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提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认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
在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1.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2.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3.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4.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新的教学模式形成、发展,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取决教师群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将是教师进入21世纪的资格证书。学会使用局域、广域和国际互联网,应用多媒体、学会电子备课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掌握应用远程教育系统将成为优秀教师的新的技能。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我个人认为最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加上计算机、投影机。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