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急!“好工人太少”仍是老难题

  • 投稿Syua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736次
  • 评分4
  • 55
  • 0

李瑾

“年年都要说技工问题,但依然看不到改变。”“中国制造都说重要,讲创新,要资金,就是没人讲工人。”

今天,农民工代表王钦峰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不约而同地发出呼吁,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之下,迫切需要建设一个能够支撑起中国制造的技工队伍培育体系,提高工人地位,促进技工成长。

正由人大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李扬代表就此提醒说,在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思维定式里,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要政策、要资金画上了等号,就是没人注意到工人才是中国制造的主体。

据统计,2013年,全国新增高技能人才323万人,比上年增长了7%,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762万人。但是,这些统计数字并不意味着技工队伍的缺口得到相应的弥补。

在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钦峰代表看来,毕业了多少技工和能够真正走上技术岗位的技工,并不是一个概念。“通常情况下,一个技工从进厂到定岗,企业至少还需要培训6个月到一年。”在这位来自一线的农民工代表的感觉中,企业想要招到技工很困难,想招到能够快速上手、安心工作的技工就更难了。

“引进先进技术却生产不出高质量产品,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包括工人技能水准在内的工业文化是否厚重的问题。”李扬代表曾参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制定,他提出工业文化最终必须物化在工人身上,让工人素质提高,才能使产品质量提高。

王钦峰代表的成长经历恰恰印证了培养优秀工人的迫切和必要。23年前,他初中毕业后到工厂打工,下了班还要种地。如今,得益于企业执行的优秀员工持股激励机制,王钦峰已经是身价超过千万元的“农民工”,“真正把资金、资源用在优秀工人的培养上,企业绝对不会吃亏。有责任心和创新力的工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大的财富。”

李扬则从更高层面看待工人地位问题,“光喊提高工人地位没有用,要有一整套的办法,更新目前的职业教育培育机制,全面推动技工队伍发展,这不是一两个政策或者办法能够解决的,需要真正当成一个系统工程去加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