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学术研究正文

公共性视域下的“接班人”培养——兼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 投稿金知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503次
  • 评分4
  • 46
  • 0

莫春菊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210023)

摘 要:把培养“接班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仿佛它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推敲的,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但现实中,我们培养的人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培养出了单向度的人,灵魂性的教育目的遭受质疑。但无论从理论基础、历史选择还是现实逻辑等不同视角论证,培养“接班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指向。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人类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具有公共性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进行改善,通过塑造主体的公共性维度、构建介体的公共性维度、营造环体的公共性维度、激发客体的公共性维度等四个要素来达到培养具有公共性“接班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公共性;接班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3-0129-04

收稿日期:2015-01-1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马克思公共性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088)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莫春菊(1981-),女,南京师范大学讲师,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接班人”是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可在当今经济主导、科技崇拜、信息海量的社会,人们过分关注自身的物质利益而放弃政治追求、人文素养以及精神充盈,这些社会问题和弊端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异化,工具理性遮蔽了价值理性,功利主义宰制了本体意义,实用主义殖民化了精神世界,教育培养出越来越多具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单向度的人。“现在的教育已经不是‘好人’的教育,而是‘工具’人的教育,教育日益成为技术的训练,它关心的是怎样训练人的技能或者扩充人作为‘职能人’的功能,而不是德性的实践和养成,更难以奢谈人的全面发展了。”[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受了嘲讽和诘难,而首当其冲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的的合理性遭受诟病。异化的存在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受否定,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流离失所”;对培养“接班人”目的的诘难,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魂落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该何去何从?

一、培养“接班人”的理论基础、历史选择、现实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国家的政治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决定着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把培养“接班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既有理论和实践基础,也符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发展思维。

把培养“接班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视域的沉思结果。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一本体性问题的回答有利于我们“拨开云雾见青天”。现有理论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一是张耀灿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二是陈秉公提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7]三是李辽宁等人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公共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共治理是一个整体的公共管理活动,在这个管理活动中有一项活动是专门管理社会意识形态的,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8]姑且不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哪个更精准,但我们从这三个界定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政治意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国家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金林南从哲学的视角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是意识的政治,就是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影响活动的政治实践的一种形式。”[9]可见,与普通的教育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并且植根于政治的沃土中,把培养“接班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合乎理论逻辑的。

实践证明,培养“接班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正确的历史选择,政治改革的可持续性,政治文明的发展追求,正是靠着一代代的“接班人”才能得以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提出,“宣传和政治斗争的手段”,[10]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中的重要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的软实力,我党自建党以来就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革命年代就有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民族独立和解放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思想政治教育在追求政治文明、促进经济发展、谋求社会进步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国家在培养下一代上也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多次在各种文件以及宪法、教育法上提到培养“接班人”的教育目的。“政治领袖和重要政治文件的话语其实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及其历史。”[9]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1]还有1995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9年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 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都强调教育要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尽管因为政治形势以及时代发展的不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表述有所差异,但始终不渝地培养“接班人”这根本点一直未改变。国家历任领导人始终是站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强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更多的人进行不懈地努力奋斗,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培养“接班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培养“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许多国家在倡导教育的中立性,但在现实中没有哪个的教育目的不带有政治性的,更勿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了。在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非常巨大,那么在和平年代,培养“接班人”的目的是不是已经落后了呢?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社会,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仅是科技信息的较量,更是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这种在思想领域上的暗流涌动更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需要坚定培养“接班人”的政治立场。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各国文化、价值的相互传播、融合、渗透自然不可避免,各民族国家也卷入到了世界性的公共政治中。“今天,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之间的紧张关系。”[12]如何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防止各种霸权主义和腐朽思潮的侵蚀,保持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这需要我们有持久的政治智慧、清醒的价值判断、宽宏的国家视野。因此,在全球化时代明确培养“接班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需要我们更进一步明确要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接班人”。而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政治的参与和表达渠道将越来越宽广,政治生活将成为我们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未来,民主政治的社会要求大学生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政治的社会化必然要求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品格,使其社会政治化,这样才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见,坚定不移地培养“接班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具有“公共性”品格的“接班人”

明确了培养“接班人”目的的不容质疑性,接下来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消解这种质疑,即明确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各项文件已经明确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应该说,“全面发展”是一个美好的终极指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共产主义”是联系在一起的。显然,“人的全面发展”在现阶段甚至更长时间里是难以实现的。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准确的修饰词才能既反映时代的发展需要,又能体现“接班人”的政治性取向,更能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呢?或许,公共性是较好的答案。

时代发展呼唤公共性。“环顾今日世界,人们发现,在社会生活、社会科学和社会哲学中,一个公共性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共性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属性和要求。”[13]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资源共享、公共生活以及交往实践的公共性特征日趋彰显。公共性原则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公共交往是现代人生存与生活所必需的条件,公共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状态,离不开公共性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精神的支撑。但是,社会发展也使公共性遭遇困境,如公共环境危机、全球经济危机、全球网络危机、公共安全、霸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这些公共性问题严重阻碍了人类文明的前进的步伐。公共性所面临的困境要求我们需要重建现代社会的公共性理念,重建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育,培养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能力和公共精神的人。

“接班人”彰显了“公共人”意蕴。“教育目的里隐含着其理想的新人形象,亦包括其对教育在社会中作用的理解。人的理想形象和教育的理想作用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理想的人的形象是按照其对教育的理想作用的理解来设计的。”[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来说也是一种公共善的追求与实践,其培养的目标指向是追求和实践公共善的“接班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班人”的培养,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充分彰显了培养“公共人”的理念。公共性的“接班人”应具有这样的公共品质:理性辨析世界政治的走向,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立志于做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公共人”;在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努力营造和谐的公共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的公共美德,具备公共精神,勇于承担公共责任,对正义有着不懈地追求。

公共性的本质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关注和彰显公共性,“有助于从根本上引导人类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合理的状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5] 马克思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描述到:“国家的真正的‘公共教育’就在于国家的合乎理性的公共的存在。国家本身教育自己成员的办法是: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普遍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合乎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使个人以整体的生活为乐事,整体则以个人的信念为乐事。”[14]马克思指出,国家通过这种公共教育使得社会成员具有公共性,而公共性的根本意旨是个体的自由发展,即通过培养国家成员的公共性来实现国家、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谈公共性的必要性,马克思接着又从人的本质来谈公共性的必要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不幸而脱离这种本质,远比脱离政治共同体更加广泛、更加难忍、更加可怕、更加矛盾重重。”[15]可见,“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是公共性,公共性缘起于人的本质属性,公共性是通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公共性的教育,改变大学生的依附性、工具性的人格,培养具有主体性、自觉意识、公共精神的个体,这些个体在公共交往、公共生活以及公共领域中,个性能得到尊重和发展,人际能平等而自由的交往,并通过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利益的实现来提高自身的生命质量和自我完善,从而最终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公共性视域下的“接班人”培养

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公共性品格的“接班人”,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进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主体、介体、环体和客体四要素,因此,要实现培养公共性的“接班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必须在公共性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四要素进行公共性维度的建设和改造。

一是塑造主体的公共性维度。国家(政府)和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主体(家庭主要是私德教育的主体),因此,我们应该从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来塑造主体的公共性。从国家层面来说,首先,国家(政府)应具有“公共性”的榜样。就是说,国家(政府)的公共性必须是依据法理和伦理向度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扩大公共参与,承担公共责任,从而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只要党和政府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不仅为培养公共性的“接班人”提供良好的社会辐射,还对“接班人”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其次,国家(政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主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主要通过在国家(政府)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来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反映并践行国家的意志,国家(政府)正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政治社会化。国家(政府)的公共性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公共性效应传递下来,树立公共精神、培养公共责任,促进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学校层面上来说,学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教育者,学校依据教育的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培养“接班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社会政治化的过程。学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接班人”具有公共性呢?学校始终应该有更高的公共立意,重点培养学生的公德而非私德,培育大学生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智慧、具有公共的人格和公共交往的能力。

二是构建介体(内容、方法和载体)的公共性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因此要培养公共性的“接班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保有其公共性意蕴。具体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公共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公共思维的培养。从宏观层面,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的复杂化都要求大学生必须有公共的思维,方能以总体性的方法对复杂问题进行辨析、找到对策;从微观方面,公共生活逐渐占据、公共空间不断增多、公共交往不断扩大,必然要求大学生具有主动的公共意识,善于运用公共思维思考、解决问题;从公共福祉的角度看,思想政治不仅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还要促进国家公共利益的实现,甚至是整个人类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天下”框架必然要求大学生必须有公共思维。第二,培植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当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充斥着整个社会,当教育是倾向于培育追求功名与财富的“经济人”时候,这会导致大学生丧失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丧失追求公共道德的动力,丧失人文关怀的气质,从而导致“公共人”的阙失。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在于培养人的独立价值与自由精神,在于培养人的宽阔视野和人文情怀,在于开拓心性,在于培育作为公共生活的公民的公共价值观和公共理性精神,培养公民的公共美德,实现人的理性、德性和个人的优秀。”[16]理性精神同样不可或缺。“理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在于它是哲学的对象或理想,而在于它是人生的需要。”[17]培养理性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对价值目的的追求,形成自我负责、自我反省、自我治理的优良品质,在公共生活里,能够自由、平等、尊敬地对待他人,并能自主地对公共事务进行关照和治理。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是公共性“接班人”最基本的品质。第三,秉承优良传统文化,赓续现代思想政治薪火,借鉴西方先进理念。我们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公共文化的论述也不少,儒家的“礼”、“义”、“仁”等,西方的哈贝马斯、阿伦特、马克思等关于公共性的思想,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借鉴学习的宝贵资源。而我国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进行大学生公共性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载体主要是在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展开的,因此其公共性维度应体现在这三个层面。第一,课程教学。“教书育人”,也就是说我们除了教授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各种优良品德,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公共性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利用课堂这样的载体,用思想学术塑造课堂知识领袖,讨论把握思潮脉搏和公共事件使得学生习得公共素养,通过课程训练和交流培养学生理性言说的方式。[9]第二,校园活动。在原有的歌舞朗诵比赛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结合社会的热点和潮流,设计一些具有思辨性的、普遍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关切自身利益的公共活动,如辩论会、讲座、交流会等。第三,社会实践。实践,是马克思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工具,也是实现“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社会实践是培养公共性“接班人”的重要方式。

三是营造环体的公共性维度。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培养公共性的“接班人”是与和谐社会共契、与善治的社会管理方式共振、与公民社会共生的。反之,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在内的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化,也影响着培养公共性“接班人”目的的实现。如何通过环体的公共性维度来提供一个良好地公共环境,除了政治上的民主、公开、扩大参与等,经济上的市场有序、制度完善、自由平等,文化上的“双百”政策外,这里主要讨论新媒体时代应如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公共社会环境。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手段的支持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大幅度提升,但作为一个舆论环境的承载体,不加筛选的海量信息、虚拟匿名的无孔不入、庸俗低俗的娱乐报道、负面暴力的大肆渲染,新媒体让公共性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也让部分大学生迷茫、盲从、狂热、暴戾、偏执。因此,进行网络规范、必要的监管、制度的约束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国家、社会要进行舆论正能量的传递,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平等性和交互性,真实、客观地在新媒体上呈现公共生活,并对公共事件进行客观及时的报道,评论公共时事应给予正面的引导,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应予以深刻的甄别、分析。实践证明,良好地公共舆论有利于消解个人原子化与交往公共化的矛盾、个性化发展与主体性丧失的矛盾、追求理想与信仰迷茫的矛盾,从根本上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获得包含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公共伦理的公共性品质,最终实现自我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是激发客体的公共性维度。客体,这里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的 “接班人”——大学生。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自身如何获得公共意识、习得公共素养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除了教授、传递公共价值、原则之外,还要培养客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大学生只有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首先,大学生要对公共生活有所追求,关注公共生活并热爱公共交往,这是大学生获得公共意识的前提。其次,对各种意识形态要有清醒的认识,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要有深刻的认识和自觉认同,并内化于心产生政治共识,为有序、有效地参与政治打下基础。再次,适当地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关注公共生活、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还需要实质行动去感受。适当让大学生观摩、参与一些政治会议、政治活动,到基层去实习锻炼,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生态,习得公共素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石兰月.对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在实施中异化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10,(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3.

[4]李辽宁,闻燕华.公共管理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意蕴——兼谈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5]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2;12;30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44.

[7]毛泽东.毛泽东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26.

[8]阿帕杜莱.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断裂与差异[C].北京:三联书店,2005.527.

[9]郭湛.社会公共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5(序),1.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12]金生鈜.保卫教育的公共性[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22.

[13]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