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国学教育正文

“翻转课堂”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 投稿温存
  • 更新时间2016-06-07
  • 阅读量731次
  • 评分4
  • 13
  • 0
 “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近年在我国兴起,逐渐进入中小学。它重构了学习流程:学生先通过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课堂上做一些实践性的练习, 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进行指导,而不是当场授课。显然,其流程与传统课堂基本相反:课堂内由原来的教师授课为主变为学生练习 为主;课堂外由原来的作业练习变为学生自学,故名之为“翻转课堂”,其一般借助“慕课”或“微课”平台来实现。

 

  “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良好体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实现“以学定教”有积极意义,在一些地区掀起了“翻转”的热潮。但在热潮的背后,地理教师也需要有冷静的思考。

 

  一、“翻转课堂”减轻还是加重了师生负担?

 

  有人认为,“翻转课堂”减少甚至取消了教师现场授课时间,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完成,“颠覆了课堂”,大大减轻了教师授课负担和学生作业负担,符合课改所倡导的“减负”大趋势。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学生角度来讲,学习时间其实并未减少,所不同的是,课堂上的听课变成了练习,作业或探讨交流,课后做作业变成了课前自学。因此,“翻转课堂”只是将学 生的学习环节和过程重新调整,学习任务并没有减少。甚至在课堂练习结束后,教师可能视练习反馈情况再布置作业。另外,学生的课前自学是否都能顺利完成?课 堂练习能使所有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吗?如果不能,那反而增加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业负担。

 

  此外,微课只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的短小精悍的 教学视频,不能完整、连续地承载章节或单元学习内容,更缺少知识结构的构建,其用于解决部分重难点及疑点问题是适宜的,但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讲授。因此,学 生通过自学微课,只能达成部分学习目标,其他的学习内容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解决。

 

  从教师角度而言,备课、上课的负担也并未减轻。 “翻转课堂”的前提是教师先制作教学视频。而制作一个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画面清晰、音质优良的教学视频,需要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笔者有幸 参加了2014年12月在珠海举行的广东省首届中学地理教师技能展示活动并担任评委,其中一个项目是制作微课。参赛选手在赛前的晚上抽签确定微课主题,当 晚即开始搜集资料。每个选手有2~4人的团队帮助其搜集整理资料,至少花费3小时以上的精力,有的选手甚至一夜未眠。次日上午比赛,按规定用1.5小时制 作一段7分钟的视频,再用10分钟展示说明作品。通过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参赛选手基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视频制作,但质量参差不齐。按评委的意见,26项 作品,真正符合教学要求的不到一半。可想而知,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作优质的微课,值得怀疑。从理论和技术角度讲,录制微课用 电脑的录屏软件、手机以及数码相机都可以,但录制工具以及操作者的录制技术等难以保证视频质量。而且过多使用手机拍摄的视频作为学生自学的素材,显然也不 现实。此外,制作视频后,教师还要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作业或实践练习,以备课堂学习使用。

 

  当然,有人提出“翻转课堂”中使用的视频不需 要教师亲自录制,可以请专门的人员完成。譬如,组织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名师承担微课的设计和讲授,请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制作。这是一条可行路径,也 有部分地区和学校在尝试,如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与软件公司合作录制“佛山名师课堂”系列,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C20中学慕课联盟”学校等,都 做出了有益探索,但这又引出了下列问题。

 

  二、有适合每个学生的微课吗?

 

  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个性化教学是教师教学最高的追求。而“翻转课堂”下,教师提供同样的微课给不同的学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对同一学习内容而言,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阅读习惯不同,理解能力各异,学生看同样的微课视频,是否是个性化学习的体现?是否能保证每位学生看懂?如果学生没有看懂,在次日的课堂上不能顺利完成作业练习,教师是否需要面对全体或部分学生重新讲授?

 

  学生不仅智力因素有差异,非智力因素同样有所不同。如何保证每个学生在家能自觉地看完微课视频?如果是全寄宿学校,学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使用什么工具观看微课?

 

  这种完全没有教师在场的视频学习,缺少了教师的现场点拨与同伴的互助,难以保证每个学生有好的学习效果。

 

  三、“翻转课堂”适合普及推广吗?

 

   毋庸置疑,“翻转课堂”是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有研究者估计,目前在全国进行“翻转课堂”尝试的学校已有上千所。有的地区大力推行,有的学校甚至给每位 学生配一台iPad。但现实情况是,真正能实现“翻转课堂”的往往是东部沿海地区生源质量好、教学设施先进的学校,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学校教学设备及 学生的家庭状况所限,是否适合普及推广“翻转课堂”模式?即便有专门的机构制作提供微课视频,但学生家庭也未必都能购置电脑。

 

  上海一所 中学的教师提出,使用智能手机就能解决设备问题。教师用电脑或手机制作好微课,并传到学生的智能手机上,学生通过看手机视频自学,师生之间通过微信探讨交 流。但这相当于将大家同时捆绑在网络上,学生在家自学的同时,教师要开打微信应答学生的提问,一次两次可以,长此以往,会大大增加教师负担,显然不现实。 借助智能手机,确实也能“翻转课堂”。但智能手机也只是在发达地区才较为普及,而且学生使用手机问题是很多学校的老大难问题,以手机为载体来推行“翻转课 堂”,是不是在鼓励学生使用手机?会不会加剧学校手机管理的难度?另外,手机屏幕小,适合作为长时间的学习工具吗?对学生视力有没有影响?

 

  手机普及率高,偶尔作为学习工具来使用能提高学习效率。但以智能手机作为“翻转课堂”的主要技术工具来加以推广,既不利于学校管理,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儿童接触电子屏幕时间长,可能会导致识别情绪能力下降。该研究证明在5天里没有接触任何科技产品的六年级学生比 一直使用手机和电脑的学生更容易读懂人类情绪。因此,为避免学生失去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及过度沉溺于手中的屏幕,学校不应急于将平板电脑引入学生的学习 中。

 

  四、生成的课堂和作业课堂,哪个更适合学生主体发展?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 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把“动态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 有生成性的,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翻转课堂”以课前学生的单向自学代替了课堂师生的双向交流。单向封闭、缺乏生命气息的“翻转”,也就缺少了师生的情感互动与智慧生成。

 

   课堂翻转后,以作业课堂代替生成的课堂,看似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但一堂课下来,以学生的作业练习为主,没有了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智慧碰撞,知识 升华,激发不出思维的火花,仅是在枯燥乏味中完成了作业。平时的课程表变成了不同学科的作业课课表或自习课课表,教师成为课堂的旁观者和作业的辅导者。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翻转后的作业课堂,如何会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成是无法预料的灵动,是师生智慧碰撞的产物。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性被唤醒,智慧被点 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发挥,主体性得到发展,知识体系自然得以构建,课堂价值不断得到提升。对教师而言,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 成长,可享受课堂的乐趣。生成的课堂呈现师生平等对话、共生发展的良性状态。这些都是翻转后的作业课堂难以达到的。

 

  五、课堂只是传授知识吗?

 

  “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的出现与兴起,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也极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不可否认,这些新型教学方式提高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度,名师名校的资源得以更广泛地为社会所用,拓宽了知识传播的途径与范围。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是什么?课堂的作用是什么?只是传授知识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师的作用按其价值目标的层次由低到 高是“授业—解惑—传道”。传授知识只是其中较为低级的价值目标,而“传授做人处事的道理,培养健康独立的人格”才是教师的最高价值追求。基础教育阶段是 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重要性远甚于传授知识与技能。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心灵感动心灵。调查表明,影响课堂成效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人格特质”排在第一位。但是,再超薄的电脑屏幕也足以阻碍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而且屏幕学习“无法在脑中灵光一现或听不懂的时候向教师提问”,更难以产生教师点拨之后豁然开朗的感觉。

 

  “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好的老师解释知识,优秀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学习知识。”“慕课”或“微课”的最大效用止于“演示知识”。

 

  新课程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也关注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更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以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和情感交融为基础,共享教学民主,教学的本质便是师生、生生分享学习激情和种种新发现。

 

  六、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

 

   教学是技术还是艺术,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其实没有非此即彼的答案。从教学操作层面来看,“教学有法”,每位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教 学对象和教学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因此,教学是理论的实践化,是一种技术,这对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尤其重要。

 

  教学场景 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反馈、随机生成的困惑与问题、 新的情境等调整教学计划,灵活机智地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引导学生。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带有明显的主体性特色,随着教学阅历的丰富、教学经验的增长、教学机智 的积淀,每位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也是不同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形成了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课堂。学 生能感受教师激情的投入,教师则因学生的现场生成而随机应变;学生在课堂中不仅习得了知识,还能感受教师的激励赞赏和灵性的熏陶。因此,教学是一种艺术, 是既遵循教学规律又具有人性特点和人文关怀的课堂生命活力的展现。

 

  然而,“翻转课堂”更多地强调课堂的技术性。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利用 信息技术设计制作微课;学生课前进行屏幕阅读;课堂上学生进行实践性练习,教师辅导答疑。因此,课堂中缺少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授,学生兴致盎然的参与,以 及师生之间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更难以见到激情的感化和灵感的迸发。学生更多的是面对冷冰冰的屏幕,感受不到同伴的互助鼓励和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的 个人才华和教学风格在作业课堂中难以施展甚至荡然无存。“翻转课堂”人为地将技术与艺术割裂开来,教师的教学艺术被技术所遮掩甚至代替,激荡人心、妙语连 珠的课堂难以再现。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总之,“翻转课堂”有利也有弊,翻什么转什么坚守什么,值得一线教师冷静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