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国学教育正文

浅析《兰陵王·柳》的艺术技巧

  • 投稿不懂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525次
  • 评分4
  • 80
  • 0

宋心静[青岛大学文学院, 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周邦彦是宋代著名词人,其作品重视人工思力,以“开阖动荡、曲折回环”为主要特点。本文拟分析其代表作之一《兰陵王·柳》中的艺术技巧,并对其产生的效果做初步探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兰陵王》 周邦彦 艺术技巧

美成是由不加掩饰的本色之词向雕琢的赋家之词过渡的关键人物。周济言“美成思力,独绝千古”,“美成思力”是指他在章法、句法和字句方面独具匠心。叶嘉莹也认为,美成词是以“讲究人工思力、力求浑厚和雅为主要风格的”。

作为周美成的慢词代表作,《兰陵王·柳》在南宋绍兴年间风靡一时,歌楼酒馆常歌以送别。因全词分三段,故被称为“渭城三叠”,歌之柔美悦耳,唯有技艺超群的教坊老笛师能奏出其精妙之处。这首词以柳为题,学术界对其主旨却莫衷一是,本文主要取周济先生“客中送客”之意。前人关于美成词以及这首词作的研究已有不少,如周济《宋四家词选》探究其主旨,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指出其词有“顿挫”之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认为其章法绵密等。也有从词的风格、内容、思想感情及结构等方面人手分析的,如汪洋在《<兰陵王·柳>新解》中认为其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风格沉郁顿挫;潘裕民在《周邦彦的美学特征》中对词中的“逆笔”做了分类和总结。旦从艺术技巧角度人手分析此词的较少,本文拟从此角度对全词进行欣赏和分析,并对词作的结构、艺术效果进行一些论述。

一、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主要结构特点是“回环往复”。所谓“回环往复”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曲折,即时间顺序的错乱和虚实场景的交替;二是回环,即线索连贯,开头与收尾的情感要统一。词作在极富变化之外,又十分注重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使词的整体结构和意象归于和谐统一。

1.铺叙蔡嵩云在《柯亭词论》中说:“周词渊源,全自柳出,其写情用赋笔,纯是屯田家法。”这里所提及的“写情用赋笔”指的就是周邦彦写词所用的铺叙手法。周邦彦的铺叙手法上承柳永,又有所发展,意蕴含蓄,自成一家。曲折的线性结构是周词铺叙的最重要特色。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中说:“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兰陵王·柳》首片咏柳起兴,写柳阴、柳丝、柳絮、柳条,用铺陈的赋化写法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再由隋堤上笔直成行的垂柳念及人世间的别离:横向空间上辽阔宏大的旷渺无垠之感与纵向时间上悠远绵长的历史厚重之感交织,成为离别之地的情感背景。后两片,词人主观意识的跳跃拓展了词的时空.时而回忆过去,时而回到现实,时而设想未来。两片间有幻有真,在叙述角度上,时而以行者视角感怀,时而以送者谋篇,时而送者行者并叙,时空跳跃之余又乱中有序,达到了情感与线索的合一。

2.勾勒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勾勒之妙,无如清真,他人一勾勒薄,清真愈勾勒愈浑厚。”勾勒最初为书法术语,后用于美术,作画时,先勾一道物象轮廓,然后填上色彩,使物象鲜明。借用于文学创作中,词意偏重在勾,相当于“点染”中的“点”,有“点题”之意。《兰陵王·柳》中的“京华倦客”,既与前后文呼应,又统领全词的词旨,是构成周邦彦绵密词法的关键一环。周的慢词讲究谋篇布局,血脉意气。“京华倦客”的题旨勾勒出来以后,前面以柳写伤别,后面回忆往事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铺陈的。

3.暗转“作词须知暗字诀。凡暗转、暗接、暗提、暗顿,必须有大气真力斡运其间,非时流小惠之笔能胜任也。”暗转是一种较难掌握的技法,多用于起承转合处,运用恰当则收效显著。在叙事和抒情中,忽然离开连贯的情节与画面,插入一些看似无关的片段,使词境变得更为深远广阔,有了难以传达的感觉。词中暗转,最常见的是空间转换和虚实变化。《兰陵王·柳》中多处运用了暗转,其中“斜阳冉冉春无极”最典型。第三叠的前几句写离愁别恨,写送别时的场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船只在港湾送别,离别之地十分岑寂冷清,在这种悲伤的感情下,夕阳也被感染上了人的情绪。这里由凄清的景色暗转,下一句就开始写回忆中尚且“携手”的情景,又一处暗转。

4.逆挽逆挽亦是美成在组织结构起承转合时的常用技法。逆挽的妙处在于,一则突出描写对象,二则可化板滞为跳脱,从而上下勾连,前后映照,增强结构的紧凑和完整。另外,逆挽较之平铺直叙更有情调、氛围,增词作之“意趣”,即艺术感染力。其实逆挽非词中独有,诗歌中也屡见不鲜,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这首词前两句写景:河边草色青青,园中柳枝茂密。后两句出现了一个美丽寂寞的女子凭窗而倚。显然前句所写园中春色,正是后句主人公的眼中之景。

辛弃疾词作也用此技,如《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楚天”句到“秋无际”所写皆是目中之景,后“遥岑远目”句到“断鸿声里”,都是通过写景来抒情,表达自己的家仇国恨。这之后,写到“江南游子”才点明这一切景物和感情的归属者是谁,也是逆挽。

《兰陵王·柳》中的逆挽也是如此。“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第一句铺写柳的状貌,第二句描写生长柳的隋堤,含蓄表达出送别之情,到了第三句,才写出了人物——“京华倦客”,而之前眼中所见的柳树景色和心中所想的折柳送别之情,都是“京华倦客”所有。

二、艺术效果

虚实相间、时空错乱的结构扩大了词的容量和艺术表现力,同时也使作者可以表现更多更深厚的情感。后人对清真词中许多作品的解读都存在分歧,其实也与词中曲折多变的结构所造成的意境丰富有关。为了突出比较,本文将这首词的顺序和内容进行梳理。依常序来写,内容应当如下:送者(作者)在隋堤,远望故乡,内心疲于多年的党政、羁旅,同时又折柳送别友人,心中不舍。第二片,作者目送友人乘船远去,悲伤加剧。第三片,作者伤感“堆积”,目中是一望无际的江水,心中是朝夕相处的回忆。这本是一个平凡无奇的送别场景,然而,周邦彦用其“化腐朽为神奇”的文笔,将一场景表达得欲语还休、开阖动荡。

词中先铺写折柳送别的场景,再安排“京华倦客”作为主要视角入景,比平铺直叙要含蓄得多,也写出了词人羁旅京城加之挚友亲朋离别的双重痛苦。胡云翼的《宋词选》解释最为恰切:“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第一片没有就这样结尾,而是加入了想象,“应折柔条过千尺”,感叹离别时有、人世无常,实际上类似于一种抒情与感怀,下意识地将自己与友人的送别深化到对人生的感叹,这使一首别情词的表现力不仅局限在与某一个人分开的伤感上,还囊括了羁旅之思和其他离别的悲情。

第二片是整首词最独特之处,该词虽写作者与友人之别,但此片未写作者之悲切伤感,而是着墨于对友人别后生活的想象,代其回忆过去,回味送别宴席,甚至想象友人独立于船头,远望自己。倘若平铺直叙,便只知离别之悲,而如此描述,便使词另有深意:思与别的悲伤绝非作者一厢情愿,而是与友人共有。另外,读者在品词时心知肚明,对朋友的想象实属作者的想象。对离别宴席的怀恋,对时间飞逝、行舟离去的悲伤,借他人视角去表达,更展示出作者敏感的心思和百转千回的愁肠,和第一片中的双重形象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第三片是送者与行者角度的交织。开头的“凄恻、恨堆积”是全词第一次直接表述感情,因为离别,两人之间的感情已呼之欲出,直接写出感情是对之前掀起高潮的收尾,也是为最后一片做了铺垫。这一片,作者先写自己在空荡的港口的孤独身影,再写两人共有的回忆。作者的孤独似乎并不够感情的宣泄,还要加上友人的孤独。或者孤独不够,还要以时过境迁的美好回忆做对比,再用回到现实,感叹往事如梦结尾,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绪表露无遗,已不再是依靠景物渲染或辞藻堆积的别情词能与之相提并论了。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在于,成功地运用了空间转换来结构作品,能用回旋之笔写复杂之情,又写得深幽委婉、沉郁顿挫。

《兰陵王·柳》作为周邦彦的代表作慢词,多次运用“赋笔”“勾勒”“暗转”“逆挽”等组织结构手法,与平铺直叙、直抒胸臆相比,这样的技法扩大了词作的容量,用定量的文字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感情,不仅写出了送者不舍与行者留恋的爱恨交织,更塑造出了作者厌倦羁旅、党政,内心沉郁悲凉的形象,实为北宋词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 者:宋心静,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戏曲。

编 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