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乱!“好工人”到底用什么来衡量?

  • 投稿安静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164次
  • 评分4
  • 19
  • 0

李瑾 杜鑫

“高级技师仅仅比普通技工每个月多200元,与技能水平挂钩补贴的标准普遍偏低,‘好工人’到底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一线工人自我提升技能的动力到底在哪里?”这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代表郭云鹏的诘问。3月10日《工人日报》刊出《急!“好工人太少”仍是老问题》的报道,引起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

郭云鹏代表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工厂以后,都要从学徒工做起,职业的目标就是当上一名高级技师,成为受到社会尊敬的“大工匠”。光是从中级工到高级工,就需要5年才有考试资格。拿到技师证,最少需要8年到10年的时间。

“但是,如今的中职毕业生能拿到高级技工证,高职毕业生更是可以直接拿到技师证,只要再奔一步就是高级技师。”郭云鹏说,“注水的技能证书缺少了含金量,自然得不到企业的重视,大大削弱了工人提高技能的动力。”

“好工人”的标准缺少社会共识,同样引起曹晶代表的共鸣。在一线调研时,以技术出类拔萃而著称的工人代表曹晶发现,由于产学结合机制难以建立,造成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难以直接站上生产线。他提醒说:“无论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代学徒制还是校企双主体试点,这些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至今缺乏富有实质效果的突破。”

代表委员们同时注意到,在国家层面上,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一直受到重视。来自人社部的数据显示,仅在最近4年,便已建成40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但是,中国制造的整体腾飞,需要更多的产业工人在生产岗位上实现对于质量和标准的把控。

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李斌代表认为,“让更多工人感受到当一名好工人的实惠和好处,才能激发整个群体的创新创造潜力和智慧。”

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代表徐小平提醒,激活工人不断学习技能的动力,要改善外界环境,更需要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能坐等企业来培训,一定要有自己主动寻求技能提升的内在愿望。解决好主动和被动的问题,什么样岗位上的劳动者都能成为‘好工人’。”

全国政协委员贺同新说:“只有全社会抛开浮躁,安下心来培养‘好工人’,打造‘好工人’的机制和政策才能取得真正突破,更多的一线工人才能自觉涌向通往‘好工人’的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