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工人也要靠智慧工作——记宝钢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厂技能专家、高级技师王军

  • 投稿曹哲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767次
  • 评分4
  • 13
  • 0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近10年共获国家专利132项、宝钢技术秘密25项、PCT国际专利申请4项,年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

这些耀眼的殊荣都与一个十分平凡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就是王军,一名从宝钢分公司热轧厂点检员这个普通岗位成长起来的技能专家和发明家;一位新时代的技能型、知识型和智能型工人的杰出代表。

初试牛刀走上俄新之路

1987年,从宝钢工业技术学校毕业的王军被分配到热轧厂——精整分厂,成为一名剪刃组装工。这是一个辅助工种,劳动强度大,岗薪系数低,还得经常加班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但乐观的王军却坚信:行行都能出状元,起码要做个优秀剪刃组装工。这个朴素追求成为日后王军岗位成才的原动力。

剪刃组装看似体力活,其实隐含较高的技术含量,剪刃更换速度与剪刃的装配质量,都与生产密切相关。虽说才上岗没多长时间,但勤学好问的王军很快就了解了剪刃装配质量对生产的重要性。一次,作业线按计划更换剪刃后发现钢板剪切质量不过关,几次调整后效果仍不理想。年轻的王军向作业长主动“请缨”。他并没有立即到机架上去调整剪刃间隙,而是通过对讲机,向生产方了解当班生产的产品规格。详细了解了生产情况后,王军只是轻松地在机架上调整了几个螺丝,就自信地对作业长说好了。开机一试,钢板剪切质量果然达到生产要求。面对作业长的疑惑,王军腼腆地道出“天机”:平时跟外方专家交流时,知道不同规格的钢板对剪刃间隙的要求不同,我留心作了纪录,像今天生产的这种薄规格产品,剪刃间隙应该比平时小,只要将螺丝稍作调整就可以了。这次的经历给了王军莫大的启发:要把活干好,光靠蛮干不行,应该动脑筋。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王军第一个创新成果、集团公司先进操作法《飞剪剪刃快速更换法》诞生了。以前更换一个剪刃,两个人需要一个半小时,采用王军的操作法后,一个人只用半个小时就行了。因为一个先进操作法,默默无闻的王军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在领导的鼓励和大伙的支持下,他将平时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对个别设备的改进,一一以操作法、专利或是技术秘密的形式进行提炼总结。他的第一个专利《纵剪机架用隔圈》很快诞生了。不久后,他针对工业垃圾箱吊装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而首创的“双绳吊装法”也申请专利成功,让“辅助岗位没有技术含量可言”的说法不攻自破。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坚持不懈地努力,二+多年来,王军研究的诸多创新成果,经生产现场应用推广而趋于成熟,多次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和宝钢重大科技成果等奖项。2007年,王军的一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不断学习烁就“火眼金睛”

谈起自己的钻研之路,王军曾讲过质朴的一句话:“最初觉得设备上的小毛小病‘碍眼’,于是‘修修补补’了二十多年。”自从走上创新道路后,王军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一熟悉这些设备,就能找到创新点。人们都说,王军有一双“火眼金睛”。其实,在与设备的长期接触中,王军发现引进的设备再先进,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深深体会到,现代化的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工人不再是重体力劳动者的代名词。面对先进的设备,只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才能成为设备的主人。可是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又谈何容易。为此王军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刻苦努力,1997年他通过成人高考,开始了同济大学机电专业大专班的学习生涯。

四年的学习生涯并不轻松,好学的王军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他一边读学历,一边念职称,学外语,学计算机。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他拿出家中全部积蓄买了一辆车。这样,有时碰到两个地方同时上课,他便可以挑重要的地方先听半节课,再驱车赶到另一个地方听下半节课,课后再找同学把笔记补齐。考试前夕,他更是加班加点地学习,每天只睡2、3个小时。由于过度劳累,他的咽喉炎总是逢考必犯,每次考试一结束,他就要去医院打点滴。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精神。王军终于取得了高级技师的资格,在完成大专学业后,2004年他又获得了本科学历。理论知识为王军的发明创造之路注入充足的底气,也激发了他源源不绝的创新灵感。王军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多,含金量也逐步提高。为进一步挖掘王军的潜力,2001年,热轧厂让王军转岗到精整机械设备作业区做设备点检员。全新的领域,对王军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更大的舞台。仅2001年至2004年,王军就产生专利18件、合理化建议112条,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其中成果都是来自王军现场解决的实际问题。

面对接踵而至请他解决问题的职工和领导,王军并没有沾沾自喜。他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身边更多的青年带动起来,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才能为宝钢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贡献更大的力量。王军应热轧厂党政工团的号召,积极参与组建了“热轧厂发明创造协会”,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协会中的每一名成员,帮助他人总结经验和成果,提炼先进操作法、技术秘密和专利。渐渐地,在王军周围形成了一支创新业绩和能力突出的蓝领创新团队,发挥了创新的引领、示范、指导和攻关作用。他所在热轧厂共获专利469项,连续十年排名宝钢创新业绩排行榜首。

家人支持成就今日辉煌

谈起妻子和家庭,王军言语间总是难掩浓浓的歉疚和感激之情。他深知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与妻子的协助和家人的支持分不开。在同济夜大机电专业的四年学习过程中,妻子与他同心协力克服了许多困难:妻子翻班,小孩发烧生病没人照顾,就托给隔壁的阿姨;从宝山到同济大学交通不方便,单个来回要三四个小时,为了每次节约2个小时,他把准备改善住房的钱咬咬牙贷款买了一辆车,而自己一家三口还挤在小房子里,有时老人来了也没有地方住。这一切,对一个普通的职工之家、对于一个妻子和母亲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包容之心。为了搞专利,王军常常会连续几天在单位加班加点,虽说妻子很体谅他,但他却满怀愧疚,很想能多抽出一点时间来陪伴家人。有一次妻子上中班,王军照例把孩子托付给邻居王阿姨照看就匆匆上课去了。一进课堂他就忘记了时间,下课后还拉住老师问问题。直到教工来关教室门,他才突然想起,孩子已经在王阿姨家放太久了。当他匆匆赶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稚嫩的小脸上挂着泪痕。王阿姨责怪他说:“孩子今天发高烧,你也不带他去看病,她刚才一直哭喊着要爸爸。”王军听了一惊:“孩子发高烧了?我怎么没注意?”他小心地抱起孩子,心中涌起无限的歉意。休息天,王军破例带着爱人和女儿在公园玩了一天,乐得孩子逢人便说:“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