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正文

尉凤英和她的“劳模徒弟”们

  • 投稿研究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699次
  • 评分4
  • 24
  • 0

尉凤英是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曾先后1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64年被党中央命名为“毛主席的好工人”,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退休后,她把主要精力放在带徒弟、关心下一代上。2014年11月20日,中宣部、全国老龄办授予她全国“最美老有所为人物”荣誉称号。

81 岁的尉凤英依然很忙碌

2014年11月26日上午,刚从北京领奖归来的尉凤英兴奋地告诉记者:“又收了一个徒弟,沈飞集团的方文默,这是个好小伙,青年高级技师啊! ”

尉凤英的其他三个徒弟,如今都是“响当当”的全国劳动模范——朝阳市环卫局副局长、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管理大队大队长夏志国,沈阳市沈河区房产局“110”房屋报修中心主任夏云龙、沈阳机床集团设备维修工人陈新海。

耄耋之年的尉凤英停不下自己的脚步,就像当年师傅们带她一样,言传身教带着这群“劳模徒弟”。

“我不能走,因为我的师傅是尉凤英”

1993年,尉凤英退休。退休后的她更忙了,除了与有关部门研究科技项目、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外,想得最多的一件事儿是如何带好徒弟,传承劳模精神。

2007年2月,尉凤英与夏云龙结成师徒。

夏云龙已记不清尉凤英有多少次来到沈河区房产“110”了。每一次“徒弟们”都是争先恐后地向“师傅”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

一天,尉凤英来看望夏云龙,见维修队员精神困倦、身体疲惫的样子,很是心疼。老人知道,孩子们是经常加班累的。回家后,老人买来布料,用缝纫机为报修中心的38名队员每人缝制了一个“健身袋”。过了一段时间,尉凤英再去报修中心,发现大伙儿并没有用“健身袋”,一问才知道,大家特别珍惜这份特殊的“礼物”,舍不得用。

尉凤英听了又急又感动,回家加紧赶制,整整用了两天时间,又为每个队员缝制了一个“健身袋”。队员们激动得哽咽了。从此,夏云龙和38名队员都成了尉凤英的“徒弟”。

凭着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12年来,沈河区房产“110”报修中心有求必应,全心全意为百姓排忧解难,社会满意率达100%。有人曾想“挖”走夏云龙,可他却说:“我不能走,因为我的师傅是尉凤英。 ”

2010年,夏云龙被评为全国劳模,尉凤英非常高兴:“有责任感,时刻以身作则,起到了劳模的表率作用,我要学习你的思想境界。 ”

“永不满足,坚持创新,这是师傅的性格”

11月30日,沈城第一场初雪过后,路面湿滑。尉凤英记挂着徒弟陈新海,打电话叮嘱他:“雪后路滑,开车可要小心啊! ”

“师傅的关怀无微不至,我总能感到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 ”陈新海说。1982年,陈新海从技校毕业投入到机床生产中,他所在的齿轮分公司曾产生过45位劳动模范,是名副其实的“劳模摇篮”。

陈新海在尉凤英的教诲下,更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每天,他都要比别人多修理几台机器,经常总结、归纳、积累。

现在,陈新海已是沈阳机床集团的高级技师,被誉为洋设备的“中国医生”。

在朝阳,夏志国是这个城市里起得最早的人之一,每周至少有3天都在1点多钟起床,和环卫工人一起为这座城市“美容”。

2011年,夏志国拜尉凤英为师。也就是从那时起,师徒俩开始研制清扫路面垃圾的自吸车。

由于经费有限,夏志国只能采用废弃的零部件试验,可第一代自吸车并不成功。年迈的尉凤英也跟着着急上火,她不顾路途遥远,多次跑到朝阳和徒弟一起研究。 4年间,经过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改进,夏志国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制出新一代自吸车,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闻听喜讯,尉凤英喜极而泣。她打电话鼓励徒弟说:“我在你的身上看到了创新精神,我要向你学习啊。 ”

“传承的是思想、境界、品质”

徒弟们都很敬重师傅,把师傅当成亲人、母亲。尉凤英骄傲地说:“在这些徒弟身上,我学到了新时代劳模的新理念,真为他们高兴啊。 ”

“传承的是思想、境界、品质……”尉凤英这样总结、概括自己现在所做的事儿。

是的,尉凤英要劳模徒弟们传承下去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劳模精神,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时代精神!

尉凤英常和徒弟们念叨:要像心里美萝卜那样从心里往外红,把劳模精神传承下去;别像水萝卜那样表面光鲜红火、心里空白。

去年4月28日,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尉凤英就在其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尉凤英仍难掩幸福和喜悦:“我要在有生之年传承好劳模精神,继续发挥余热,用辛勤劳动实现中国梦,为家乡的发展、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多作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