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国学教育正文

《杨氏易传》研究现状述评

  • 投稿研究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347次
  • 评分4
  • 98
  • 0

刘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210000]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已出现不少有关《杨氏易传》的研究成果,这些作品重视通过该书来剖析杨简的心学和易学观念,展示出了该领域研究的重大进展。但总体来看,学界目前对《杨氏易传》的研究还远不够充分,可供开掘的地方还有很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杨简《杨氏易传》心学 易学 研究现状

杨简是上承陆九渊,下启王阳明的重要心学家,他的被普遍认作心学家解易的首要作品。由于学术界近年来越发重视对杨简思想和作品的解读,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层出叠见。但对于《杨氏易传》的专门研究还非常之少:目前还没有出现一部研究《杨氏易传》的专书;相关的学术论文也大多是把《己易》和《杨氏易传》结合起来,进而从总体上分析杨简的易学思想,专门研究《杨氏易传》的寥寥可数。

朱伯崑先生《易学哲学史(第二卷)》在叙写南宋易学哲学时,单独利用一节来介绍《杨氏易传》,这部分内容虽然篇幅不大,却可看作迄今为止有关该书思想内涵解说最为透彻的一处。朱先生认为,心学一派的易学当始于程颢,进而推及象山,至杨简易传方以专书的形式系统完备地呈现出来。他将杨简的易学概括为“易之道即人之心”“卦爻名殊而道一”和“天人本一”等三个方面,指出杨简以不起意为道心,是受陆氏和佛家的影响;他的“名殊而道一”说,是程颢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和陆九渊的“此理充塞宇宙”说的进一步发展;而“天人本一”理论是“易之道即人之心”和“卦爻名殊而道一”的理论根源,亦脱胎于程、陆两家。可以看出,朱先生比较注重对杨简易学思想渊源的探究,从程颢到陆九渊再到杨简,这样一条学术脉络的呈现极为精彩,多处针对具体文本的分析亦可谓细致。不过,有些地方似乎仍有进一步展开的余地和必要,如指出杨简的不起意“受了佛教大乘性宗和禅宗学说的影响”,却没有提供相关证据,也未说明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除接续陆氏学说,杨简一生多次经历的“顿悟”对于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同样功不可没,这也是朱书未及关注的地方。曾凡朝的《杨简与(杨氏易传)》是《历代易学名著研究》一书中的一个章节,曾文对杨简的生平、著述以及透过《杨氏易传》所展现出的心学和易学主张一一进行解读,条理清晰,论述全面,材料充实。就其研究角度的全面性和引用材料的丰富性而言,在目前有关《杨氏易传》的研究成果中,是无出其右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在谈到《杨氏易传》的地位时,只是简单地强调它是心学解易的典范,没有介绍并且分析南宋及后世学术界对该书的评价和反响,这给了解该书的流传情况造成了障碍,也不利于对该书的学术地位形成准确客观的认识。张实龙的《杨简研究》一书在第七章《慈湖之(易)学》中分三节讨论了三方面的问题:一、“己易”思想的内涵;二、杨简以“心”解《易》举例;三、杨简《易》学的意义。其中第一节和第三节基本上是围绕“己易”思想来说的,只有在第二节中列举了《杨氏易传》的一些文句并加以分析。第二节的举例分别是为说明“能用九而不为九所用”“冥升,利于不息之贞”“《未济》之‘六五”’等三个条例。可以看出,这三个条例并不能全面、系统地涵盖杨简以“心”解《易》的特点,而且三者本身也不具有内在的条理性,三者的并举看上去更像是随机的。在第二节结尾,作者交代所举条例只是为说明杨简在以“心”解《易》,借《易》阐“心”而已。这道出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也反映出该部分文字以解释和归纳居多,判别性的结论较少这一特点。李承贵的《杨简》一书的第四章《以“一”解(周易)》的内容涉及到《杨氏易传》,但该章之下的四节内容均只是从《杨氏易传卷一·乾卦》中摘取一些段落,再用白话加以解释和述说,写作内容并不深入,也没有得出一定的结论。杨新勋先生的著作《宋代疑经研究》的第三章第五节《杨简的疑经》中写到了杨简对《周易》的怀疑,这是从疑经角度对《杨氏易传》的另类关注。书中指出杨简对《周易》经文怀疑不多,他主要怀疑《系辞》非圣人所作。并且,杨简的立论并无文献依据,只是用自己的心学理论作为辨别《系辞》真伪的标杆。

河南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吴淑雅的硕士学位论文《(杨氏易传)中的“道心”观研究》围绕《杨氏易传》中的“道心”观从其形成、内涵、特点及基于其之上的其他哲学观点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在理论的分析和思想的解读上铺展得比较细致。出于所学专业的原因,作者主要从哲学思想人手,在文献方面(如版本的考证、对卦爻辞进行针对性解说时的文本特色等)并未给予更多关注。简泽峰的《从理学观点看杨简解(易)之特色》重点阐释《杨氏易传》“以‘一’解《易》”这一鲜明特色。作者论述了《杨氏易传》中“一”的内涵、特点,同时立足文本,剖析杨简“以‘一’解《易》”的诠经途径,尤其是对杨简“以‘一’解《易》”的思想动因和逻辑上的合理性作出了说明,解说十分精辟。曾凡朝的两篇文章《论杨简以阴阳解易及其心学特质》和《论杨简以五行解易及其心学旨归》,主题颇为类似,都是举例证明《杨氏易传》并非四库馆臣所言“象数事物,皆在所略”(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杨氏易传》),而是“时时以象释经,以爻位解经”。不同之处只在于前者从阴阳方面举“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至于八月有凶”二例,后者从五行方面举“黄裳元吉”“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二例。不过,作者在两篇文章中都仅凭二三例来证明“时时以象释经,以爻位解经”的观点,未免有论据不足,说证乏力之嫌。此外,张理峰的《心学视域下的易学——杨简易学思想初探》,傅荣贤的《杨简易学略论》,李承贵的《杨简释(易)的路径及其省察》,曾凡朝的《杨简易学思想研究》,范立舟、王华艳的《杨简易学思想与其“复心”说》等几篇著述,均是从心学角度对杨的易学思想作出整体性的阐发。在选取立论材料时,《己易》和《杨氏易传》兼而有之,有时还包括相当一部分《慈湖遗书》中的其他篇目(如《家记五·论(论语)下》《家记八·论诸子》等)。由于缺乏文本的针对性,不宜看作是对《杨氏易传》的专门性研究。

不难看出,目前对《杨氏易传》的研究还远未丰富,不仅对其作专门性解读的文章寥寥无几,在文本文献方面的精细考证更是接近于空白。已有的一些作品均不离“心”“一”“己”这三个主题,在总体上呈现出过于单一化的倾向。《杨氏易传》这本书向我们提供的可供深入发掘的研究空间还十分广阔。大体来说,当下对《杨氏易传》的研究可考虑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杨氏易传》的文本特色。《杨氏易传》本身具有十分鲜明的文本特色,如杨氏效法孟子“言必称尧舜”的论述手段,在书中大量引录化用《论语》《孟子》《尚书》《礼记》等先秦典籍中的往圣言行,作为其心学与易学观的文献支撑;杨氏借解易之机,维护封建社会的尊卑礼法,大力倡导儒者的道德修养,从而使本书体现出浓厚的儒家精神气质,等等。这些都很有研究和探讨的必要。二、杨氏的易学思想渊源。这里又要分出两条线索。首先,杨简师承象山,是象山心学衣钵在南宋一代的主要继承者,所以其易学思想与心学思想的水乳交融便在情理之中。其次,大量儒者指斥慈湖为禅,笔者虽然并不赞同此种观点,但南宋是三教合一思想蓬勃发展的时期,从《杨氏易传》内容来看,慈湖对禅宗的吸收借鉴恐怕亦是难以避讳的事实,这当中的草蛇灰线有待细致地分辨和梳理。三、杨简易学的成就与得失。杨简以心学说易,言“易者,一也”,真正做到了独创一家,特立而独行。那么,其易学的长短之处就不能不予以一个客观切实的评价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简.杨氏易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3]林忠军主编,历代易学名著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

[4]张实龙,杨简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李承贵.杨简[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

[6]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吴淑雅.《杨氏易传》中的“道心”观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8]简泽峰,从理学观点看杨简解《易》之特色[J]国立彰化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5).

[9]曾凡朝.论杨简以阴阳解易及其心学特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4).

[10]曾凡朝.论杨简以五行解易及其心学旨归[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6).

[11]张理峰.心学视域下的易学——杨简易学思想初探[J].周易研究,2006(05).

[12]傅荣贤.杨简易学略论[J].周易研究,1996(1).

[13]李承贵.杨简释《易》的路径及其省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学报,2013(5).

[14]曾凡朝.杨简易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15]范立舟,王华艳.杨简易学思想与其“复心”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作者:刘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万向为古典文献学和宋代经学。

编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