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阶段(1981-1986)
1981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由于受原苏联学者伊尔肖夫“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的影响,我国的五所大学附中和华夏基金会支持的试验学校在高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信息科技课程试验,从此拉开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序幕。1983年,当时的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的数学大纲,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内容和目的为:(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课时规定为45 60小时,其中要求至少要有1/3的课时保证上机操作。
第二个阶段(1986-1991)
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由于受1985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的“工具论”观点的影响,在1983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的内容,如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课程的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对这些应用软件,各地可根据自身的师资、设备条件选用,不作统一要求。
第三个阶段( 1991-1997)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国家教委非常重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并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的纲领性文件。整个社会也开始重视计算机普及教育,为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阶段(1997至今)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虽然是1994年才颁发,但事实上是在1991年开始制订的,并以“征求意见稿”的方式向各地发布,实际上到1997年已实施五六年了。这期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保留计算机学科的一些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适应计算机技术新的发展和应用,对“指导纲要”做一些修改和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譬如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如Windows、网络通信、多媒体、常用工具软件等,对有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如程序设计语言模块、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模块以及对整个指导纲要的结构也需要做些修改和调整。所以,根据这种要求,我们起草制定了《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下称“修订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通过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小学计算机学科审查委员会的审议,并于1997年10月由国家教委正式颁发,在1998年秋季正式实施。
以上为王相东的划分。笔者认为,目前可以修正为第四阶段到21世纪初为止。2007年,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开始推广以Saatch为标志的积木块程序设计,可惜大陆地区从何时开始,笔者多方查询,目前还没掌握,但可以肯定不会早于2007年,笔者认为由此开始了第五阶段。
21世纪之初,中学信息课主要教软件的使用。15年过去了,笔者的看法渐渐改变了,越来越同意应该教算法与程序设计。笔者认为,目前上海的信息科技教材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了。学生根本不爱学、不愿学信息科技教材的内容。
以下是笔者认为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由于信息科技课程不是高考科目,部分学校领导对信息科技课程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信息科技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时都难于得到保证。
第二是师资水平、设备条件和思想观念的限制,部分计算机教材和数学内容过于陈旧,所编写的教材几年不改、不变,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第三是师资问题。据笔者所知,信息科技教师大部分是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过来的,或者还兼任其他学科教学或任务。甚至有学校提出,只要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者,均能应聘成为学校信息科技教师。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更有教师当面对我说:“信息科技学科没有什么难度,我都可以教,而你却不能教我的学科!”我相信这不是笔者个人遇到过的问题,大部分信息科技教师都遇到过,这不能不成为我们这科教师的悲哀!
第四是信息科技课程定位不清晰。从我国信息科技教学发展来看,一开始是基础学科,后来慢慢变成了“工具”学科。我们教授的主要任务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甚至于教师本身都在为本该后勤完成的维修工作疲于奔命。
从当初我国停止以Basic语言教学过渡到以日常操作软件为主,笔者认为主要问题在于Basic语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1995年,联合国UNDP首席教育技术专家艾伦先生经过对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考察,提出一个严重警告:应尽快终止Basic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自此以后,计算机学科“工具论”就完全占据上风,我国计算机课程完全变成服务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工具学科。
欣喜的是,以Scratch为代表的图形化、积木式为代表的程序设计语言横空出世,震撼了笔者。
Scratch程序设计语言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目前已经有SaatchJr的1SO版本,如图1)。
从Scratd1衍生出了其他软件,比如Appinventor(如图2),S4a(Scratch forarduino)(如图3)。
甚至http//codeorg/开发了编程一小时的在线编程系统。
笔者在预备年级4个班级做过测试,大部分学生反映比上信息科技教材内容有趣得多。最快的一位学生只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20关测试!这是很令人惊讶的—个成绩!
很明显,这一关出现了循环的嵌套(如图4),但有趣的是,编程一小时根本没有提到循环嵌套的概念,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了。
此关使用割圆法,使用直线构造出了—个标准的圆形(如图5),无形中让学生体会了极限的概念。
此关居然还出现了分形(如图6),当然分形是作为一个预设过程体现的,无需学生确实了解分形的概念。
由于编程一小时网站的关卡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伪代码,部分伪代码已经列出,学生只需要把关键代码填八即可,故难度其实是降低了。由此笔者还做了实验,以图7为倒,让学生在Scratch中完整、独立拼接代码块,以模拟出编程一小时所呈现的效果。实验效果很积极,有超过60%的学生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了。剩下40%的学生在25分钟内全部完成。
以上小测试可以证明:只要教材内容合适,预备年级同样可以完成基本的程序设计。
笔者建议,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可做如下修改。
1.明确信息科技学科定位
目前,以上海教师业务素质来说,绝大部分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相应职称,具有基本的Office办公软件操作技能。以上海大部分学校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情况来说,小学及初中信息科技部分的一些操作完全是其他学科主动整合信息科技基本操作的部分。比如Word汉字输入部分由小学语文教师启蒙,但练习部分学生日常生活部分自行练习。PowerPoint部分由其他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完成简单的展示操作,一般的幻灯片操作技巧大学本科毕业生完全掌握。信息科技课程教授的内容应该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体现信息科技学科核心价值、学科思维、学科概念。笔者认为就是算法与程序设计。这样说不是要回到Basic等教学的老路上,而是在以Scratch为代表的积木式拼接编程语言的基础上教学,降低编程的门槛与难度。信息科技学科目标应该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有根本区别的,不然终有一天信息科技学科会消亡。要达到以上要求,必然耍加强信息科技教师的业务素养。很遗憾,笔者发现从Saatch引入中国大陆至今,大部分均为一线教师的自发行为。以上海为例,据笔者了解,从2011年闵行区、黄浦区个别学校教师开始在教学中引入Scratch教学。大面积的传播是2013年初在市少科站的推广下,每区均有教师学习了Scratch软件。可惜,代表官方的市教研室至今没有下文推广过。在其他地区,如浙江、北京、江苏等,Scratch已经被编入信息科技教材,再也不是教师的自发行为与校本课程、拓展课尝试。
2.完善学科教师素养
课程改革不仅要改教材,教师素养同样需要完善。为达到以上目标,要求信息科技学科教师自身达到较高的学科素养,再也不能是随随便便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就能做信息科技教师,或者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信息科技教师,叉或者信息科技教师兼任网管、后勤维修等与自身业务无关的工作。信息科技学科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要求任教教师互相多沟通、多了解世界IT的发展趋势;绝对不能固步自封、“半桶水教半桶水”。同样,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套用一句俗话,应注意与世界接轨。我国港台地区早在2007年就引入了Scratch为代表的最新科技成果,Scratch教学相关资讯登载在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网站上。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教学研究社群,对于推广以Scratch为代表的最新科研成果有极大帮助。
3.制订课程标难与教材相美内容
课程标准体系宏大,不可能做到完全与时俱进,课标不改,教材就改不了。但世界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应该允许教师拿出一部分课时讲授最近科技进展。国家出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创客一词随之火热。创客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精神,动手创作精神。这些一定需要算法与程序设计为基础,也需要发明出更简便易学的程序设计语言,更需要革新教学思想与理念。每个时代能动进取的教师总是会顺应国内外最新社会发展,主动变革教学。围绕STEM教育理念,依托综合实践课程板块,北京的吴俊杰老师研发、执教了《人工智能》《Scratch编程》,广州的吴向东老师和武汉的毛爱萍老师依托Scratch软件,研发推进了《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实践。常州营雪讽老师研发实施了《小学生趣味编程》课程,温州谢作如老师依托Arduino、Saatch软件开发并实施了《互动媒体技术》课程。要回应时代的要求,课程改革就务必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海市教委于2010年、2012年两次征集创新实验宣案例,征集范围从高中延伸到了初中、小学,而且所属学科也更多。早在2007年上海市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经过3到5年的努力,上海教育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要基本实现“一个体系框架、两个显著提高”。基本建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校教育各环节互为联动、大中小幼各学陉纵向衔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框架。显著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显著提高创新潜质,突出学生的创新能方。2010年,上海市教委决定在部分高中开展“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井同期推出了创新实验宣建设项目。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列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之前启动实施的十项重点发展项目,而“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项目又是学生实践和创新基地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到2020年上海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模式和目标都有所改善,特别是在创新精神方面要有显著提高。笔者建议,应考虑将这些新技术内容反映在教材中,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用甸新教育、创客思维教育学生。
作者单位:上海市民办风范中学