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学术研究正文

当今中国精神视域下“伦理”的词化历程探究

  • 投稿Chri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567次
  • 评分4
  • 83
  • 0

常志伟1,2

(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宿迁学院中文系,江苏宿迁223800)

摘 要:“伦”是“仑”的后起字,“伦”的出现承载了“仑”的名词义项——“同类”义,继而 “伦”又引申出了“条理、次序”义。“理”本是一个动词,后来辗转引申出了名词义项,表示“条理、次序”。 “条理、次序”义是“伦”与“理”固化成双音词的语义基础,在此基础上生发开来,引申出表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条理次序,即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伦理”一词的词化机制主要是受双声、调序以及语义主次规则的支配。“和谐统一”“自强不息”是当今社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伦理”一词的词化历程中可以看出我们先民的伦理观念对这一精神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伦理;词化;中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3-0151-05

收稿日期:2015-02-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史语料库建设研究”(10&ZD11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宿迁方言词语历时研究”(2013SJD740030);江苏省宿迁学院201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常志伟(1978-),河南淮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江苏省宿迁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双语词汇、语法。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伦理”就是对人类社会中社会现象与社会秩序的概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是必不可少的,这个相互往来的过程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种隐性的、潜在的社会关系,就是 “伦理”的表现形态。王小锡(2004)指出:“伦理是对人类理性关系和关系理性的揭示。[1](P198)”这句话道出了 “伦理”的真谛。当前有关 “伦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波及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如:生态伦理学、经济伦理学、行政伦理学、企业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等。这些学科的蓬勃发展足以体现出“伦理”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当然“伦理学”的相关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伦理”一词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那么“伦理”一词的语源及真正内涵是什么?我们先民的伦理观念对当今社会精神的形成起着怎样的作用?这是本文要着力回答的问题。我们打算从历时的角度,通过对“伦”与“理”古文字字形的深入分析进而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发掘出其深层次的词化机制与动因问题。从文字学角度揭示出“伦理”一词融合演化的语义轨迹。

一、“伦”的古文字字形及语义内涵

三合即三面围合,表示集合、聚拢的意思。册是简册, “册”在甲骨文中是独体象形字,像编联起来的竹简之形。从“册”的古文字字形来看,“册”就是用“编(贯连单个竹简的绳子,通常由丝线做成,有时也用动物的皮革切割成条加工而成,如”韦编三绝“中的“韦编”就是用熟牛皮做成的)”将一个个单片的竹简编联起来。竹简是造纸术发明之前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我们祖先经过慎重比较和艰难抉择之后所选取出的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书写媒介,为祖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留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承载作用。编联竹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工整理的过程,整理的结果就是使它们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语义内容上都成为一组条理次序分明的系统整体。从“仑”的小篆字形可以看出,“仑”既是一个动词,即“整理”,又是一个名词,即“条理”。因为整理事物的过程就是使事物条理化的过程,整理事物的过程与整理成的对象之间往往在人们的心目中会产生一种自然的联系。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分别分化成了不同的字:动词义分化成了“论”“纶”等,名词义分化出了“沦”“伦”等。如《论语》中的“论语”就是“整理孔子及其弟子的话语”,“经纶世务”,即“治理政务”;人与人之间的条理,后来写作了“伦”,有条理的波纹,后来写成了“沦”。《说文》:“仑,思也。”浙江令人自反省者曰肚里仑一仑。《说文解字注》:“思与理,义同也。凡人之思必依其理。[3](P223)”由此可见,“仑”,即“理”。

由“仑”到“伦”在语义上是如何演化的呢?下面我们就一探究竟。《说文》:“仑,思也。”也就是说,人们思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使纷繁复杂的事物条理化的过程。要想得出条理,就必须先给杂乱无章的事物归类。这样一来,“仑”就在“思”的基础上引申出了“同类”义。如:明代吕坤《与总河刘晋川论道脉图》:“圣人得一以立六之仑。”由于古人认为通常只有人才能开动大脑给事物分类,进而进行深入思考,于是就在 “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意符“亻”来表示“同类”义,这就是 “伦”的本义。《说文》:“伦,辈也。”《说文解字注》:“輩也。军发车百辆为辈。引申之同类之次曰辈。”由此可见,辈,即 “有次序的同一类事物”。成语“人才辈出”的“辈”就体现其“同类的依次接连”义。“伦”的 “同类”义,至今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 “无与伦比”“其大无伦” “不伦不类”“聪明绝伦”等。在“同类”义上,“伦”是“仑”的后起字。又由于纷乱复杂的事物归了类之后就显得井井有条,“伦”在“同类”义的基础上继续引申,就出现了 “条理、次序”义,如“语无伦次(条理、次序)”,《论语·微子》:“言中伦(义理之次第也)”。由“次序、条理”义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人与人尊卑长幼之间的条理次序,即封建礼教所崇尚的“人伦”。“仑”、“伦”之间的词义引申关系见图1。

二、“理”的古文字字形及文化内涵

“理”也是一个形声字,从玉里声,本义是“加工雕琢玉石”。 《说文》:“理,治玉也。从玉里声。”本义为“治玉”,即“加工玉石”,把玉从玉石中剖分出来,使其纹理更加清晰明朗。古人认为玉之未理者为璞。《韩非子·和氏》中记载的“和氏璧”的故事中这样写道“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由此可见,“宝玉”是玉人对“璞”精心雕琢加工的结果。加工玉石的过程,就是使其清朗明晰的纹理逐渐呈现出来。由此可知,看起来温润光泽的宝玉不是天然形成的,其间也凝聚着玉人的辛劳与智慧。

因此,“理”是一个“从玉里声”的形声字,而不是“从王里声”。

现代简体汉字中的“里”所对应繁体汉字有两个:一为“里”;一为“裏”。“里”是个会意字,由“田”和“土”组成。民以食为天,“田”和“土”是生产粮食的地方,也是人们居住的地方,现代汉语中“故里”一词中的“里”就保留了该义项。“田”是一个象形文字,象田地之形。《说文》:“田,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田”表示种庄稼的地方,以方形为通常地形,所以从四口,十为田间小路。“土”是一个会意字,“二”分别表示地之下,地之中;丨表示从地中长出之物。《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衣裏”之“裏”是一个形声字,从衣里声,是一个外形内声的形声字,其本义是衣服的里面。在现代汉语中“裏”是一个表示与“外”相对的方位名词。在当前社会用字中,有些不明就里的人,将“故里”之“里”的繁体谬写作“裏”。

由于加工玉石的过程,就是通过加工打磨,使玉石温润、光泽的天然纹路逐渐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在本义的基础上“理”就引申出了“整理”义。如《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成语“置之不理”等。整理的过程就是使杂乱无章的事物条理化的过程,由“整理”义又引申出了“次序、条理”义,如《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在此基础上,继续抽象化,就引申出表示抽象的规律道理。如:《庄子·秋水》:“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理”各义项之间引申关系见图2。

三、“伦理”的词化历程及动因

(一)“伦理”的词化历程

通过前面对“伦”的古文字的字形的分析,可以看出“伦”是“仑”的后起字,“仑”的本义为动词“思”,由于人们思考问题时,思考的过程首先需要根据一定的条理次序给事物归类,思考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弄清事物本身的条理、道理;于是“仑”就引申出了“同类”以及“条理、次序”义。这一引申过程不但使“仑”的词义上发生了变化,而且还使其词性发生了质的转变:由“动词”转化成了“名词”。人们为了在实际运用中表意的精确化,就在“仑”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字符“亻”,即“伦”,让它来负载 “仑”的名词义项,即“同类”、“条理、次序”义。由此可见,“伦”是从“仑”的母体里孕育出来的一个后起字,它脱离母体后又以名词的身份繁衍兴盛开来。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伦”又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迅速流行开来,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词汇中很快就站稳了脚跟并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理”以一个动词的身份问世,出现后词义的引申发展速度极快,使用频率极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古汉语常用词。由于常用词具有全民常用性,使用范围较广,因此如果其词义,词性发生了变化,这些新义的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是非常用词很难企及的,这是常用词的每个义项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的原因之一。不过,在同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一个常用词的每个义项的使用度与影响力并不是均等的,因为每个新义项的产生都有一个逐渐萌生、发展、兴盛、衰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如“兵”在上古汉语中主要常用义项是其本义,即兵器义,成语“短兵相接”“秣马厉兵”“兵不血刃”仍保留了其本义,到了中古、近代汉语中,今天常用的“士兵”义才后来者居上,成了中心义。“理”在上古汉语中的中心义是其动词义项,名词义项在当时是属于边缘义项。

如图1、图2所示,“理”的名词义项“条理、次序”义与“伦”意义完全相同。受语言发展中,词汇双音化大趋势的影响,“伦”与“理”就常常以同义连文的方式出现在一起, “伦”与“理”联合在一起的意义就是它们的相同义项—— “条理、次序”,这即是“伦理”的本义。如《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们的声音是由心底发出的,而乐声就是有条理、有次序的声音。《释名·释水》:水小波曰沦。沦,伦也。小文相次,有伦理也。《释名·释彩帛》:纶,伦也。作之,有伦理也。“纶”的本义是“整理丝线”,“作之,有伦理也”,就是整理它使之有条理。随后,在“条理”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次序关系,即人伦道德之理,如《新书·时变》:“商君违礼仪,弃伦理。”据调查,这就是 “伦理”表示人伦,即人伦道德之理的最早用例。再后来,词义范围扩大,表示事物之间的“道理、义理”,如《庄子集解》卷六:“木实草实,种类不乱,各有伦理。”“伦理”词义引申情况见图3。

罗国杰(1989)指出:“伦理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礼记·乐记》,其中说:‘乐者,通伦理者也。’在这里,‘伦理’已经表示着有关道德的理论的意思。[4](P4)”罗先生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其中的“伦理”一词作出的常识性解释,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此时的“伦理”还不能理解为“道德的理论”。

(二)“伦理”的词化机制

1.语义机制

语义相同是“伦”与“理”能够固化成词的最根本的动因与基础。“伦”在选择了“理”后,为什么组合成“伦理”而不组合成“理伦”?这是因为“伦理”的组合次序是根据其表义主次的顺序来排列的,“伦理”组合成词后,其词义主要凸显 “伦”的意义。“伦”与“理”组合成词后的词义是“条理、次序”义,这一义项正是 “伦”的中心义项; “理” 当时的中心义是其动词义,因此在组合时,只能尾随其后作为陪衬。我们对先秦、两汉的11部文献 中的“伦理”一词作了穷尽式的调查,“伦理”在11部文献中共出现15次,共有三个义项,其中表示义项1“条理、次序”义出现6次,约占总次数的40%;表示义项2“道理、义理”义的只出现1次,仅占总次数的6.7%;表示义项3“人伦”义出现的次数占到8次,约占总次数的53.3%。从各义项出现的频率来看,义项3(表示人与人之间尊卑长幼关系的人伦义)出现最多,这一义项正是“伦”自身具有的义项。位居第二位的是,义项1“条理、次序”义,这一义项虽然是“伦”与“理”联合在一起的语义基础,这一义项也是“伦”的中心义,由此可见, “伦理”一词无论在通行范围上还是在使用频率上都主要体现“伦”的意义。虽然义项2“道理、义理”义,较多的体现了“理”的义项,但用频率太低,根本不具有竞争性。因此,在位次的安排上,“伦”就独占鳌头位于前面,“理”只能屈从其后。

2.语音机制

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在“伦”与“理”组合成词的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声母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词,给人一种听觉上的美感,一些表示声响的双音词语大都是双声的,如:噼啪、哗哗、呼呼、嗷嗷、啦啦、呱呱、嘎嘎、哩哩啦啦、哩哩啰啰等,特别是一些模拟比较动听的乐音的象声词,如:叮当、叮铃、滴答、叮叮当、叮铃铃、滴滴答等。因此,在现代汉语中由两个声母相同的单音节语素组合成的双音节词非常多,并且大都是一些常用词,如理疗、嘹亮、力量、理论、理路、利禄、历练、利率、利落、莅临、联络、沦落、轮流、论理等等。“伦”在选择同义词进行组合时,选择了与它声母相同的“理”,而没有选择“次”、“序”、“叙”等,这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上古汉语中,“伦”属于“来”母文部,“理”属于“来”母之部,两者的声母相同[5](P391)。

从《史记》到西晋佛经,一直到近、现代汉语,并列式合成词的语素排列基本上与平、上、去、入的调序是一致的[6](P245)。这主要是因为平、上、去、入的声调顺序,符合人们的自然发音习惯,如:伤痛、关爱、疼爱、讨论、伤感、谈论、名利、名望等等。这从普通话的变调规律也可以窥见一斑。在普通话中,如果两个上声字相连,前面一个要变调,变得近乎阳平调,三个上声字相连,前面两个要变得近乎阳平,变调后就符合了“平、上”调序原则。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汉语中“伦”的声调一直是平声,“理”则是“上声”。根据调序原则“伦”只能在“理”前,组合成“伦理”。

3.汉语词汇双音化大趋势的影响

就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总趋势来看,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到了近、现代汉语中,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大都演变成了双音词。当然,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并不是到近、现代汉语中才完成的,大部分双音词在先秦汉语中已经初具雏形,随着词汇双音化在两汉、六朝时期的迅猛发展,大多数双音词到了汉代就已经凝固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典型双音节合成词。“伦理”就是在这一时期固化成词的。

四、“伦理”的文化意蕴对当今社会精神的影响

“伦”是“仑”的后起字,“伦”的出现承载了“仑”的名词义项“同类”义,“伦”继而又引申出了“条理、次序”义。“理”本是一个动词,在上古汉语中其中心义项是动词义“整理、治理”义,后来辗转引申出了名词义项表示 “条理、次序”。 “条理、次序”义是“伦”与“理”固化成双音词的语义基础,汉语词汇双音化大趋势的影响,双声机制确定了“伦”在同义词集合中选择了 “理”作为联合对象,语义主次机制以及调序规则的支配决定了只能组合成“伦理”一词而不能联合成“理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伦理”一词的本义是“条理、次序”义,在此基础上生发开来,表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条理次序,即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当前有关伦理学的相关研究,有利于各行各业的良性运行的条理、次序以及道德准则是其应有之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多次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也无不为是华夏民族的后代而感到骄傲。当然,一个民族的强盛是该民族的人们团结奋进的结果,在人们奋力拼搏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激励与寄托,它犹如一个人们人生旅程中的航标与支柱,引领着人们不断前进。这种内化于人们心目中的动力就是社会精神的精神实质。“与西方不同,中国文学、伦理学从产生之初,便一直与社会人生相符合,以探究人生真义,提供一套意义、价值系统。”[7]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言,“讲条理”“守秩序” “爱和谐”“求发展”就是其最主要的精神内涵,这正是“伦理”一词的意义所在。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秩序,从古至今,无论是封建社会中人们三纲五常的生活伦理观念,政治上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政治信条,还是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无不体现着一种秩序井然的社会状态。这种秩序一旦破坏,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当然,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个体成员,就要时刻有安身立命之感,在其位,谋其政,精益求精,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国家的发展才会越来越迅速,国力才会越来越强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小锡.道德、伦理、应该及其相互关系[J].江海学刊,2004,(2).

[2](汉)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汉)许慎,(清)段玉.说文解字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马克政,范鹏.冯友兰伦理思想的精神物质与伦理旨趣[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本 刊 声 明

近来,不断有作者来电向我刊反映,一些中介组织和个人冒用《社会科学家》杂志社名义征稿,收取相关费用,欺诈投稿人,严重损害了我刊名誉。在此,我刊严正声明:从未委托和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进行组稿、征稿,亦无任何形式的用稿通知。同时,我刊将保留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本刊收稿邮箱:glkxj@163.com

本刊官方网址:http://www.shehuikexuejia.com

本刊官方微信: 《社会科学家》杂志社

咨询电话: 0773-2898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