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即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尤其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学术及文化。国学作为本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及生存智慧,符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品味与风俗习惯。在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国学教育,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有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也能够促进教育方式改进的新探索。
一、国学教育融入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切合大学生的实际,才能增强实效性,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心理冲突的缓释、思想道德的现状都需要国学教育的融入。
1.国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其身体发育正处于经历了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之后的第二个缓慢生长期。这一生长期的特点是身体形态日趋定型,生理机能日益完善,心理素质趋于成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猎奇”心理,喜欢发散式思维与创新性学习;同时情绪情感体验非常强烈,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传统的“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心理与思想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国学教育在大学生眼里,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复苏,更是一种新鲜的颇具吸引力的生活体验。
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使得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喜欢下载、观看与国学有关的电视节目。据笔者在课堂上对本校265名大学生的随机调查:有116名即43.8%的学生表示喜欢观看“百家讲坛”。而喜欢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但是,新建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学生对国学的接触面较窄,对国学知识的掌握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他们希望能有一个比较方便的途径可以深入地走进国学,系统地了解国学。而将国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一种恰当而又可行的途径。
2.国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缓释大学生的心理冲突
受心理发展阶段的影响,大学生拥有一系列强烈的心理冲突。怎样有效调节缓释这种冲突,避免冲突激化,是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而又比较棘手的问题。从潍坊科技学院等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实践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国学教育,能够有效调节缓释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冲突。
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冲突。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既希望能找寻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心灵角落,又希望别人能够了解自己的心理,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新入校的大学生由于刚从高中阶段的“熟人环境”进入大学阶段的“陌生人环境”,这种冲突尤为激烈。但这种矛盾心理在国学中能够找到共鸣,比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经典诗文能够给学生一些心灵的慰藉。学校通过恰当的国学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能及时排解学生内心的苦闷,使他们能够积极向上,面对人生。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冲突。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每个大学生在跨进高校门槛时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但理想与现实毕竟是有差距的,当理想受挫不能实现的时候,大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方面还不够完善,学生在入校之后产生的心理落差可能会更大,再加上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生活,产生很多苦恼与困惑。在国学典籍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讲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可以给大学生以启迪,而尧、舜、苏轼等古代名士的生平事迹也可以为当今的大学生取法。
性成熟与性心理的冲突。大学生已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有了正常的恋爱情感需求。但由于大学生在经济上还未完全独立,还担负着比较艰巨的学习任务,未来拥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一切使得大学生处在成熟与推迟自立的峡谷之中,由此而产生种种与性心理有关的心理冲突。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男女双方的交往中互相尊重,实现共赢,而不损害到自己与对方,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国学典籍中也有一些诗句能对大学男女生之间的相处交往提供借鉴,比如“德之本也,财之末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等等。
3.国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要求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呵护和关注。他们眼界宽阔,理解水平高,个性特征强,勇于追求新知,积极进取,渴望成才。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娇宠中形成了自私、冷漠的个性,在思想感情上容易偏激、冲动,在现实生活中容易脱离实际、眼高手低,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常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差,性格张扬,花钱大手大脚。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学生政治意识淡薄,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及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还有一些大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容易做出一些逾矩甚至违法的事情来。这些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论语》、《孟子》等国学典籍中找到相应的帮助解决之道。针对学生思想中的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及功利主义,国学典籍中有这样的话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以及“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中的这些经典语言能够教给大学生如何面对贫与富。针对一些大学生自私、冷漠的个性,国学典籍中也有对应的话语,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可以教育学生要拥有宽广博爱的胸襟。《陋室铭》教育学生要重视内心的修养及道德品质的提升,做到宠辱不惊,心态豁达,对外在的物质条件不必太过看重。《爱莲说》教育学生要重视修身的重要性,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坚持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国学中阐释的这些美德经过千百年的演进、完善、规范,已成为深入人心的民族道德准则和传统民族美德,用这些美德引领大学生道德成长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二、国学教育融入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加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担负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界定更加明确,社会上也不断掀起国学热潮,这些都使新建本科院校将国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可行。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为国学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契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新建本科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大多还是以“讲授”式为主,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侧重于从宏观的、政治的高度对学生进行说教,重理论轻实践,重言谈轻考核,忽视学生感受,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抵触与逆反心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还存在不适应的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而博大精深的国学无疑引起了各方面的普遍关注,人们希冀通过国学教育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
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应当全方面、多角度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规定的几本教材,应当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国学中有着深邃的思想及文化内涵,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国学中也有着修身养德的有效的方式方法,能够给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借鉴。大学生学习有自主选择性,能够自觉地从国学教育中找寻自己需要的理论养分,在国学典故中思考、体会、提升、内化,感悟,以至“见贤思齐”。
2.政府的正确引导为国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保障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国学教育,注重修身、礼让、仁爱,这与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是统一的。政府有关部门对国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普及大学语文课程,国学被纳入到教育体系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国学热”的再度兴起,代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这对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非常有帮助。而这种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大学生更加团结、互助。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国学教育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学积累,另一方面也能够将儒家文化“仁、礼、德、孝、和”的核心观念传达给当代大学生。这些潜移默化的熏陶远比单纯的思想政治说教来得更有成效,因此国学有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将国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3.社会与学校的合力促进了国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近年来,国学热潮风靡社会。国学中的传统节日、重要礼仪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重大活动屡屡举行;以“百家讲坛”等为代表的解读国学经典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屡创收视新高;《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专门开辟了国学版块,探讨推广国学;众多国学典籍被出版发行,推动了国学经典的普及;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使得国学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可能;背诵唐诗宋词、诵读儒学经典已经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应地,众多高校纷纷成立国学研究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院、清华大学的思想文化研究所、安徽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儒教研究中心等,这些国学研究机构每年都要召开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出版大量的学术论文与专著,为国学的普及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下,社会上的国学普及热潮与高校里的国学研究热潮已经交汇在了一起,这既为国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又给两者的融合提供了经典的案例、鲜活的素材。
三、国学教育融入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建本科院校将国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从本校的校情实际出发,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以达到实效为目标,既不要追风逐潮、盲目攀比,也不要脱离实际、贪大求全,而应贴近实际,因地制宜,因校施策。
1.开设国学必修课程,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实践证明,从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将国学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必要而又可行的。潍坊科技学院所在地山东省寿光市是中国蔬菜之乡、海盐之都,也是农圣贾思勰的故里。自2011年起,学校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将“国学精粹导读”列为公共必修课程,在所有专业的大一本科生中开设,安排专任教师上课,同时将上课效果纳入教师考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择取四书五经等国学典籍中对学生有启发意义的名言警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予以延伸阐释,使学生既能丰富文学底蕴,又可在国学教育中得到启迪,在遇到迷惘困惑挫折的时候,能够恰当适时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还在农学院开设了“农圣贾思勰”、“齐民要术研读”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国学课程,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开设国学教育课程的同时,潍坊科技学院还开展了多种国学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安排一个能容纳千人的大会议室作为学生处、团委组织开展“道德讲堂”的场所,各个二级院系也都安排一个多媒体教室作为“道德讲堂”场所。每周都在学生处、团委的倡导、支持下,由学生会自主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或邀请国学专家作国学专题讲座,或举行主题演讲,或举办“现代人讲古人事、身边人说身边事”等形式的故事会,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实际,深受学生喜爱。学校和各二级院系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网络媒体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国学讲坛”等节目视频,鼓励学生结合国学重要内涵对“拜金主义”价值观、“精神家园”文化建设等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明辨是非,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与道德坚持。
2.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宽国学教育渠道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为国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媒介,搭建了桥梁。新建本科院校可以结合校情实际,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国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合点。具体而言,可以从静态校园文化和动态校园文化两个方面融入国学的丰富内涵。静态校园文化也即校园环境文化,动态校园文化也即校园行为文化,都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而又深远的影响。潍坊科技学院在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两方面都渗透进了国学教育。学校在校园内安放了孔子、贾思勰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像;校园道路名称也颇具国学内涵,如“尚书路”、“崇德路”、“行健路”等等;在校园内的廊壁上刻上了四书五经中的哲理名言和唐诗宋词中的千古佳句;在宣传栏上摘取国学经典章句进行解读;在教学楼内设置国学宣传板;每个班级也将国学中的名言警句作为班级座右铭。校园是无声的教科书,国学教育融入校园环境文化使学生在对国学经典的耳濡目染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国学研究和诵读社团,开展富有国学教育意义的社团活动。成立了论语研究会、齐民要术研究会、唐诗宋词诵读社、书法协会,经常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朗诵比赛、“国学”专题讨论活动、书画讲座等等。学校每年都举办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除了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会以外,每次都组织1000多名学生参加。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不但成为弘扬中华农圣文化的品牌盛会,也成为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精神大餐。学校每年都隆重组织师生书画展,校长、书记、副校长都亲自参加并带头书写作品。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有意识地增加了国学教育的丰富内容。学校还组织师生积极参加每年由当地政府举办的中国(寿光)文化产业博览会,让学生在欣赏书画大家的作品中得到精神的升华。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国学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汲取了国学的营养,锻炼修养了身心。
3.培养国学教师队伍,营造尊师爱生风尚
高校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榜样,其品德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将国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靠教师。要有效发挥国学教育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就必须培养和建设一支国学功底深厚、道德修养高尚的高素质国学教师队伍,并且在全校大力营造尊师爱生的优良风尚。潍坊科技学院在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同时,也将教师作为国学教育的对象,以国学教育促进师德建设,以优秀教师作为学生行为楷模。学校先后成立了“国学教研室”、“农圣文化研究所”、“寿光历史文化研究所”,组织有国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开展国学教学和研究,并且聘请国学专家和当地文化名人担任兼职国学教师,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国学教师队伍。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参加国学培训,积极培养本校的国学名师。
利用青年教师培训、国学经典诵读、大家讲坛等活动,促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国学素养。学校建立了教职工文体活动中心,除了设置健身器材,还专门建了棋牌室、书画室、乐器室,让教职工在琴棋书画中放松身心、陶冶性情。学校为每位教师都安排了固定的办公室,并且非常注重以国学为主题的办公室文化建设,名人字画、国学哲言在办公室中随处可见。学校确立了“责任高于一切”的教风,落实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倡导适合的教育,实施了校级干部包靠院系、中层干部包靠班级、教师包靠学生的“三包靠”制度,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每名学生健康成长,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退学。学校每年组织评选优秀教师和百名师德标兵,并选树其中的优秀典型进行宣传,以优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和熏陶下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