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国学教育正文

孔子与老子:中国人精神中的两个维度

  • 投稿石欣
  • 更新时间2015-09-20
  • 阅读量532次
  • 评分4
  • 68
  • 0

史飞翔

孔子与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横跨千古的两位思想巨人,他们分别开创了儒家与道家学派,从而一举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格局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将孔子与老子进行对比是一件十分有趣且意味深长的事。

?筵 巨人的相会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和老子,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家在洛邑(今洛阳)曾有过一次见面,史称“孔子问礼于老子”。关于这次“巨人之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这样记载的: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都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这些了。

孔子拜见老子回到鲁国后,弟子们问他,老子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孔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还常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它爱风里去就风里去,它爱上天就上天,它爱入地就入地,这就是传说中的龙。老子就像龙一样,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可见,孔子对老子是多么崇拜、佩服。孔子见过老子后,一改过去张扬的做法,变得深沉内敛,遇事也能客观冷静,思想开始走向成熟。这一年孔子34岁。

中国人心灵的两端

孔子与老子的这次相会并不愉快,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所以会导致如此结果,是与二人的出身大有关系。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少时贫且贱,故一心渴望入仕做官。孔子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求官”的一生。纵观孔子的一生,孔子求官若渴,一生都在寻求从政的机会。无论是早年做“委吏”和“乘田”(均属“弼马温”之类的小官),还是后来做“中都宰”“司空”“司寇”(分别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市长、建设部长和司法部长)均对政治表现出强烈而浓厚的兴趣。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仅如此,他甚至还对颜回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颜回啊,如果你发财了,我来为你管钱吧)。《史记》载:“孔子明王道,于七十君,莫能用。”孔子终其一生政治理想屡屡受挫,仕途处处碰壁。今天我们之所以感念孔子,是有感于他那种“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九死其尤未悔”“士不可不弘毅”的精神。

与孔子不同,老子出身贵族,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博览群书,深谙兴衰存亡之道,故能清虚自守、无为而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桞,周守藏室之史也。”并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孔子与老子的分歧与其说是两种学说的不同,毋宁说是两种人生观的根本对立。相比于老子的智慧、超然、洒脱,孔子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士不可不弘毅”,便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人生的悲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当时未能领会。只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在遭遇了一生的坎坷挫折之后,孔子这才想起老子的先见之明。

闲来无事,我曾无数次将孔子与老子拉在一起,在心中一遍一遍地进行着琢磨、对比。老子的思想太可怕了,别的不说,光是一句“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就足以让我们琢磨一辈子了。与孔子不同,老子是一个强势人物,他只是示弱。他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是一种伪装。老子说到底是一个入世的人,他俨然是一个强势人物,至少他是想做一个强者。章太炎曾说,老子书中有权谋语,“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太炎先生说的没错。老子的思想恰恰代表了中国人思想中最深、最冷、最阴晦的那一部分。

仔细想想,孔子和老子其实正好代表了中国人心灵中的两端。中国人得势时都是孔子,摩拳擦掌、积极入仕;不得意时都是老子,退隐林下、寄情山水。孔子和老子只不过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