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国学教育正文

国学教育的策略研究分析论文(共2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4-08
  • 阅读量304次
  • 评分0

  导读:在我国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教育都是特别受重视的,而且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想要得到晋升的机会,那么必定会进行撰写论文的,不可或缺的就需要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了,本论文分类为职业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国学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


  刘志霞1李丽平2张何煦3(1.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2.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天津300401;3.中央戏剧学院,北京102209)


  摘要:国学教育应作为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目前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加强国学教育教学可以从对国学的定位、师资建设、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方法几个方面进行相应改革,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并使国学得以继承和弘扬。


  关键词:国学;经典古籍;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授课方式


  一、国学教育应走入高职院校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如是说。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技术层面的培养,而是同普通教育一样,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培养。职业院校除了进行专业技术层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负责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培养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工作后职业迁徙的能力,使进入社会的学生成为一个从价值观念、情感管控、能力拓展等方面均衡发展[1]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但从目前现状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依然是技术教育,重技能教育,忽视人文培养。如果高职教育只停留在技术、技能培训的层面,这与国家“德技并修”的教育宗旨是相违背的。从毕业生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看,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工作态度、抗压能力才是更为企业所看中的。


  人文教育的基础建立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传承上。传统文化已经走进中小学校园,走进高职院校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补上传统文化这一课,而在高职院校普及传统文化较为便捷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国学的教育教学。


  二、国学内涵及价值所在


  《辞源》上说:“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钱穆先生在《国学概论》中也称国学为:“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2]1“对于‘国学’,很多人是存在误解的,认为国学已是过去式,与当今时代发展不符。但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为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我们提倡国学,一是为了宣传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为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这两个目的很明确。”[3]2依此来看,国学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可以取得如下功效:一是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三是可以传授学生处世之道,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国学教育使学生志向高远、意志坚定、不畏艰险、勇于创新,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国学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笔者以国学基础知识和国学的学习兴趣、动机为调查内容,对所在学校4个文科专业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和座谈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学生的国学功底普遍较弱,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了解只限于中小学时期的语文课程学习所得,82.3%的学生表示对国学不了解或者只了解很少,了解的途径也限于中小学时期语文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简单的诗词、文章,知道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等一些教科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著名人物和著名作品,但对诸如“经史子集”之类不常被教科书提及的则认识很少。二是学生对中学时期的以传授国学文化为主要载体的语文课程普遍缺乏好感,80%的学生是因为考试而学习国学知识,缺乏内在兴趣的驱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对考试,同时教师在讲授课程时缺乏鲜活灵动性,导致学生普遍觉得语文课无趣。三是从学习动机来看,学生尽管认识到国学知识对自身的素质有积极意义,也愿意拥有深厚的国学知识的积淀,但是78%的学生觉得因为其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学习的驱动力不足。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从学生方面来说,高职院校招录的学生高考分数偏低,在理论型知识的掌握与主动接受方面,较之于本科院校,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不够全面和丰富。学生们虽然也喜欢个别诗歌,例如《关雎》《蒹葭》,知道一些文学常识,背过“唐宋八大家”,也了解一些《红楼梦》的情节和人物,但从知识的系统性来看,对国学知识的掌握是严重不足的。学生们不喜欢“之乎者也”,语言的晦涩难懂使得他们并不愿意深入学习。从高职院校方面来说,高职院校更侧重于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重技术轻人文,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对国学相关课程的设置并不积极,有一些高职院校甚至从未设置过国学课程。即使一些高职院校设有国学课程,也多为个别教师设置,仅为满足完成课时任务,既没有合适的教材,更没有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以教师擅长和喜好为重点。学生缺乏自主性学习,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经验的不足,共同造成了高职院校在国学教育方面匮乏这一现象。


  四、开展国学教育的策略


  实施有效的国学教育教学,主要在精准的学习定位。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系统认知和基础知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升高职学生的国学素养,而不是对国学知识进行深度研究。因此,高职院校进行国学教育教学最基础也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以课程为载体,经典作品研读是课程的重点。经典作品指的是那些禁得起时间考验,不会因为时代的潮流改变而增加或减少其本身价值的作品。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教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从高职院校对国学课程的设置及国学教师的配备来看,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国学课程的设置,将国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增加国学的课时,并建设一支专职、专业有经验的教师队伍,提升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整体的师资力量。


  其次,从国学教育教学的内容来看,国学在内容上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在国学教育教学中的步骤就是以历史时段为线索,对国学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国学有一个常识性的系统认知,弥补国学认知的不足。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中,可以儒、道、法诸家学说为重点,了解其主要学说、代表人物、重点著作,诸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除却诸子百家,先秦时期重点介绍的还有《诗经》《楚辞》。《诗经》《楚辞》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开创现实诗歌和浪漫诗歌的先河,在国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两汉时期需为学生讲解的重要内容有两汉散文,包括《史记》《汉书》、汉乐府、汉大赋、古诗十九首;魏晋时期重点介绍的可以有六朝骈文、诗歌;至唐宋时期,古代诗歌、词作达到顶峰,重点介绍的是唐诗、宋词、散文,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词作的婉约派、豪放派,散文中的“唐宋八大家”均应为学生梳理好脉络传承;元明清时期,元曲、戏剧、小说逐渐兴盛,并形成新的潮流,流行于世。


  在学生对国学建立起整体认知的基础之上,对重要时期的重点作家、作品进行详细讲解,深刻剖析,使经典作品焕发出的真挚情感与学生情感相契合,使得学生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提升情感,完善人格。孔子提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赞扬的学生颜回,食宿简单,品行高尚,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反观当代社会,物质丰富,很多大学生却为物质所困,消费水平较高,趋于成人化,从众攀比心理严重,且存在超前消费系列行为[4],不顾现实条件追求奢靡生活,忽略了生活的本真。


  再次,从国学课程讲授方式来看,提及国学的教学,学生们可能会觉得需要严阵以待,捧起一篇古文,拿出高中阅读时的姿态,逐字逐句解读再总结中心思想、联系古今。面对高职学生,教师可以改变这种传统的方式,采取相对活泼的讲授方式进行国学的教学。《国家宝藏》第二季,在展示诗仙李白唯一流传至今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时,濮存昕、翟天临朗诵了一段《如果没有李白》,颇为有趣:“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熟知的神州大地,也会模糊起来。我们不再知道:黄河之水从哪里来,庐山瀑布有多高,燕山雪花有多大,桃花潭水有多深,蜀道究竟有多难。白帝城、黄鹤楼、洞庭湖的名气,都要略降一格;黄山、天台山、峨眉山的风景,也会失色几许。”这段文字摘选自《六神磊磊读唐诗》。这段文字突破传统对于唐诗、诗人的解读方式,呈现出更活泼、更易于为年轻人接受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国学时,可以借鉴类似方法,使课程呈现出更为灵动的状态。


  国学的教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方多层级的努力,引导高职院校国学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世界,有意识地培养高职院校成为传播国学、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力量。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分析


  杜艳蓉(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店镇中心小学,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知识一直是重点教学内容。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国学经典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对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小学语文教育中,应该加大国学经典的比例,通过国学经典来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文章主要从我国小学教学中国学经典渗透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寻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渗透


  一、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作为学生接触语文教学的起始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豪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一)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通过背诵国学经典,比如古诗词等,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为以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质养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支持。


  (二)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小学生都对电子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电子产品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语文教学能够给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由于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很容易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各种游戏和视频中,而长时间上网对于学生的视力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经典的文学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意识和文化自豪感,并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三)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现代经济建设条件下,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单单只是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素质教育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从小就能够体会古人的智慧。除了积累文学知识以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多多关注。另一方面,国学经典能够很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尤其是在学习国学经典时,通过教师详细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人是怎么生活和思考的。将国学经典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小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意识,以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四)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国学经典是我国经典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我国的各级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大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并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事业对于学生了解历史和理性思考有着重要的帮助。小学语文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一阶段,是学生接触文化知识的初级阶段,应当适时安排一些传统文化学习。在新课改的影响之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开始加大古诗词、书法等国学教育内容,这体现出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另外,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关于国学教育的融入与渗透,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坚定学习并继承传统文化的信心。


  二、目前我国小学语文国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很多国学经典知识内容,以帮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但是从目前来看,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于国学经典的认识不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加入不少国学经典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把国学经典的内涵讲出来,只是进行简单的朗读和背诵,很少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其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没有真正掌握国学经典的核心内容。除了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国学经典的内涵之外,很多家长对于国学经典深层次的内容了解得也不深,从而导致小学教育中国学教育难以发展,这也凸显了整个国学经典教学中的短板。这不仅仅是教学中的一个问题,更凸显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于国学教育价值的认知不够明确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设置中,很多内容涉及国学经典知识,但是没有明显的教学计划和指标,在课程的安排上有些不合理。大部分学校都是随意找些国学知识加入到日常教学中,甚至有些学校将《论语》等加入到日常学习课程中。虽然《论语》属于国学经典,但是学校随意地把其作为教学国学经典的教材,使得整个小学语文阶段的国学教育难以形成统一的规模,难以保证学生吸收到其中的精华,无法使学生形成统一的传统价值观。一方面学生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内容过于死板,说教意味太浓,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国学经典的渗透教学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中,过于形式化,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三)教学素材选择不合理


  在传统的文化中,有经典也有糟粕。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在小学语文国学经典素材的选择上,还是沿用之前的一些素材进行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一些老学究式的说教课程明显不适合现在的教育教学。在素材的选取上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明确其对象是小学生,不能够在教学时带有浓厚的说教意味,更不能给学生灌输一些腐旧的思想。一部分教师没有甄别国学内容中的精华与糟粕,只是一股脑儿地传递给学生,却没有注重作品的教育意义与时代价值。同时,有些学校虽然具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但是缺乏教学实践,使得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影响了整体国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国学经典注解不完善


  国学教育是否能够很好地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国学的注解合不合适。在目前的一些课程中,很多经典作品的注释资料很难查阅到,同时,很多似是而非的知识点不知道该怎么讲解,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很多时候是教师依靠主观判断来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对某些传统文化知识意思的曲解和附会。在传统的经典作品中,很多字和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意义完全不同,教师必须依靠文章的注解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并传授给学生,从而保证国学教育的有效性。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国学经典的渗透策略


  我国的优秀文化汗牛充栋,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国学经典作品更是博大精深,是我国几千年智慧的表现和凝结。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我国学生的思想和文化教育,通过传统文化再教育的渗透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通过创新让古代思想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为现代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价值导向,从而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一直大力探索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来提高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知识多种多样,仅仅依靠阅读来了解是远远不能够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更多地增加国学知识,将国学知识最大限度地展示给学生。通过让学生了解国学知识的丰富多彩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汉字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加入一些国学知识,比如在教学一些汉字的时候,可以很详细地给学生讲解汉字的最早写法和基本的意义,通过在基本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国学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到国学知识的有趣之处,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抓课堂成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国学知识涵盖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等等,课前的朗读能够创造一个很好的学习国学经典的氛围和气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相比于干巴巴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自己体会国学知识的趣味和配乐朗诵的乐趣所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写作中体现国学经典


  写作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学习手段,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国学知识的积累,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活动,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


  国学经典教学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才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古文化环境的布置,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古代人民是怎样进行学习和生活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环境熏陶,让学生的心态发生改变,借鉴古人好的方法去学习国学经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环境的布置方面,学校要注重特色的突显,走廊以及宣传栏都要设置相应的国学板块,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浓厚的国学氛围。


  总之,国学经典对个人的文学素养和知识素养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人的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小学语文阶段的教育属于启蒙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课程的选择和知识体系的制订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将国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更好地传承并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和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