赛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项目参赛团队的三位指导老师各有分工:细心的倪晨玮老师时刻关注着学生训练中的心理状态,除了陪伴选手一起训练,还经常与个别选手促膝谈心。曾在学生时代参加过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项目国赛的他,与学生相处起来没有“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更能以切身经验帮助参赛选手调试好比赛的心态。而技术“多面手”沈金强老师主要负责全方位指导选手的技能操作,对C#、安卓等各种软件的技术知识点掌握全面,各项技能操作动作娴熟。为加强选手的知识面训练,沈金强老师还主持开发了一个自动出题的软件,使备赛训练的题目每次都不重复,既保障了训练密度,又达到了训练效率,实现了团队成员对技能知识要点的全面把握。而任晓静老师则担任了该团队的“舵手”角色,他不仅课余时间与选手一起训练,而且通过吃透摸清技能竞赛的方案和相关文件,校准训练方向,掌稳整体的训练进度。为鼓舞队伍士气,任老师还提出了“当天问题当天解决,有了问题马上解决,遇到问题就去解决!”的团队“金句”,并以此作为每位成员的训练要求。
正是因为三位指导教师明确分工,从而使得各自能在这个统一的集体中自由发挥其优势:教师们在制定比赛计划时更加随机应变、不拘一格,做到“计划”与“变化”的相辅相承。
在今年备赛的后期,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项目团队出现了训练瓶颈,三位选手的技能成长速度开始放慢。于是,负责指导训练进度的任晓静老师联合另外两位老师,主动调整了原来的定时定量训练计划,变成机动灵活的训练方式。自此,三位选手得以摆脱原有训练计划的束缚,放开了步调:不拘泥于既定的任务分工,而是尝试训练任务的交替进行,既了解了团队内部其他成员的任务分工,又借此打开了每位选手的训练思路,到真正比赛时,三位选手都已经具备了任务的“全局视野”,从而能实现天衣无缝的配合,并且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更加临危不乱、游刃有余。
项目彼此协助 专业相互融通
随着不同行业从区隔走向融合,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也体现出不同知识模块的结合,有的技能操作需要具备两项以上的专业知识才能完成。鉴于此,嘉兴技师学院鼓励不同参赛项目的团队进行交流,校内行政机构和不同的专业小组为专业之间的合作大开方便之门,建立了不同专业的教师在不同的备赛小组无阻碍流通的机制。今年,学校电气工程系与机械制造系合作参加的通用设备安装与维护项目,正是得益于两个专业组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训练,才取得了国家级比赛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此次获奖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小组也不例外。“其他专业老师的经验分享,为我们参赛项目攻克了不少技术上的关卡,训练起来事半功倍。”指导老师沈金强对这种项目协作机制非常认可。在训练时,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小组其中一些操作涉及智能家居安装项目的知识点,于是任晓静老师便主动向智能家居安装项目团队的负责老师蓝忠华请教,邀请其到实训室对选手当面讲解操作技巧。“智能家居与物联网在技术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遇到问题,我们两个小组就会相互帮助。这样的常态交流,让我们能很快掌握对方专业的核心知识点,对于双方都大有裨益。”蓝忠华老师向记者说到。
此外,嘉兴技师学院推行专业融通的发展思路,也为各个项目组的合作训练营造了一个融洽的专业环境。根据这一思路,学校将具有交叉知识点的专业进行集群化发展,从课程设置到教师教学交流,都为不同参赛项目之间展开合作、相互解决备赛难点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不同参赛项目团队的良性沟通和技术难点的共同攻克。
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项目小组为例,该组的老师和选手们借助专业融通营造的良好氛围,主动与信息技术专业合作,借力“互联网+”的互联网思维,三位选手与三位老师一起,合力制作了一个全新的PC端聊天软件。借助这款专属软件,选手能够就训练中有疑问之处向指导老师及时提问,不受时空限制地与指导老师建立联系,而且,老师们也能给予及时解答,保证疑难问题“不过夜”——正是这种专业融通产生的便捷交流工具,为团队内部师生之间随时进行交流提供了便利,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
比赛的训练是艰苦的,技能英才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秉承学校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坚持与创新精神,嘉兴技师学院在今年的各项技能竞赛中既发挥出整体优势,又在很多参赛项目中获得新的突破。这一可喜的成果,折射出学校“技艺高超、技能精湛”的英才培养目标。
嘉兴技师学院将竞赛取得的成绩和竞赛经历当做一笔可贵的财富,从中挖掘、总结培养技能英才所需要的“养分”。正如表彰大会上的沈民权副校长所说的那样:“比赛的最终目的不是奖牌,而是通过比赛反哺教学,从奖牌之‘果’的现状探究教学之‘根’,让老师们看到学生的技能培养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以培本固元的思想实现教学方法多元、专业发展升级和教师业务精进。未来,我们还要以此为契机,为持续向社会输送综合素质优异的技能英才不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